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功效(二)
艾叶功效
2.灸火治百病、延年益寿
自古以来,针对灸火选材亦有所讲究,《隋书经籍志》所载《黄帝针灸虾蟆经忌》已有记载: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但桑树灸在后世亦有用之者。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故以后才逐渐多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
古之将艾草称之为冰台,有“冰台取火”典故,《博物志》记载“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故艾名为冰台”。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脉法》、《武威汉摹医简》中均作“久”字。“久”以后演变为“灸”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从甲骨文字形的研究考证,现代胡厚宣认为,“我释床,亦即庥字……字当象一人卧病床上,从木象以火艾灸病之形”。灸法已在殷代出现。灸字有“久”和“火”两个字组成,“久”的意思是指“时间长”,“火”是象形字,指物质燃烧后发出的光和焰,所以最早的“灸”字可理解为“长时间用火烧灼”的意思。灸的适应症,起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寒症的。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唐代王冰注:“火艾烧的,谓之灸焫”,用这种烧灼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的,以后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载,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盲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攻”即是灸法,“达”即是刺法。艾草燃烧用于灸法,其温热刺激能直达深部,经久不消,而普通火热,则只觉表层灼痛,而无温煦散寒之效。
古人将太阳称为天之阳,艾称为地之阳,艾灸之火力,正是借太阳之火力,驱散机体的阴寒之邪。万物生长靠太阳,生命以阳气为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艾之火是纯阳之火,具有走三阴、通十二经之攻,灸火连续燃烧,可使艾火的纯阳温热之气有肌表透达经络,而经络内连脏腑,能使阳气通达五脏六腑。《扁鹊心书》也说道“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就是要我们用艾灸之火,来补充我们身体的阳气。灸火的热力,施治于穴位,温热流通于经络,犹如阳光普照,阴霾四散,大有阳和之攻,而成温阳散寒、养血通脉、补骨益髓之效而愈病。尤其是关元穴、神阙穴、命门穴,位居下焦真阴真阳之处,就有温热之气,能直达精宫以助元阳。正如《红炉点雪》一书中讲到“火有拔山之力”,“若病欲除其根,则一灸胜于药力多矣”,还指出“若年深痼疾,非药力所能除,必借火力以拔之”。
“灸治百病,火力之功,无病施灸,延年葆和”、“灸用太阳之精,火力也。其火必可投肌入脉而不燥伤人始能用之。能引火力之物颇多,道家炼丹之锭方多性烈,不宜常人,医言灸法之正,必以艾灸之火”“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灸补元气,取穴重在脐下,真气始动之地,任脉承任阴血,用之阳火,可免燥补之弊”“一年辛苦唯三百,灸取关元功力多,健体轻身无疾患,彭纎寿算更如何”“古人灸法,本无一症不可治,艾之大勇,唯此最多”等等都是对艾灸功效赞美。
告患者书:
本公众号旨在传播黄金昶教授肿瘤治疗的学术观点,并不能在线就病情进行诊断治疗,关于诊断和治疗的建议请到门诊面诊,病人本人不能来,也可以由家属携带资料前来代诊。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本公众号所发布文章中涉及的方药,请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在有经验中医的指导下化裁运用,不要胡乱照搬。
弘扬传统中医文化,创新肿瘤治疗思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