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的结果显示,对于肿瘤完全切除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的I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辅助埃克替尼治疗能够延长3年无病生存期,并且毒性可耐受。
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科王思愚教授领衔开展的IB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治疗最新研究成果被《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接收并发表题为《IB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完全切除术后辅助埃克替尼(12个月)治疗组对比观察组的随机、前瞻、开放性Ⅱ期临床研究(CORIN研究)》,此前曾在2022年ASCO会议进行了数据公布。
目前,IB期患者术后是否需要进行辅助化疗仍然有很大的争议。产生争议的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IB期的患者进行术后辅助化疗后获益的人数占比较低;第二,临床辅助治疗研究通过长期随访发现,术后辅助化疗会导致一部分患者死于放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等非肺癌相关事件。
本研究从2015年5月份到2020年12月份共入组肿瘤完整切除、既往未接受过术后辅助化疗的IB期(AJCC第七版)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8例,随机分配到埃克替尼组(63例)和观察组(65例),术后6周开始使用1年埃克替尼靶向治疗或观察,直至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不良反应。中位随访时间34.9个月,用药组对比观察组显著提高3年无病生存期率,分别是95.3%vs86.7%,实验中未出现预期外的不良反应,无治疗相关的死亡发生。
研究的结果显示,对于肿瘤完全切除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的I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辅助埃克替尼治疗能够延长3年无病生存期,并且毒性可耐受。该结果为IB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辅助靶向治疗提供了新证据。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思愚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区伟副主任医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宁主治医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报晓医师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简介
王思愚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科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会长、中国中国抗癌学会临床肿瘤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执行委员、《中国肺癌杂志》常务编委;擅长胸部肿瘤多学科治疗,包括肺癌和乳腺癌等;曾在国内外高水平发表40余篇临床研究论文。
文/胡馨馨
编辑/郑敏珊 审核/陈鋆 审核发布/文朝阳、周昕熙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