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院士因实验太残忍遭网暴,200余名科学家联名要求撤稿论文
近日,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著名神经学家,玛格丽特·利文斯通(Margaret Livingstone)发表在 PNAS 上的一项最新研究论文,正深陷舆论谴责的暴风眼之中。
图片来源:哈佛大学
据 Science News 报道, 两百余名科学家联名写信要求 PNAS 撤稿 ,美国善待动物组织 (PETA) 发声要求哈佛大学中止其研究,甚至许多人直接联系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呼吁彻底停止对这项研究的资助……
图片来源:Science News
不过,这项研究之所以激起如此大的波澜,不是因为什么欺世盗名的学术造假,而是因为在人们往往不甚留意的动物伦理方面引起了争议—— 为了探明灵长类动物母婴之间依恋关系的机制,这项研究采取了如此研究方式: 拿走刚刚生产后母猴的幼崽,并通过实验人为激发它们的「母爱」。
简单来说,在这项研究之前,已经有诸如美国比较心理学家哈利·哈洛(Harry F. Harlow)等学者通过实验证明了; 刚出生的幼猴若是被与母亲分离,它们会对「柔软的」假妈妈,即软布、毛绒玩偶等柔软的物体产生类似对母亲的依恋;这种依恋非常基于触觉,换成「坚硬的」者「能喂奶的」妈妈都没有这么显著的效果——仅仅是一块软布都可以使幼猴的存活率更高。
一些针对幼猴对母猴依恋机制的研究 至于哈洛如何得到这些研究结果,我们暂且按下不表; 但由于对「母猴对幼猴的依恋机制」还未知。因此,利文斯通的研究即为补全这部分结果——触觉也可能触发灵长类动物母亲对婴儿的依恋(母性行为)。 为了进行这项实验,利文斯通从五只刚结束分娩的母恒河猴手中夺走了它们的婴儿,并替换成了材质上与正常婴儿差不多,但是不具备任何婴儿行为特征的毛绒玩具,然而这不仅缓解了母猴失去幼猴的焦虑,培养出了母爱般的「依恋」;甚至有母猴在真正的幼猴被送回来后依然只依恋毛绒玩具。
对毛绒玩具小鼠展现出依恋的母猴
选择毛绒玩具而不选择自己真正婴儿的母猴
此前,利文斯通花了 40 年时间研究猴子的视觉。 为了确定大脑中负责识别面孔的部分是如何发育的,她的研究有时会将刚出生的幼猴从母猴身边带走。而在 2016 年的发一些研究中,利文斯通团队缝合了两只猴子的双眼眼睑,让它们失明一年以避免接触任何面孔。还有四只猴子则仅被允许每周两小时对面孔进行「视觉体验」,其他时间由戴着面罩的工作人员饲养。
最终,今年这份研究报告中采取的研究方法,引发了国际灵长类学会副会长凯瑟琳·霍巴特(Catherine Hobaiter)的担忧。 霍拜特指出,几十年来的研究都证明了母子关系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是多么重要。她说,利文斯通最近的论文对灵长类动物行为的理解毫无意义。 10月17日,这位在野外研究灵长类动物已有 17 年的学者,连同她的研究生加尔·巴迪希(Gal Badihi)和 250 多名动物行为研究人员、研究生和博士后,联名致函 PNAS,要求其撤回利文斯通最新发表的文章。这封信写道: 「虽然我们无法征求猴子的同意,……但我们可以停止使用、出版和积极推广故意造成极度痛苦的残忍研究方法。」 PNAS 官方表示已经开始「对此批评进行评估」,但拒绝进一步置评。 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利文斯通反驳道:「即便这些研究的伤害是明显的,但也为自闭症儿童的缺陷提供了帮助,并帮助开发了阿尔茨海默病和一些脑癌的治疗方法。」 利文斯通表示,社交媒体上的舆论正在对她造成影响。她说,自己收到了「暴力、威胁和猥亵」的电话和电子邮件,「我已经成为越来越充满敌意的骚扰的目标,我非常担心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哈佛大学周五发表声明,谴责这些「人身攻击」。 哈佛大学在声明中表示,利文斯通的所有工作都严格遵守联邦动物研究指导方针,并得到了该大学机构动物护理和使用委员会的批准,该委员会旨在确保动物得到适当的护理,只进行必要的实验。 但霍拜特并不认可这种说法。她认为动物研究方面的伦理是不断演变的。她说: 「仅仅因为你的大学伦理委员会设定了最低标准,并不意味着你不能做得更好。作为科学家,我们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标准。」
实验动物:一场跨越两千年的受难
实验动物的应用最早能追溯到公元 1 世纪的古罗马医学家,克劳迪亚斯·盖伦(Claudius Galenus)。早在「生物学」「解剖学」等概念统统不存在的年代,他便通过打开一头活牛的颅骨,证实了「控制身体的是大脑,而不是心脏」这一理论,并被誉为「活体解剖之父」。
自此之后的两千年来,实验动物常常作为人类的替身,在科学探索路上献出生命。 曾经的动物实验中充斥着各种不规范的操作,且研究者普遍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活体解剖实验。 但随着现代科学体系的日趋完善,相应的科学伦理也在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这种实验方法实在是过于残忍。 19 世纪末,两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将英国推向全盛,伦敦成为彼时全球生物学研究的中心,也正是在这里,活体解剖实验遭到了包括维多利亚女王在内的普遍反对,社会上有关「限制活体解剖」的呼声越来越高。
成立于 1875 年的英国反活体解剖协会(NAVS) 于是在 1876 年,《虐待动物法》(Cruelty to Animal Act)应运而生,实验动物的福利首次被纳入法律之中—— 动物在实验时必须被麻醉,每只动物仅可实施一次实验,并且在实验后必须给予安乐死。
这个法案是跨时代的,它在后面的几十年里一直维系着「动物保护」和「科学进步」之间的微妙平衡;并在期间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以适应时代要求。虽然残忍的屠杀被制止了,但只要动物实验这种形式存在,便总会有源源不断的伦理问题爆发出来。还记得前文中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对「幼猴对母猴依赖机制」的研究结论吗? 他的研究也曾经在社会上掀起过远不亚于「利文斯通事件」的巨大波澜——他并没有直接解剖实验动物,但却对它们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当时哈洛设置了一系列使用恒河猴进行心理实验,比如说强迫幼猴与母猴分开,让它们在人工母猴的陪伴下成长;又或者是制造巨响、造型可怕的敲鼓机器人来吓唬它们;也正是在这些实验中,哈洛得到了他关于母婴依赖机制的结论。
哈洛和他实验用的猴子当他发现这些猴子出现了明显的孤僻、抑郁和自闭等反常的症状,甚至失去正常的交配能力后,他又开始了进一步的实验——哈洛为这些不能受孕的母猴特制了一个「强暴架」, 并且将这些孤僻的猴子关在一起记录它们自相残杀等。
出现自残、孤僻症状的猴子
哈洛的这一系列实验看起来的确是残忍的;但其结果却影响重大——为孩子们「夺回」了母爱。尽管这个观念如今看来显而易见,根本无需证实,但在 20世纪 30 年代直至 50 年代,美国的主流育儿理念是,母亲对孩子的意义仅仅在于提供食物。他们认为母亲和孩子过度的亲密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正是因为哈洛发表了他的研究结果之后,许多孤儿院、社会服务机构和家庭才纠正了之前错误的育儿方式。 到了 1960 年代,因爱妻患病去世,当时身患抑郁症的哈洛选择在猴子身上测试抗抑郁药物的作用。就这样,又一大幼猴遭受了哈洛生理和心理的全方位「摧残」。不过这种研究人类抑郁症的动物模型,也被流传了下来,一直为人类服务。
为了给幼猴塑造一个孤立、压抑的环境,哈洛设计了专门的笼子,取名:pit of despair(绝望之坑) 毫无疑问,哈洛对恒河猴所做的一切是残酷的。他本人也因此备受争议,甚至被称为 20 世纪最残忍的科学家之一。可单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来看,这些「残忍」动物实验也确实推动科学的进步。
写在最后
生命科学的研究进程中,动物实验是无法避免的,但动物实验和人道主义并不矛盾。 2004 年,WHO 提出了针对实验动物福利的「五项自由」。现代动物实验中也应遵循「3R 原则」。即实验动物的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优化(Refinement)。 甚至在今年,3R 原则中还增加了 Responsibility ,意指不仅要为实验动物负责,也要对社会大众的期望负责 ,同时不遵守这些规则的科学实验也将视作学术不端,受到质疑,撤稿等。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研究者对实验动物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不要去做无意义的滥养、滥用、滥杀实验动物,又或者是避免没有科学意义和社会价值或不必要的动物实验。
参考文献: 1. M. S. Livingstone, Triggers for mother love.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9. (2022) 2. H. F. Harlow, R. O. Dodsworth & M. K. Harlow, Total social isolation in monkey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54 1, 90-7 (1965). 3. H. F. Harlow, The nature of love. Am. Psychol. 13, 673–685 (1958). 4. H. F. Harlow, R. R. Zimmermann, Affectional responses in the infant monkey; orphaned baby monkeys develop a strong and persistent attachment to inanimate surrogate mothers. Science, 130, 421–432 (1959). 5. D. Grimm, Harvard studies on infant monkeys draw fire, split scientists. Science News, 9 19, (2022).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