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下篇)

2023
02/04

+
分享
评论
感控蓝蜻蜓
A-
A+

综上所述,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上常见的感染重要致病菌,特别是可导致多重耐药在,增加临床治疗难度。故需予以足够重视。

作者介绍

阮顺生 主管药师 本科毕业于徐州医科大学

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二、结果

标本分布

499株铜绿假单胞菌标本来源前2位的分别为痰液标本(81.56%)、穿刺液及伤口分泌物(9.22%)(见下表)。

3941675466980108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科室分布

标本主要来自住院患者。患者分布中以神经外科(193株,38.68%) 和重症医学科(178株,35.67%)。科室分布情况(见下表)。

75081675466980601

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全院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2021年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除了头孢他啶之外,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2019年、2020年有所增高,2020年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除了妥布霉素及庆大霉素以外,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2019年有所升高。

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100%,且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率较低(5.43%-8.65%),其中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为5.43%;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耐药率为14.13%,对头孢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2.93%-21.05%);对喹诺酮类耐药率为(10.89%-19.52%);对单环β内酰胺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相对较高为39.24%,对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相对较高(28.26%-41.7%)(见下表)。

95721675466981235

主要科室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重症医学科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大体上较神经外科耐药率偏高;

神经外科及重症医学科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菌均相对偏高;

神经外科及重症医学科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相对较低。(见下表)。

1911675466981615

三、讨论

标本分布及科室分布

铜绿假单胞菌属于常见非发酵菌之一,在人体内主要分布于呼吸道、胃肠道、皮肤、黏膜等部位。若人体免疫力较低,铜绿假单胞菌很容易转变为条件致病菌,导致下呼吸道感染、化脓性炎症等诸多感染。本研究显示,本院检出铜绿假单胞菌标本来源最多为下呼吸道痰液标本(81.56%),这表明,呼吸系统受到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风险相当高[7],其次为伤口分泌物及穿刺液(9.22%),与文献报道基本接近[8-9]。

本研究显示,神经外科和重症医学科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主要科室,占总检出中≥70%,而这些科室患者多为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重症颅脑损伤、烧伤或创伤患者等,具有病情比较严重,病程较长,免疫力较低,伤口面积大,部分患者经气管切开或插管等操作进行治疗,此类操作属于侵入性治疗,加之长时间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很容易引起菌群失调,导致铜绿假单胞菌转移到其他部位定植,进而大幅度提升医院感染发生风险。

因此,强化重症医学科及神经外科对铜绿假单胞菌药敏性的检测,提升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优化消毒隔离程序,降低交叉感染发生风险,减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发生。

耐药性分析

本研究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12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可能与这些抗菌药物的用量逐渐增加有关。

其中,对青霉素耐药率最高,比如,氨苄西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为100%,原因是该病菌对氨苄西林具有天然耐药性。

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头孢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则普遍不超过30%,可作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经验性治疗方法,其中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因该类药物具有肾毒性,临床应用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谨慎使用。

对碳青酶烯类及单环β内酰胺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大于30%或接近30%,耐药机制为该菌产生碳青霉烯酶、外膜蛋白(OprD2)表达下降,或者,表达出现异常[10],耐药率较高的原因可能与过度使用这两类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的广谱抗菌药物有关,根据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该两类抗菌药物均属于特殊级别抗菌药物,为此,加强特殊级别抗菌药物使用前会诊制度,需积极推广病原学检查,并将药敏结果作为提升药物应用合理性的参考因素,从而改善耐药表现。

进一步分析发现,铜绿假单胞菌分离菌株较高的科室为神经外科及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大体上较神经外科耐药率偏高;两个科室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菌均相对偏高,可能与该两个科室患者多病情比较严重、重症感染比例较高、住院时间较长,且该类抗菌药物应用频次较高等因素有关。但是两个科室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可作为神经外科及重症医学科怀疑具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高危因素患者的经验性的首选药物。

综上所述,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上常见的感染重要致病菌,特别是可导致多重耐药在,增加临床治疗难度。故需予以足够重视。

加强医院环境、诸多医疗设备及无菌用品消毒与日常管理工作质量,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及时隔离消毒措施,切断感染传播途径,避免多重耐药菌交叉感染发生。

定期做好感染菌耐药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当前地区细菌耐药特点,在未获得药敏结果前,可利用经验用药方法开展治疗,且以窄谱抗菌药为主要选择范围,但如发生严重感染,则需改用广谱抗菌药物;强化病原学检查流程及结果,依据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提升药物应用合理性,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防控精准性。

参考文献

[1]Walkty A,Decorby M,Nichol K,et al.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olates obtained from patients in Canadian intensive care units as part of the Canadian National Intensive Care Unit study[J].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2008,61:217.

[2]李杰,苏维奇.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征及其耐药机制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3):475.

[3]徐晓勇,施毅.铜绿假单胞菌的常见耐药机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11):1220 .

[4]王晓红,张晓丽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8(15):2583-2585 .

[5]尚红,王毓三,申子瑜.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801-822.

[6]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S]. 2017:M100-S27.

[7]王悦,张鲁涛,史利克等,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非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特征和耐药性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645.

[8]兰雅娴,王禺.我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与耐药性检测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11):1610.

[9]张建敏,王佳玲,杨士华等.147株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河北医药,2009,31(20):2818.

[10]Zavascki A P,Carvalhaes C G,Picao R C,et al.Multidrug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Acinetobacter baumannii:Resistance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J]. 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 ,2010,8(1):71-93.

作者:阮顺生

编辑:宛秋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耐药性,药物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