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一附院两工作室被命名为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职工创新工作室
为充分发挥广大职工、劳模和工匠人才在创新实践中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夯实创新驱动发展的群众基础,根据《关于申报 2022“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职工(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及创新工作室联盟工作的通知》(陕教科文卫体工发 〔2022〕11 号)文件精神,经基层推荐申报,省教科文卫体工会考核验收,命名11个创新工作室为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职工(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卉肿瘤免疫-医工交叉创新工作室、张广健肺结节精准诊治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职工(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
郭卉肿瘤免疫-医工交叉创新工作室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的公共议题,最新数据 显示中国恶性肿瘤患者数量已位居全球第一。由于肿瘤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尽管目前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恶性肿瘤的诊疗能力和治疗模式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但在临床患者的治疗方面仍面临着诸多难题。近年来,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问世,为肿瘤患者治疗打开了新的治疗模式,然而只有不足 20%的肿瘤患者能够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中获益。
为深入探索恶性肿瘤的进展和耐药机制,特别是克服免疫治疗耐药问题,提高临床治疗疗效,肿瘤内科郭卉教授牵头成立了“肿瘤免疫-医工交叉”创新工作室,期望通过在分子-细胞-组 织-器官多层面多尺度揭示肿瘤免疫与物理因素的关系,拓展肿瘤免疫与物理微环境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体系,为提高免疫治疗疗效提供新思路,进一步提升我省的学术影响力和医疗水平。
工作室围绕威胁国家和陕西省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恶性肿瘤,遵循“临床问题-实验室 研究-临床应用”的学术思路,针对提升肿瘤免疫治疗疗效的临床需求,通过学科交叉,多维度表征和揭示肿瘤免疫治疗的物理因素及机制,从物理微环境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和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相关性研究、体外表征和构建肿瘤微组织模型技术方法、物理因素对肿瘤细胞行为和治疗响应的分子调控机制、物理因素在肿瘤免疫和免疫治疗耐药中的作用等四个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寻找提高免疫治疗疗效的新策略,提出靶向物理因素的相关药物对免疫治疗原发及继发耐药的逆转策略。建立一套集生物医学数理模型、先进材料、前沿表征技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体系,提出基于调控肿瘤物理微环境的免疫治疗新思路,转化应用提高免疫治疗疗效。
张广健肺结节精准诊治创新工作室
无论在全球范围还是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常年高居榜首。尤其是早期肺癌没有明显症状,以肺结节作为表现形式时难以发现,故肺结节的早诊早治对于缓解我国肺癌癌症负担具有重要意义。肺结节的监控和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基于高危人群加强肺结节规范化管理、实现肺结节的早期精准识别、规范中晚期肺癌患者治疗方案,建立肺结节患者的多学科全程管理模式,对于缓解国内肺癌负担意义重大。
西安交大一附院胸外科长期以来承担了医院肺癌的外科手术治疗工作,并在张广健教授的倡导和牵头下,在早期肺结节的多学科诊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构建了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肺结节健康管理亚专科门诊,目前已完成近 300例肺结节患者的MDT讨论,病理准确率高达95%以上。
在原肺结节健康管理亚专科门诊和MDT团队的基础上构建的“张广健肺结节精准诊治创新工作室”,以实现肺结节检出后医务人员及时跟进、医疗系统及时对接,以及长期、有效的随访管理,桥接肺癌早期筛查和规范治疗,并最终降低肺癌死亡率。创新工作室以肺癌早期筛查作为切入点,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体系,打造全方位、高效覆盖 肺癌各疾病阶段的全程管理模式,重点打通肺癌早期筛查与管理的关键节点,对不同风险层级肺结节患者进行分流,以肺癌诊治面临的重要难点,提出关键解决对策,通过全程管 理项目,建立前瞻性肺结节/肺癌患者临床研究队列, 构建“陕西省肺结节早诊早治联盟”,建立肺结节的精准治疗模式和平台,深入研究探索出关于单发和多发肺结节的病因学差异,以及早期肺癌呼气诊断技术研发。
来 源:院工会
编 辑:朱尔曼
责任编辑:庞 亮
- End -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