慢性胆囊炎是一种长期造成的疾病,症状与急性胆囊炎差不多,但又略有不同。只有了解慢性胆囊炎的症状,才能对症治疗,尽快康复。
来源:综合整理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小超人
经常在门诊做B超检查,给病人出的报告单上往往写上胆囊壁增厚、毛糙,很多病人就认为是慢性胆囊炎,就不停的、长期的口服、静脉应用消炎药、清肝利胆药,效果很不好!钱也不少花!
一、慢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胆囊炎大部分是因为胆结石刺激引发的。胆囊像个斜躺着的西葫芦,“西葫芦蒂”位置是胆囊管,连通道胆总管,直径大约2-3mm,很容易堵塞。
如果胆囊结石把胆囊管堵住,胆汁排不出去,胆囊压力增大,刺激胆囊壁及胆囊管壁上神经引发疼痛,并有可能引发恶心,呕吐。
胆汁流不出去,积存在胆囊中会滋生细菌,引起细菌性胆囊炎,右上腹部疼痛,有可能牵涉到右侧肩胛骨和右肩,还可能出现发热。
胆囊炎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多在吃完油腻食物后会突然发病,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背放射;常出现发热、恶心和呕吐的症状,及时就医。胆囊切除术是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根本治疗手段。
慢性胆囊炎表现为:
1、 持续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感, 或伴右肩胛区疼痛。
2、 有恶心、嗳气、泛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消化不良症状, 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
3、 病程长,病程经过有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的特点。
4、 胆囊区有轻度压痛和叩击痛。
5、 B超可见胆囊壁粗糙增厚, 胆囊缩小或变形, 或可见胆囊结石。
6、 胆囊造影可见胆囊缩小或变形, 胆囊收缩功能不良或胆囊显影淡薄, 或见胆囊结石。
有反复发作的右上腹痛或上腹胀满不适、恶心嗳气、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B超显示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或萎缩等征象时,才可确诊为慢性胆囊炎。
胆囊壁毛糙不一定是胆囊炎。胆囊壁毛糙是指在腹部超声检查时发现胆囊壁不够光滑、胆囊壁轻度增厚、胆囊的黏膜出现不平整表现。胆囊壁毛糙是否提示有胆囊炎,还要根据临床症状、是否合并有胆囊结石以及胆囊的大小、形态等进行综合判断。
如果没有结石、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胆囊大小、形态正常,仅为单纯的胆囊壁毛糙,并不能诊断为胆囊炎。
二、慢性胆囊炎病因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慢性胆囊炎?这应该是所有患者最想知道答案的问题。
一般来说,慢性胆囊炎都是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和胆囊结石长期存在造成的。
1、感染。细菌可来自肠道和胆道,上行至胆囊。在败血症时,细菌可经血液或淋巴途径到达胆囊。约1/3患者的胆汁培养有细菌生长。慢性胆囊炎亦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约15%的患者既往有肝炎史。真菌、寄生虫感染亦可导致慢性胆囊炎。
2、代谢紊乱。由于胆固醇代谢的紊乱,致胆固醇酯沉积于胆囊黏膜而引起轻度炎症,其中约有半数可有胆固醇结石之形成。胆囊外观多无明显异常,囊壁可稍增厚,色泽稍显苍白;胆囊黏膜明显充血肥厚,黏膜上有无数黄白色的胆固醇酯沉淀,形如草莓,故本病亦称“草莓胆囊”。
3、血管因素。由于胆囊壁血管病变可导致胆囊黏膜损害,胆囊浓缩功能减低或丧失,终致胆囊壁纤维化。
三、慢性胆囊炎的症状有哪些?
慢性胆囊炎是一种长期造成的疾病,症状与急性胆囊炎差不多,但又略有不同。只有了解慢性胆囊炎的症状,才能对症治疗,尽快康复。特别是对于有特殊情况的孕妇来说,只有及时治疗才能避免手术。
慢性胆囊炎患者通常有气胀、嗳气以及厌食油腻现象,饱食以后常感上腹部不适,且不像十二指肠溃疡在食后可减轻疼痛。
另外,患者常感有右肩胛骨下、右季肋下或右腰等处隐痛,在站立、运动或冷水浴后更加明显。
由于经常隐痛不适,患者很少运动,体重常有所减轻。
一旦因结石嵌顿而有急性发作时,右上腹将有经常的钝痛,并有阵发性加剧,且80%的患者可有恶心呕吐(但恶心呕吐在平时则属少见)。
25%伴有胆囊结石的患者在发作时还有轻度黄疸,而如结石进入胆总管,黄疸之发生率可高达60%。故在剧烈的胆绞痛后出现深黄疸者,大多表示胆总管内有结石阻塞。
但有时也可能虽有结石存在而无疼痛或黄疸出现。
此外,慢性胆囊炎患者还可以有两种特殊表现:
①风湿性的关节痛,特别在颈、背及其他关节,据说是一种特殊的慢性中毒现象;
②心脏症状,如心前区痛、心悸、气促等,有时极似心绞痛。
这两种特殊表现在胆囊切除后均可获得好转或痊愈,因此这种情况非但不是手术的禁忌,且属手术之适应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