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护理团体标准解读之一
中华护理学会2023-01-31 发布,将于 2023-05-01 实施的护理团体标准T/CNAS 23─2023-成人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护理,以下进行整理,以便于护理同仁们学习。
T/CNAS 23-2023成人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护理的适用范围有哪些?
成人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的基本要求、评估、实施要点、俯卧位期间护理及并发症预防。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成人重症监护室的注册护士。
T/CNAS 23-2023成人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护理都牵涉到哪些术语和定义?
1、俯卧位 prone position
一种俯卧于床上的体位姿势。
2、机械通气 mechanical ventilation
自然通气和(或)氧合功能出现障碍时,运用器械(主要是呼吸机)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的方法。
3、缩略语
CRRT: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ECMO: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RASS:Richmond 镇静-躁动评分(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
SAS:镇静-躁动评分(Sedation-agitation Scale)
CPOT:重症监护疼痛观察量表(Critical-care Pain Observation Tool)
BPS:行为疼痛量表(Behavioral Pain Scale)
T/CNAS 23-2023实施俯卧位都有哪些基本要求?
1、 应遵医嘱对机械通气患者实施俯卧位技术。
2、每次实施俯卧位操作时,均应有医生在场。
3、应备好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
4、护理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患者时,隔离要求和操作者的自我防护应符合 WS/T 311的规定。
实施俯卧位之前需要做哪些护理评估?
1、应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
2、应评估机械通气模式、潮气量、气道压力、报警限设置等参数。
3、应使用风险评估量表评估压力性损伤的风险,高风险部位应使用减压工具或器械进行保护。
4、 应评估患者的管路种类及固定情况,宜夹闭尿管、胃管等非紧急管路。
5、 应使用RASS或SAS表评估患者的镇静状态,维持RASS评分-3~-4分或SAS评分2分。
6、 应使用CPOT或BPS评估患者的镇痛状态,维持CPOT评分0分或BPS评分3分。
7、应保持气道通畅,双重固定气管插管,维持气囊压力25~30 cmH2O。
8、应充分清理口鼻腔、气道分泌物,呼吸机纯氧通气2 min。
机械通气患者实施俯卧位需要遵循哪些实施要点?
1、 应由至少5名操作者执行,人员分工及职责参见下图,操作流程参见流程图。若患者正在接受CRRT、ECMO等治疗,宜增加操作者1~2名。
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翻身时人员分工及职责
①1 号位(头部):由高年资护士担任负责固定人工气道导管、发号施令及指挥。
②2 号位(右上):负责预留足够长度的输液管,确保翻身过程中的用药安全。
③3 号位(左上):负责预留足够长度的监护仪导线、呼吸机管路的安全、生命体征的观察。
④4 号位(右下)、5 号位(左下):负责固定同侧引流管,避免受压。沿患者身体纵轴线方向放置引流管,将引流瓶及引流袋置于身体外侧,将尿袋置于患者两腿中间。
流程图
2、 宜选择最重要管路的对侧作为翻身方向。
3、 应去除患者前胸位置的电极片,宜保留有创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翻身
过程中,应实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及血压。
4、 翻身过程中,应由1号位操作者发号施令,指挥整个翻身过程。
5、 将患者置于平卧位,左右双侧同时夹心式卷曲翻身单并固定患者。
6、将患者向翻身方向对侧平移至床沿;由平卧位调整为90°侧卧位;由90°侧卧位调整为俯卧位。
7、 在背部对应位置贴电极片进行持续心电监护。
8、 应确定人工气道固定通畅,并保持有效通气。
9、应开放所夹闭的管道,保持全身管道的通畅及固定。
10、俯卧位机械通气期间体位摆放要求:
①患者头偏向一侧,面部同侧上肢应平于或稍低于肩的高度、肘部自然弯曲、掌心朝向床面、保持肩关节外展且前举不超过90°,后枕部同侧上肢平行置于身体侧方。
②双小腿下垫软枕,膝关节使用减压工具保护,足趾避免受压。
如何进行俯卧位期间护理?
1、应保持头偏向一侧,充分暴露人工气道,密切观察人工气道通畅情况。
2、 应持续监测患者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每1 h观察并记录患者意识、瞳孔、呼吸机参数。
3、 应使用RASS或SAS评分量表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维持RASS评分为-3~-4分或SAS评分为2分。
4、应使用CPOT或BPS评分量表监测患者的镇痛深度,维持COPT评分为0分或BPS评分为3分。
5、 宜调整患者体位为头高脚低斜坡卧位,床头抬高10°~30°。
6、应避免眼球受压,眼睑应保持闭合。
如何进行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护理并发症预防?
四大并发症及预防
1、非计划性拔管
1) 翻身前,应检查管路固定情况。
2)管路应预留足够的长度,必要时使用延长管。
3) 翻身过程中,操作者动作应保持同步,避免不必要的管路牵扯。
4) 翻身结束后,应立即检查所有管路是否固定且通畅。
5) 俯卧位机械通气期间,宜每2 h检查管路固定情况。
2、 反流与误吸
1)宜使用幽门后喂养。
2)使用肠内营养的患者,翻转至俯卧位前,应暂停肠内营养,并监测胃残余量。
3)俯卧位机械通气期间,应避免腹部受压,每次调整体位后均需检查腹部受压情况。
3、 压力性损伤
1)应每2 h观察压力性损伤高风险部位皮肤的受压情况,检查受压部位保护措施是否有效。
2)应每2 h进行左右侧卧位翻身,角度为15°~30,躯干朝向应与头部朝向保持一致。
3) 应悬空鼻尖、腹部、女性胸部、男性生殖器等易受压部位。
4、 血流动力学紊乱
1) 应持续心电、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压监测。
2)应及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剂量。
3)应避免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进行俯卧位翻身。
4)俯卧位通气期间,患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搏骤停及气管导管异位等情况时,应立即终止俯卧位通气。
(纳洛酮整理 来源:纳洛酮的护理天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