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通过对环氧酶(COX-1)的作用直接抑制TXA2合成,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活性。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增加血栓事件阿司匹林也属于非甾体抗炎药,为何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这里是不是写错了???
划重点
给你们几秒钟捋一捋非甾体抗炎药
(思维导图:罗罗制作)
公元前:希波克拉底曾经使用柳树皮来治疗骨骼肌肉疼痛,后来证明其中起作用的成分是水杨酸;
1899年:德国化学家Hoffmann成功合成了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可对血小板的环氧化酶(COX)-1可产生不可逆的抑制作用,作为NSAIDs的原形药物被广泛用于抗栓治疗;
1948年:第一个非水杨酸类的NSAIDs药保泰松问世,首个使用NSAIDs名字的药物,镇痛疗效显著,但后因严重的不良反应而被弃用;
1970年:新的NSAIDs陆续涌现,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萘普生等,不良反应较前相对减少;
1971年:学者发现NSAIDs的作用机制,通过抑制COX发挥抗炎止痛作用;
1990年:研究发现COX存在两种同工酶,COX-1与COX-2。NSAIDs疗效主要来自对COX-2的抑制,而胃肠系统的不良反应与抑制COX-1有关;故药学研发靶点转移至抑制COX-2的NSAIDs;
1998年:全球首个特异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西乐葆)问世,罗非昔布(Vioxx)紧随其后,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
2004年:临床试验APPROve研究发现罗非昔布的使用伴随着心血管事件的相对危险增加,随后罗非昔布撤市;
2005年:FDA要求所有处方类NSAIDs增加黑框警告,警示其心血管安全性与胃肠道安全性;
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抗炎药,但并不是所有NSAIDs都有抗血小板优势,抗血小板优势,阿司匹林独有!
依照抑制COX亚型的种类不同,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可以分为以下4类:
1、COX-1特异性:只抑制COX-1,对COX-2无明显影响。目前只有小剂量阿司匹林被列入此类,只有阿司匹林属于不可逆的COX抑制剂。
2、COX非特异性:同时抑制COX-1和COX-2,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高剂量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3、COX-2选择性:在抑制COX-2的同时并不明显抑制cOX-1,但在较大剂量时也抑制COx-1。如美洛昔康、氣诺昔康、尼美舒利等。
4、COX-2特异性:几乎只抑制COX-2,对COX-1没有活性。如罗非昔布、塞来昔布。
抗炎机制
非甾体抗炎药通过阻断被称为环氧化酶(COX)而起作用。该酶产生前列腺素,前列腺素是导致人体疼痛和炎症的一组化学物质。非甾体抗炎药还可以通过直接停止前列腺素E2的产生来缓解发热。
环氧化酶有
COX-1和COX-2两种同工酶
COX-1为结构型,主要存在于血管、胃、肾等组织中,参与血管舒缩、血小板聚集、胃黏膜血流、胃黏液分泌及肾功能等的调节,其功能与保护胃肠黏膜、调节血小板聚集、调节外周血管的阻力和调节肾血流量分布有关。
COX-2为诱导型,各种损伤性化学、物理和生物因子激活磷脂酶 A,水解细胞膜磷脂,生成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经COX-2 催化加氧生成前列腺素。
(图片:罗罗制作)
非选择性COX抑制剂会同时抑制COX-1和COX-2,受到抑制后失去COX-1 的保护,人体凝血功能、胃黏膜,肾组织等都会受到影响,这也是 NSAID 不良反应发生的原理,也是为何要单独开发选择性COX-2抑制剂的原因。
抗板机制
阿司匹林通过对环氧酶(COX-1)的作用直接抑制TXA2合成,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活性。阿司匹林是环氧化酶抑制剂,而COX1和COX2作用相反,阿司匹林剂量大的时候可抑制环氧化酶 1 和 2(COX-1、COX-2),起消炎镇痛作用;剂量小的时候,主要抑制 COX-1,干扰黏膜前列腺素(PG)合成,导致 TxA2 合成减少,产生抗血小板作用。其他非甾体抑制COX2,会促进血小板聚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