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科在抢救COVID-19等急危重症患者中成为先锋和主力的原因包括厚重的历史积累、独有的抢救手段、丰富的治疗经验。
文字稿件由米勒之声编辑部整理
中国麻醉学科的发展成就与今后发展方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于布为教授
一.中国麻醉学历史和发展成就
自1949年,中国麻醉学经历了73年的发展历程,分别是创立和早期发展(1949-1966年)、停滞和再发展(1966-1979年)、独立成科(1979-1990年)和快速发展(1990-至今)四个阶段。中国现代麻醉学的五位先驱和奠基人为麻醉学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一)中国现代麻醉的创立和早期发展重大事迹
1952年上海和北京开设临床麻醉进修课程;
1953年出版首部临床麻醉学教科书;
1956年上海制造了首台103型麻醉机;
1957年上海仿制了首台人工心肺机;
1958年西安首次在心肺转流术下成功完成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
1958年上海瑞金医院成功抢救广泛烧伤(89%)的钢铁工人;
上世纪50-60年代开展了部分基础和临床研究,逐渐发展了低温麻醉、人工冬眠治疗、心肺脑复苏、血气分析、针刺麻醉等;
1964年,第一届全国麻醉学术会议于南京召开;
(二)1979-1989年间,中国麻醉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1979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成立,第二届全国麻醉学术会议在哈尔滨召开;
■上世纪80年代,出版了三份麻醉学术期刊;
■建立麻醉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中国麻醉学对外开放
✶异氟烷和恩氟醚应用于临床; ✶现代麻醉设备应用于日常工作; ✶中国与日本建立正式的学术联系(1987年第一届中日临床麻醉学论坛);
■1989年卫生部将麻醉科认定为一个独立学科。
(三)1990年至今,麻醉学科快速发展
大量麻醉医师从国外归来;
大量麻醉医师已接受了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和基层医院科主任及骨干培训;
上世纪90年代建立了临床麻醉质量控制中心,2000年后建立科主任培训班;
麻醉设备和管理实现现代化,并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发布临床麻醉指南和标准;
建立CSA和CAA等多个麻醉学会;
细分十多个亚专业学组。
(四)麻醉学科研蓬勃开展
创新临床理念和实践:理想麻醉状态,精确麻醉实践,舒适化医疗;
拓展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中西医结合麻醉、乳化异氟醚、麻醉镇痛新药研发;
增加基金项目和经费:神经科学、重症医学、疼痛医学、精神科学等多个领域;
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博士、博士后、住院医师培训、专科医师培训等;
学术会议和国际交流活动丰富;
二.中国麻醉学的创新理论——理想麻醉状态
1999年,于布为教授创建“理想麻醉状态”理论,助力提升中国麻醉安全水平。该理念的核心理论包括:核心监测指标及正常值范围,建立诱导期容量填充的麻醉方法,使麻醉学科开始从经验学科走向精准学科。
理想麻醉状态是指维护患者生理功能,包括适度的麻醉深度、发明新型麻醉深度检测设备、诱导期容量填充、发明微循环监测设备等。理想麻醉状态包括无意识、对伤害性刺激无反应、肌肉松弛、抑制交感及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等方面。具体的,包括术中无意识、无知晓(BIS<50,Narcotrend 28-45);充分的组织灌注(ST<0.2mV、指脉波形Pleth index、尿量>1mL/kg/h、血气分析示无酸中毒);血流动力学稳定(BP 90-110/60-80mmHg,HR 55-80 bpm);制动(TOF ratio<10%-20%)。
理想麻醉状态是中国自己的全身麻醉理论,于教授等麻醉先驱用近10年时间,培训了近4000名基层医院麻醉科主任,保证了基层医院麻醉科麻醉直接相关的死亡率明显下降,而基层医院麻醉科麻醉直接相关死亡率的明显下降,又直接保证了中国的健康指标排名,从本世纪初的104位上升到2016年的第48位,受到国家卫生部主管领导和国家卫健委主管领导的两次表扬。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艳红(2018/6/6人民日报)在回应《柳叶刀》所发表的中国医疗质量全球排名48位,一年跃升12位的新闻时,特别强调指出:“近年来我国麻醉等专业,质量安全持续提升。麻醉技术应用人群从胎儿、新生儿到百岁老人,解决了“不敢”和”不能”手术的问题。麻醉相关死亡率约为12/百万,显著低于141/百万的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的10/百万左右相当。”
三.中国麻醉学科在新冠疫情救治中的价值:急危重症救治的先锋和主力
对COVID-19新型病毒致病机制的思考:面对一种人类从未遇到过的新病毒
病毒入侵人体:免疫系统激活,交感系统过度兴奋;
儿茶酚胺大量释放:肺毛细血管网剧烈收缩,血管内压力急剧升高;
肺毛细血管过度痉挛:肺泡细和血管内皮细胞被破坏;
血浆大量渗出:血浆大量渗出到肺间质形成磨玻璃样变;
全身组织慢性缺氧:血氧迅速低于90%,二氧化碳蓄积PH<7.0;
患者死亡:肺部实变严重缺氧导致最终死亡。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麻醉救治方案,迅速降低重症死亡率
2020年1月在“新型冠病病毒肺炎”出现早期,于布为教授提出了麻醉救治方案,对重症患者积极气管插管人工呼吸、肌松药物的使用,“人工冬眠”镇静方案等被国家及上海市专家组采纳,迅速降低了死亡率,扭转了被动局面。
通过麻醉科医生的救治,每日死亡的患者数由目均数百例以上迅速下降到个位数,彻底扭转了对新冠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的被动局面。
四.中国麻醉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成就
(一)发展麻醉学人工智能医疗,解决麻醉学科发展面临的短板
通过云计算、边缘计算,并行公网运行全麻AI机器人系统,实现远程麻醉医疗,使基层及欠发达地区麻醉与北上广同步消除麻醉医生人员不足短板,保障支持“健康中国2030战略”。
(二)拓展“麻醉治疗学”创新领域,建立麻醉科创新医疗服务
建立难治性银屑病、顽固性失眠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麻醉治疗方案,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推动“麻醉治疗学”亚专业的建立和发展,创立麻醉服务新领域。
(三)成为急危重症救治的先锋和主力
麻醉学科在抢救COVID-19等急危重症患者中成为先锋和主力的原因包括厚重的历史积累、独有的抢救手段、丰富的治疗经验。
理论——内环境调控的理论;
技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血管穿刺、神经阻滞、容量治疗;
药物——麻醉药物、限制性药物、治疗液体;
器械和设备——血气分析、呼气末二氧化碳分析、组织血氧饱和度等。
(来源: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