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医院或科室要想发展好,需要整个团队一起努力;相反,要拉胯一个医院或者科室,带头人不合格就足够了。对任何团体来说,领导班子都非常重要,要团结,要各负其责。
向兴余是2021年4月被调到甘肃省高台县人民医院担任院长的,在此之前,他曾用8年时间带领该县妇幼保健院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主导新建门诊楼快速投产,使用面积从1700平增加到1.1万平,业务量从年300多万增长到年近1000万;职工从20多人增加到了80多人。”
也许正是看到了这种能力,县领导将他调到处于“危急存亡”之际的县人民医院。
2021年投入使用的县医院住院医技综合大楼
“2020年,人民医院的业务量为4600多万,门诊量为14万人次。虽说高台县常住人口只有12万多,但这个成绩还是惨了点。而且,仅前四五年时间,医护人员就流失了近70人。”
县领导找到向兴余的时候,就对他说了一句话,“让你过去,就是解决问题的。”而他也铿锵有力地回复了一句,“干,就是了。”
01 做好规划 迎头赶上
向兴余是土生土长的高台人,交谈中西北汉子身上那种坚韧不拔、淳朴踏实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平易的一问一答中,他暴露了他的口头禅,也暴露了他一贯的行事风格:“咋说呢,就是个干呗。”
高台县人民医院院长向兴余
高台县人民医院可以说是向兴余的“老东家”。1997年,他从兰州医学院药学专业毕业后,来到高台县人民医院做了一名药剂师。因为能力出众,2006年,被调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担任副主任。2008年底,又被调到县妇幼保健院担任副院长;2015年,升任妇幼保健院党支部书记兼院长,这一干,就到了2021年4月。
在多个卫生健康机构的工作经历,让他拥有了对行业的深刻洞察力。
“2010年左右,是县人民医院发展高速期,有员工400多人,比现在多了近100人。当时,在张掖市所有县级医院中排名前列。这几年,在新建两家私立医院的影响下,发展速度有所下降,但根基还在,只要做好规划,就能迎头赶上。”
2011年建设的县人民医院门诊综合大楼
再次回到人民医院,并担任“掌舵者”,向兴余想了很多,首先,医院的发展必须坚守一条原则:“我们头上顶着‘人民’两个字,那就得干一些对人民健康负责任的事情。”
“把医院发展好了,真正实现‘大病不出县’,就是我们最大的责任。”
高台县相关领导对人民医院的发展非常重视,把向兴余调过来的同时,也为医院配置了全新的领导班子。
“之前,医院存在的问题主要在内部:人心涣散,医护人员对自己和医院的发展都很迷茫;负债较多,绩效工资不能够按时发给员工;重点专科发展方向也需要调整。”
02 拓宽重点专科范畴
今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县医院名单》,甘肃省47家县医院入选,张掖市4家县医院入选,高台县人民医院是其中之一。
“根据千县工程政策的要求,我们制定了明确的专科发展方向和规划。”
在原有的3个省级重点专科,1个市级重点专科,1个县级重点专科的基础上,向兴余决定再重点发展一系列专科。
向兴余到临床科室调研
首先是慢病管理中心。
最近几年,高台县的常住人口一直在下降。“年轻人都去新疆打工了,老年人占比就特别高。”这从新生儿的出生数量上也可见一斑。“去年,全县新生儿出生数量约为900人,而之前的几年,这个数据为1500左右。”
“而老年人,正是慢病的高发群体,医院的专科发展必须为他们多考虑一些。”
去年,高台县人民医院建立了慢病科,并成立了以慢病科为主导的慢病中心。“这个科室也是县人民医院医共体的牵头科室。”
“慢病科的工作人员每天带医院其他科室人员到各个村进行义诊、宣教,满足老百姓的各种健康需求,提高老百姓的健康意识。”
向兴余介绍,“每天到村里去,对我们来说很方便,县里人口虽然不多,但住得很集中,且都住在平坦地带,最远的村庄离县医院也只有1个小时的车程。”
其次,是急诊急救的五大中心。
“胸痛、卒中等急救中心我们都已经建立了,后期主要是加强对百姓的健康宣教。”他介绍,老年人一般对“胸痛”这类危急重症的防范意识不够高,导致贻误救治时机,酿成惨剧。
高台县处于黑河流域,是个农业大县。“以前工业特别少,但这两年,也新建了工业园区,做化工企业、太阳能及风力发电等。”
既然有了工业园区,那就会有相应的健康需求,比如创伤的救治等。高台县人民医院一方面提高急诊急救的专科建设,一方面经常派医护人员到工业园区去宣教、做培训,“我们给园区培养了几名自救员,教会了大家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组织医护人员到盐池工业园区义诊
再其次,要重点发展康复医学科。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存在康复需求的潜在人群数量预测总人口为1.7亿,其中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和慢性病患者三类康复患者。“康复医学科是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发展转型的突破口。目前,医院仅有残疾康复,后续我们还要继续发展幼儿康复、老年康复的亚专科。”
最后是重症医学科。“这是实现‘大病不出县’的前提基础。我们要跟上级医院专家保持紧密联系,遇到我们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就请专家下来,这要比老百姓自己去省城找专家方便很多,也实惠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高台县人民医院的医共体建设也可圈可点。“我们的医共体是甘肃省试点。”向兴余介绍,“县里有三个医共体,人民医院、中心医院和妇幼保健院负责不同的乡镇,我们下辖5家乡镇卫生院,主要亮点是药品的带量采购,这帮助乡镇卫生院解决了药品品种不全的问题,购进药品可以更灵活。”
03 凝聚向心力 留住人才
面对以往人才大量流失的现象,向兴余表示:“其实,能留在县里发展的医护人员,都特别踏实,要让他们受到认可和尊重,这是最基础的;此外,一定要为他们搭建好展现能力的平台,帮助他们打通能力提升的路径。”
医院干部竞聘
在人才培养方面,高台县人民医院一直很舍得“下本”,“我们每年花在进修和学习上的资金大约有200万元,即便在医院运营压力比较大的时候,每年也会选派至少30人外出进修。进修期间,员工的工资都是正常发放的,绩效工资也是按照科室的平均绩效发放。”
这两年,疫情形势严峻,医院一般选派人员到去兰州的大医院进修,此前,医院也会选派人员到北京、上海等省外大三甲医院进修。另外,“几乎每天都有不同专科的省级专家到医院坐诊、查房、带教,极大地助力了人才的培养。”
为了提高员工的向心力,医院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团建活动。“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篮球赛、排球赛等等,我们都会定期举办,也曾到沙漠中去团建。医院的排球队还在县里举办的比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据了解,这一年半以来,医院医护人员整体很稳定,“只有个别员工因为家庭关系,如孩子上学等原因去了外地。”
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引领下,2021年,医院的业务收入达到了5900万元,比2020年的4600万元提高了28%。2022年1月到11月,业务收入近7000万元。
“到年底,应该能比去年增加1200万。门诊量与2020年相比,提高了10万人次。在疫情常态化发展的情况下,这个成绩还行,是吧?”面对取得的成绩,向兴余保持着一贯的谦逊。
到住院病区看望患者
回顾一年多来的心路历程,向兴余感慨颇多:
首先,要多听听职工的声音,多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每个人都是医院的重要成员,他们的意见对医院的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县内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在竞争的同时,也要做到抱团发展,只要是为了老百姓的健康好,谁适合谁就来做主导,其他机构应该全力支持。
最后,一个医院或科室要想发展好,需要整个团队一起努力;相反,要拉胯一个医院或者科室,带头人不合格就足够了。对任何团体来说,领导班子都非常重要,要团结,要各负其责。
“作为院长,我肩上的担子很重。”向兴余又一次表示:“没别的说的,干,就是了。”
责任编辑:裴燕
审核:王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