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天骐教授、严棠教授等前辈给我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们严谨求真的科学家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逸仙人,需要好好传承下去。
南岭苍苍,珠江泱泱,百年老院,似水流长。
编者按
我院作为中国首家西医医院,自1835年创建后,几经变迁,数度易名,风雨兼程,凝聚几代心血,终攀医学高峰。上世纪中叶,一批批医学泰斗投身我院。他们扎根在这块历史悠久的土地上,面对着种种沉疴宿疾,决心要“除百姓之疫病,创医术之辉煌”。他们以岁月为笔,以热血为墨,书写着大医精诚的精神。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他们信念如磐,大爱仁心,将毕生精力倾注于医教研事业,铸就了一座座巍峨的时代丰碑。
陈积圣简介
陈积圣,1941年1月出生,海南海口市人,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65年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曾任我院副院长、普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全国外科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全国脾功能与脾外科学副组长、广东省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学术带头人。
长期从事肝、胆、胰、脾疾病的诊治、研究,尤着重于肝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肝胆管结石等疑难病的诊治及消化道肿瘤(胰、胃肠等)的外科治疗。在国内外首创“自体脾移植及食管横断吻合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研究成果曾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发表论文160多篇,出版专着《原发性肝癌的治疗》等6部。
退休后的陈积圣教授
他数十年如一日,心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兢兢业业耕耘在临床一线。即使到退休年龄也还是闲不住,坚持每个星期出两次门诊,为患者康复不懈努力。后因身体原因,不能继续从事临床工作,他便将多年主编和阅读的专业书籍捐献出来,供青年医护同事阅读学习,希望把毕生宝贵的诊治经验传承下去,去救治更多的病人。
他就是青年医生们的榜样——肝胆胰外科陈积圣教授。
“医三代”以济世为良,眼里只有病人
出身于医学世家,外祖父、父亲、母亲都是正规医学院校毕业,陈积圣从小受到医学熏陶,学医的种子就在他内心深处悄悄发芽。当看到敬爱的外祖母患上宫颈癌,在痛苦中去世,他幼小的心灵受到很大刺激,因此立志学医,长大后要当一名医生,尽全力救治像外祖母这样的病人。
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天赋和努力都不可缺少!
1959年陈积圣以广东省第一名的好成绩顺利被北京大学医学院录取。学医是一件很苦的事情,背诵内容特别多,很枯燥乏味,如果不是真心喜欢,很难会积极的去学习。
“学校对基础理论非常重视,授课老师对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础技能、基础技术’三基要求非常严格。现在看病有B超、CT、磁共振各种医疗设备和辅助检查,而那个时候只有听诊器和血压计,诊断病情主要靠问、靠手摸。”
陈积圣说,基础知识如果没学好,门都没入,谈何将医术精进。
当时主要的医学院校,住院医师、实习医师都实行24小时制。尤其是实习医生和住院医生,根本没有个人时间,成天泡在病房里面,参与病人抢救、学习医患沟通、做课题……这样的磨炼,让陈积圣得到迅速成长,专业知识信手拈来,对临床病例烂熟于心。
“服从分配,国家无条件的把你分到哪里就是哪里。”
1965年,陈积圣毕业被分配到四川的泸州医学院(即四川医学院)普外科,他安心扎了根,跟着“四清”医疗队上山下乡。过去普外科的分科没有现在这么细,老一辈普外科医生都是多面手,遇到什么手术都要上。凭借一把柳叶刀,陈积圣做手术能“从头做到脚”。
“我当时主要是做全科医生,内、外、妇、儿包括接生,什么活儿都要干,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对我们年轻医生是很大的锻炼。”陈积圣亲眼目睹了四川农村的医疗落后状况,还有老百姓的贫苦生活,异常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他内心深处躁动。这段深入农村进行巡回医疗的经历,让他一辈子铭记在心底,也更加坚定了从医志向。
在随后的数十年行医生涯,陈积圣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精医术,懂人文,健康所系,性命所托”的医者之侠义。我院张磊教授作为陈积圣的学生,他表示,陈积圣只要是在医院里,每天早晚两次查房,风雨不改,而周末只要有空,一定会回医院看病人,这种以身作则、以患者为本的理念,为一代又一代的外科医生树立起为人师表的典范。
平易近人是学生对他的最诚挚的评价,经世致用是他对学生最生动的示范。陈积圣始终秉持严谨求实的态度,言传身教带领学生感受外科学的魅力。无论是年轻的实习医生,还是外院的进修医生,陈积圣在教学中严谨求实、生活中平易近人,学生们遇到问题都会找他聊一聊,他都会非常耐心指导学生有效学习,从他这里获得建议、指导和鼓励,为学生“穿针引线”。陈积圣在讲课时会从简单易懂的方向入手,通俗的简单的语言去剖析晦涩难懂的原理,他总能将抽象的原理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化难为易。他经常对实习医生讲:“这可能是你这一辈子接触外科的唯一机会啊,一定要好好珍惜。”
30年潜心研究,独创术式破解百年之争
“学识渊博,勤于阅读和思考,严格自我要求”这是陈积圣教授留给学生的最深印象。
上世纪70年代,在普外科领域,各种新思潮涌现,新的技术开始在世界上广泛应用。但当时的中国普外科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很多理念还很落后。学校图书馆经常有影印本的医学外文杂志,如获珍宝的陈积圣就算再忙也要抽空去学习,通过外文杂志刷新了对脾脏的认知,打开了新的视野。他是国内最早对脾切除、自体脾移植进行系统研究的专家之一。
脾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被看作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器官,只要脾脏发生破裂、受损伤,就一切了之,这个做法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出现根本转变。
当时出现了一种疾病,就是切脾的小孩往往会出现一种非常凶险的感染综合征(OPSI),死亡率为80%以上,没有任何抗生素能够控制这样的凶险性感染综合征。后来医学界才搞清楚,是因为把患者的脾切掉了以后,失去了最重要的能对抗感染的“脾因子”。自此,外科大夫普遍开始重视外伤脾破裂手术如何保留脾脏。
三大难治性肝病——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癌、肝胆管结石,陈积圣大半辈子的时间都是在与它们打交道。这三个世界肝病难题的相互关系非常密切:肝内胆管结石可以引起局部肝硬化,严重甚至可引起肝癌;肝硬化控制不好会发展为肝癌;肝癌病人95%以上都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
“过去的传统做法,只要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都要切脾。现在发现,切脾对患者有害无益。”陈积圣从研究创伤性脾破裂保留得到启发,进一步想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下的脾脏是不是也可以保留呢?”
“我记得第一例手术在1979年开展的,华西的一个病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大出血,内科治疗手段已经完全没效了,病人命悬一线。在危急关头,我们唯有放手一搏,被迫实施‘脾移植加上食管横断吻合术’(此前已做了动物实验)。”
1987年,陈积圣教授在国内最早开展门奇断流,吻合器食管下段横断吻合术+带蒂自体脾移植手术治疗门脉高压症
陈积圣从那时候起花了三十年的功夫潜心研究,另辟蹊径在国内外首创“自体脾移植及食管横断吻合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关于门静脉高压症的处理,一直存在断流与分流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而两派之争存续了近百年。这一回,陈积圣独创的手术方式,打破了几百年来“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出血要切脾“的观念,既不属于断流,也不是分流,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而且,实践证明它既不会引起脾亢复发,也不会带来其他的不良后果。
这一创新性研究成果很快在国内引起轰动,无论是断流派还是分流派,纷纷对这一技术表达出浓厚的兴趣,还有人主动给陈积圣介绍病人做保脾手术。中华外科学会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学组的学者也认识到,无论断流、分流都只是治标不治本,继而采纳了陈积圣的观点。
不仅如此,陈积圣曾多次走出国门,应邀在国际会议上做专题报告,得到了国外众多专家的认同与肯定,推动了业界对脾功能的保留(尤其是病理脾)重要性和具体方法的重新认知。
“四川医学院人文地理和广东是有明显的不同,我最高兴的是,回到这里还可以继续做我热爱的科研工作,而且我们医院还是中国最古老的西医院,是孙中山先生学医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医院工作,让我充满自豪感!”说到这里,陈积圣不由地嘴角轻轻上扬,眼睛笑得眯起来一条缝。
当问及做科研的体会,他语重心长地说:“大家不要把科研和临床对立起来!要想在学术道路上为人所知被重视,必须通过科研来取得进步。而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永远只可能是第二,不可能是第一,所以一定要有独创性的东西。其次,做科研肯定是有风险的,因为要打破常规打破传统,因此必须要用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研。”
注重“外引内培”,强化学科建设
我院普通外科在华南地区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在东南亚有较高的知名度,是教育部国家重点专科、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
陈积圣教授(左二)在病区查房
陈积圣自1986年调入我院,先后做过普外科主任、医院副院长。任副院长期间,主要负责科研、学科建设以及对外学术交流工作。在他任内,医院和德国埃森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跟香港的明爱医院建立了院级的交流关系;在学科建设上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把乳腺科从普外科独立出去,还专门配给了病床。
“当初为什么要设立乳腺外科?因为乳腺病人很多,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必然的。”陈积圣解释说,以前的旧观念认为中国妇女的乳腺癌远远比西方要少,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乳腺癌患病率越来越高,所以很有必要设立这个专科。
陈积圣的前瞻性判断确实是明智之举。苏逢锡教授在临床上专注于保乳手术,宋尔卫教授在医学研究上对乳腺癌的转移机制、发病机制进行研究,两人都是能独挡一面的难得人才,他俩一结合就把乳腺外科打造成了医院的拳头专科。在陈积圣看来,这就叫做“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随着外科技术水平的发展,专科越来越细分,作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普通外科,普外科被陆续拆分为肝胆胰外科、乳腺外科、胃肠和疝外科、甲状腺血管外科四个专科。细分的结果使得专科医生的专科学术水平得以提升。肝胆胰外科自2003年成功开展腹腔肝切除术,现已成为华南地区开展例数最多、手术方式最全的腹腔镜肝切除中心,同时,也是国内极少数、华南地区唯一能全方位开展各种肝胆胰高难度微创手术的专科。
在采访中,陈积圣多次强调,“医院的学科建设,医院的知名度,医院的排名,最重要的实际上就是人才。人才的关建一个是靠引进,另外一个靠自己培养,必须两条腿走路。” 陈积圣深深认识到,不搞科研,将难以提高医院的学科水平,而搞科研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以及给人才搭建一个好的平台。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视引进人才,积极推动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
陈积圣教授为肝胆胰外科捐赠图书
“我们孙逸仙纪念医院是一个又古老,又有光荣历史的医院,我国有很多第一都是这里创立的,第一个收女子的西医学堂,第一份中国医学杂志,第一个发现华支睾吸虫病等等。”陈积圣始终相信,只要医院肯花大力气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方面,坚持走科研和临床结合的路,学科建设一定能够迎头赶上,实现学科地位与辉煌的历史相匹配。
对于目前一些年轻人在学术上比较浮躁,他提醒,学科建设不是做生意,做生意讲究头脑灵活,随市场变化而变化;搞科研做学问则讲究一个“专”字,必须目标明确,坚持不懈,才能得到成功。何天骐教授、严棠教授等前辈给我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们严谨求真的科学家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逸仙人,需要好好传承下去。
文案:叶芳
责编:黄睿、刘文琴、沈丽娜
初审:林伟吟
审核:欧阳霞
审核发布:古小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