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敌人的第一步是永远是了解敌人。看懂报告,读懂每个数据的含义,才能对症下药。
医学与科技的发展将旧时代关于传染病的阴翳驱散殆尽,随着各类疫苗的普及,不少传染病已经销声匿迹。
然而,乙肝却依旧在现代社会“大行其道”,不动声色地侵入人们的健康屏障。这一次,我们从检验人视角切入,带你解码乙肝病毒,读懂乙肝报告。什么是“乙肝”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 简称乙肝、乙型肝炎。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广义上分为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乙肝也与肺结核和艾滋病成为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性疾病。
1、中国乙肝感染现状
从世界角度,中国属于“乙肝大国”,2014年的中国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随着乙肝疫苗的普及,各医疗卫生机构检测率和治疗率的提升以及普通人群的防范等措施的不断进步,最新的传染病流行病学显示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7000万人 ,即每20个人中就可能会有一个“乙肝患者”!
2、乙肝有哪些传播途径-
你也许听说过,共用餐具,母乳喂养,拥抱,接吻,握手,咳嗽,喷嚏,或在公共游泳池或类似行为都会造成乙肝传播。但实则不然!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表示过,乙肝病毒并不通过以上渠道传播。
乙肝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医源性传播、性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
在孕妇分娩时从产道传播。随着乙肝疫苗在新生儿中的大力推广,及其它母婴阻断措施的实施,母婴传播得到极大控制。
血源性传播
接受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随着国家献血和血筛高标准的执行,此途径导致的感染几乎很少出现。
医源性传播
注射、输血等,如医疗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而未经消毒或处理不当可造成传播。例如未严格执行的规范操作的牙科诊所、医学手术、美容手术。
性接触传播
性交、同性恋性接触及未采取防护措施。
皮肤粘膜破损传播也有一定比例,如纹身、扎耳洞、内窥镜检查等。
“乙肝患者” 该做哪些检查?
目前医疗机构针对潜在“乙肝患者”的检查主要来自于:住院患者(住院时和手术前)感染状态的评估、特定急诊患者感染状态评估、常规乙肝患者诊断与治疗和判别类似疾病的鉴别诊断。
最常见的医嘱为乙肝五项,也就是俗称的“乙肝两对半”,包括 HBsAg(表面抗原)、抗-HBs(表面抗体)、HBeAg(e抗原)、抗-HBe(e抗体)、抗-HBc(核心抗体)五项(一般情况,报告单的排列顺序也按此排列)。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抗-HBc IgM(核心抗体IgM)、HBsAg cof(表面抗原确认)、肝功能、HBV DNA等检测。
肝功能检查:衡量肝脏是否有肝细胞坏死或炎症存在的重要检查,同时是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HBV DNA:判断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也可评估传染性。一般DNA水平越高,传染性越强。
乙肝化验的报告单怎么看?
有“+”就意味着得了乙肝吗?
想必很多人在拿到乙肝报告单会束手无策,看见满屏的“+“会非常慌张。小编先来为大家解读下乙肝五项分别代表什么意义?
1.HBsAg(表面抗原):若结果 ≥ “参考范围”或 阳性(+)表示感染乙肝。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医疗机构多采用两种形式,分别为“定性试剂”和“定量试剂”。“定性”因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多用于筛查出更多潜在的“乙肝感染者”,报告单中的单位为“S/CO”。”定量“ 因其标准化的”可衡量性“,可进行直接的数值比较(同一品牌),在慢乙肝患者的治疗中可更好的选择治疗方案。
对普通患者“定性”方案更能检测出乙肝的感染状态。
临床意义:为已经感染病毒的标志,并不反映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强弱。
2.抗-HBs(表面抗体):是唯一一个“期待”阳性(+)的项目!按照WHO标准,大多数厂商的参考范围为≥10 IU/L(也有厂商参考范围为≥1),通常认为<10 IU/L, 需立即接种乙肝疫苗,≥100 IU/L才具有保护效力。
乙肝疫苗接种者,若此项为阳性代表接种成功;若感染病毒后经药物治疗或免疫系统开始清除病毒也会出现表面抗体阳性的情况。
临床意义:为保护性抗体,为是否康复或是否有抵抗力的主要标志。
3.HBeAg(e抗原): 通常结果≥1提示阳性(+),代表乙肝病毒在体内的活跃程度(复制强弱),为HBsAg(表面抗原)阳性的前提下需重点关注的指标!
临床意义:体现病毒复制标志的主要指标,若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有慢性化倾向。
4.抗-HBe(e抗体):通常结果≥1提示阳性(+),也有部分厂商<1提示阳性(+),为e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此特异性e抗体能够和e抗原结合。
临床意义:体现病毒复制停止的主要指标,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较弱,但抗-HBe和抗-HBs不同,e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不代表患者有了免疫力。部分慢性乙肝患者可能存在HBeAg与抗-HBe同时阳性的情况。
5.抗-HBc(核心抗体):通常结果≥1提示阳性(+),也有厂商≥0.5提示阳性(+),提示是否有过乙肝病毒的感染或暴露,故抗-HBc(核心抗体)是一项病毒感染的标志。
临床意义:曾感染或感染期出现的标志。核心抗体IgM是早期急性感染的标志物,多用于辅助判断“两对半“检查的模式判读。
最常见9种“两对半”模式解读
点击查看大图
以上9种模式占所有结果报告的90%以上(普通三甲医院与专科医院可能略有不同),除此9种常见模式外,理论上另有23种“非典型”模式,大多数阳性或阴性结果出现在“临界值”附近,不能通过阴或阳性一概而论;或出现在长期慢乙肝患者、检查期间服用特殊药物或补品、早期妊娠或某些肿瘤患者、各种因素导致的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的患者等等,此情形还需专业医生结合肝功能、HBV DNA、影像学等与临床症状综合判断病程状态和治疗手段。
战胜敌人的第一步是永远是了解敌人。看懂报告,读懂每个数据的含义,才能对症下药。
参考文献
1.《2014年中国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
2.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
END
文章来源:西门子医学诊断,订阅号若有侵权或转载限制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联系您并进行删除。
编辑:青翠欲滴
校审:晨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