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研究证实,抗体偶联药物确实能“从内部杀伤”癌细胞14,而且维布妥昔单抗杀伤癌细胞的效果,也比单克隆“裸抗体”更好13。
1、什么是CD30?
CD30于1982年被发现,是一种分布在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多种淋巴瘤细胞膜表面的“跨膜糖蛋白”。“跨膜糖蛋白”,顾名思义就是贯穿细胞膜两端的蛋白,一部分在细胞外、一部分在细胞内,在结构上就分为细胞外区、跨膜区和细胞内区等多个部分1。
细胞膜表面有许多种不同的膜蛋白,不同的蛋白功能各不相同,它们会参与物质运输、信号传递等许多环节2。如果依据功能来分类,那么CD30是跨膜糖蛋白当中的一种受体蛋白,主要通过参与信号传递影响所在的细胞3。
受体蛋白需要与配体结合,从而接收细胞外的信号,调节细胞的各种行为。而CD30对应的配体CD30L也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它一般“长在”其它细胞的表面,与CD30完成结合3。
从理论上说,CD30能够激活影响细胞存活、增殖、凋亡、免疫反应的多种通路,因此对细胞可能有着广泛的影响1。
2、CD30和哪些血液肿瘤相关?
1982年,德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CD30,就是在霍奇金淋巴瘤(HL)细胞(以及一小部分正常免疫细胞)表面找到了CD304。
后来科学家又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等多种血液系统肿瘤中,发现CD30的普遍存在,CD30也是一部分淋巴瘤确诊和鉴别诊断过程中的重要指标5。
3、靶向CD30的药物,如何治疗霍奇金淋巴瘤?
(1)在介绍如何治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如何检测CD30。
目前临床最常用的CD30检测方法主要有免疫组化(IHC)法和流式细胞术6-7:
• 免疫组化法是对手术切除或活检取得的组织进行切片、处理和染色,然后判读结果7;
• 流式细胞术则是在流动的状态中,检测细胞表面是否存在CD30,适用于外周血、骨髓和体液样本6。
(2)理想的癌症治疗靶点,应该具备两大条件8:
• 药物能够结合靶点,并且在结合之后显著影响靶点的功能,从而发挥抑癌的治疗效果;
• 靶点尽量只在人体的一部分组织细胞中表达,最好只在癌变的细胞中表达,这样正常的组织和细胞就不会被靶向药物误伤,导致副作用。
CD30符合癌症治疗靶点的需求:
√ CD30存在于多种淋巴瘤表面;
√ CD30很少在正常的组织和细胞中出现5;
√ CD30可能会影响淋巴瘤的发病和疾病进展;
√ CD30能够被单克隆抗体结合4,具有“成药性”。
(3)靶向CD30的药物如何治疗霍奇金淋巴瘤?
最早尝试用来治疗CD30阳性肿瘤的药物是单克隆抗体,它与癌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结合后,会提示人体的免疫系统“此处有敌人”,激活免疫细胞来攻击癌细胞9。
单克隆抗体对正常组织和细胞影响很小,相比化疗药物,治疗更加精准。
但临床早期研究却显示,在治疗HL、ALCL等淋巴瘤患者时,靶向CD30的单克隆抗体疗效并不明显,只有少数患者的肿瘤明显缩小,达到缓解标准1,这说明单纯的单克隆“裸”抗体还不够战胜肿瘤。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在单克隆抗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改造,得到了许多新型药物,其中挂上细胞毒性药物的单克隆抗体,也就是“抗体偶联药物”(ADC),已经脱颖而出1。
研究发现单抗结合CD30后,会被吞进癌细胞内10。将单抗换成抗体偶联药物,那么抗体被内吞后,细胞毒性药物就会在癌细胞内被释放,从内部杀伤癌细胞11。
抗体偶联药物能够克服传统化疗不够精准、单克隆裸抗体疗效有限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抗击癌症12。
首个获批用于治疗cHL的抗体偶联药物——维布妥昔单抗(BV)13,就是在靶向CD30的单克隆抗体(SGN-35)基础上,搭载细胞毒性药物制成的。
实验室研究证实,抗体偶联药物确实能“从内部杀伤”癌细胞14,而且维布妥昔单抗杀伤癌细胞的效果,也比单克隆“裸抗体”更好13。
2020年5月14日,注射用维布妥昔单抗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进入中国,获批适应症为成人CD30阳性的复发/难治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ALCL)和复发/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的治疗。
专家介绍
白鸥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血液科副主任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淋巴瘤专病联盟负责人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 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第三届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常委
CSCO 中国抗淋巴瘤联盟(UCLI)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第5届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 常委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 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 临床组专家
吉林省慢淋工作组组长
吉林省卫生系统拔尖人才
发表论文89篇,第一及通讯作者SCI收录论文29篇
获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课题子课题、省级课题27项
参考文献:
1. van der Weyden CA, et al. Blood Cancer J. 2017;7(9):e603.
2. Guna A, Hegde RS. Curr Biol. 2018;28(8):R498-R511.
3. Croft M. Nat Rev Immunol. 2003;3(8):609-620.
4. Schwab U, et al. Nature. 1982;299(5878):65-67.
5. Pierce JM, et al. Expert Rev Hematol. 2017;10(1):29-37.
6. Sotomayor EM, et al. Clin Adv Hematol Oncol. 2014;12(4 Suppl 10):1-22.
7. 张智弘.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2;51(4):287-289.
8. Paananen J, et al. Brief Bioinform. 2020;21(6):1937-1953.
9. Zahavi D, et al. Antibodies (Basel). 2020;9(3):34.
10. Hansen HP, et al. Int J Cancer. 2002;98(2):210-215.
11. Weiner GJ. Nat Rev Cancer. 2015;15(6):361-370.
12. Fu Z, et al.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2;7(1):93.
13. Francisco JA, et al. Blood. 2003;102(4):1458-1465.
14. Okeley NM, et al. Clin Cancer Res. 2010;16(3):888-897.
END
编辑&排版:秋识 | 审核:李硕
声明:本文中涉及的信息仅供医学专业人士交流参考, 不作为淋巴瘤病友及家属的用药推荐,具体诊疗方案请遵从专业医生的意见或指导。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