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患者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要耐心解释,切忌大声呵斥、简单粗鲁,敷衍了事。
作为一个有大半时间与病人接触的临床医生,笔者第一次知晓前所提到的那段格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时,感受到的是震惊和深刻,它点出了临床工作的真正旨趣所在。
至少笔者强烈体会到临床接触病人过程中,纯医学手段、方法和药物等有时仅仅起着部分作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接触初诊癌症等重症病人时),善于沟通、帮助和安慰更有先导性作用。下述案例很能说明些问题:
一位京城从事管理的朋友告诉我们他的求医体验。因怀疑自己有糖尿病,去某赫赫有名的医院,找到了这方面的权威,先后两次。第一次,该医生与他晤面约十分钟,对话时间大概30多秒,简单地问了些问题,然后填了20几张化验单,关照他怎么去做化验。第二次,求诊时间大约12分钟,医生用了近10分钟看化验单,一边自言自语,然后约1分半钟在写处方,开了四种药,又用半分钟简单介绍了服用方法,整个治疗结束了。两次共对话约10来句。整个过程中,权威态度和谐中带有一种威严的冷峻。一般看来,这位权威所做的,非常符合医疗规程。医学就是科学,既然要作出明确诊断,就需要充足的“证据”,需要尖端诊疗技术和尽可能多的检测。非常合理,无可挑剔。然而,总觉得在这一过程中少了些什么,而少的也许正是医学的核心内容。至少,这位求医者感觉到很不满意。
很显然,缺乏沟通、帮助和安慰,人的医学就抽去了她“人性”的一面,抽去她活生生的“灵魂”,这与兽医和修机器的工匠又有什么两样呢?
因此,在医疗工作中,医护人员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掌握沟通的艺术,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静、安全、自信的环境。
对患者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要耐心解释,切忌大声呵斥、简单粗鲁,敷衍了事。医护人员如能和患者沟通的非常融洽,不但可为治疗疾病提供信息,促进疾病的好转,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更重要的还能及时化解医患之间的误解和矛盾,减少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