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加大对疾病的宣传普及流脑预防常识,使公众提升对流脑疾病危害的认知。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m)或称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具有发病急、进展快、传染性强、隐性感染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及时接种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脑的最有效措施之一。但由于国内流脑疫苗种类多,免疫程序不统一,常常给实际接种工作带来困扰。因此,时隔4年后《中国脑膜炎球菌疫苗预防接种专家共识(2023版)》重磅发布,解答了流脑疫苗实际接种工作中诸多问题。现将新共识精彩内容及相比2019版更新要点精粹如下,以飨读者。
新共识精彩内容解读
1、病原学
1.1生物学
至今发现人是自然界中Nm的唯一宿主,健康人群可携带。Nm在人鼻咽部黏膜定植或导致局部感染,可穿过黏膜屏障引起侵袭性菌血症或流脑。
Nm按荚膜多糖结构和特性分为A、B、C、E、H、I、K、L、W、X、Y 和Z共12个血清群。绝大多数侵袭性Nm感染由A、B、C、X、W 或Y群血清群引发。
2.2致病性
Nm通过IV型菌毛介导,由鼻咽部上皮细胞穿过黏膜屏障进入血液,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紧密结合,导致皮层空斑形成。Nm得以穿过血脑屏障,可以有效地生长并在数小时内达到高峰。
2、流行病学
2.1流行特征
Nm隐性感染率高,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高达25%~50%。
Nm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流脑流行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
流脑主要发生在<15岁人群。≤5岁儿童流脑发病率较高,1岁以内儿童发病率最高,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其次为青少年和老年人。
2.2流行趋势
流脑为全球流行疾病,各大洲曾均有病例报道。目前全球流脑处于低流行态势,报告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但是局部暴发时有发生。
2.3菌群变迁
Nm分为12个血清群,95%的流脑病例由 A、B、C、X、W和Y血清群Nm引起。
全球及我国都经历菌群变迁且呈多菌群流行。
2.4疾病负担
流脑疾病进展快,估计流脑的病死率为5%~20%。幸存者中12%~20%出现瘫痪、耳聋、精神障碍、截肢、癫痫等严重后遗症,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产生相当大的情感、社会和经济影响。
3、脑膜炎球菌疫苗
根据抗原成分不同,脑膜炎球菌疫苗分为两类:一类是荚膜多糖成分疫苗;一类是蛋白成分疫苗。与多糖疫苗相比,多糖结合疫苗具有改变抗原类型,提高免疫原性的优势。
3.1有效性
3.1.1MPSV(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
2岁内接种3剂次或2剂次MPSV-A可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但接种MPSV-AC(A 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免疫应答较弱,尤其是对C群Nm的免疫应答。2岁以上接种MPSV-AC和MPSV-ACYW(ACYW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后均可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
<2 岁儿童接种2剂次或者1剂次MPSV后保护性抗体可维持1~2年。
3.1.2MPCV(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
MPCV-ACYW(ACYW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Ⅲ期临床试验免疫原性数据表明,各年龄组都显示出良好免疫原性,为国内唯一可以用于2岁以下的四价流脑疫苗。在2-3岁组中,与MPSV-ACYW进行对比,MPCV-ACYW除了良好的安全性,免疫原性数据优势尤为突出,在抗体阳转率、抗体含量(GMT)、及产生高抗体比例人群(>1:128比例)三个主要的免疫原性评价指标中均显示出明显优势。
<1岁婴儿接种3剂次、1~2岁接种2剂次和3~4岁接种1剂次MPCV-AC(A群 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后保护性抗体可维持3年。
6~18岁儿童和青少年接种1剂次MPCV-C或1剂次MPCV-ACYW后保护性抗体可持续3~6 年。WHO网站流脑资料显示,MPCV可产生5年以上的免疫持久性。
3.1.3联合疫苗
中国临床试验显示,2~5月龄婴儿接种3剂次、6~11月龄婴儿接2剂次和12~71月龄儿童接种1剂次MPCV-AC-Hib(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均可对A群和C群Nm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
3.2安全性
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无论是接种MPSV、MPCV还是接种含MPCV联合疫苗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MPCV-ACYWⅢ期临床试验安全性数据表明,MPCV-ACYW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各年龄组均未发生4级不良反应,其表现出相比于同类疫苗更好的安全性。耐受性良好,尤其3-5月龄与多糖结合疫苗进行对照,其中全身反应发热、哭闹及腹泻,局部不良反应发生触痛、红、肿等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分针次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安全性显著性优于对照疫苗,其余组与对照疫苗安全性结果相当,无统计学差异。
4、中国脑膜炎球菌疫苗预防接种专家共识
4.1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预防接种规定
MPSV-A接种2剂次,分别于6月龄和9月龄各接种1剂次,2剂次间隔至少3个月。
MPSV-AC接种2剂次,分别于3周岁和6周岁各接种1剂次,2剂次间隔至少3年。
MPSV-AC第1剂次与MPSV-A第2剂次间隔至少1年。
4.2适龄儿童选择接种非免疫规划脑膜炎球菌疫苗的建议
<24月龄儿童,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21年版)》规定,如果已按MPCV说明书接种了规定的剂次,可视为完成MPSV-A接种剂次。目前可替代MPSV-A的非免疫规划疫苗包括MPCV-AC、MPCV-AC-Hib和MPCV-ACYW。
≥24月龄儿童,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21年版)》规定,可用含A群和C群脑膜炎球菌疫苗成分的疫苗替代相应剂次的MPSV-AC接种。目前可替代MPSV-AC的非免疫规划疫苗包括MPCV-AC、MPCV-AC-Hib、MPCV-ACYW和MPSV-ACYW。具体接种请参照所接种疫苗说明书适用年龄范围执行。
4.3脑膜炎球菌疫苗的补种原则
脑膜炎球菌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出生的适龄儿童,如果未接种脑膜炎球菌疫苗或未完成规定剂次,根据补种时的年龄选择与之前同技术路线脑膜炎球菌疫苗的,按照疫苗免疫程序和补种原则进行补种。
<24月龄儿童可选择相应的MPSV-A、MPCV-AC、 MPCV-AC-Hib和MPCV-ACYW补齐相应剂次。
≥24月龄儿童不再补种或接种MPSV-A,但仍需完成两剂次MPSV-AC接种。其中如果未接种过MPSV-A,可在3周岁前尽早接种MPSV-AC。如果已接种过1剂次 MPSV-A,间隔不小于3个月尽早接种MPSV-AC。在补种时,可选择MPSV-AC、 MPSV-ACYW、MPCV-AC、MPCV-AC-Hib或MPCV-ACYW补齐相应剂次。
补种剂次间隔遵循疫苗使用说明书
4.4特殊状况人群的预防接种
HIV感染者: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规定的免疫程序接种和补种,在完成常规免疫后每隔5年加强1剂次。
其他免疫缺陷者:对于补体成分缺失、功能性或解剖性无脾的人群,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规定的免疫程序接种和补种,在完成常规免疫后每隔5年加强1剂次。
旅行者:到流脑流行区或正在发生流脑暴发流行的地区旅行、工作或居住者,出发前应接种脑膜炎球菌疫苗。
特殊需求人群:美国、英国、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等国家要求留学和朝圣等人群需接种完MPCV-ACYW方可入境。
4.5应急接种
当社区、集体单位或人群等发生流脑暴发时,应开展脑膜炎球菌疫苗应急接种,充分考虑疫情扩散范围、涉及人群、疫苗接种率、引起暴发的菌群等多种因素,选择适当疫苗尽快开展应急接种。
4.6接种途径和接种剂量
MPSV-A、MPSV-AC和MPSV-ACYW的接种部位为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皮下注射。
MPCV-AC(TT载体)和MPCV-AC-Hib的接种部位为上臂外侧三角肌,肌内注射。
MPCV-AC(CRM197载体)和MPCV-ACYW(CRM197载体)的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婴儿可在大腿前外侧区,肌内注射。
各种脑膜炎球菌疫苗的接种剂量均为每剂次0.5 ml。
4.7注意事项
儿童年(月)龄达到相应疫苗的起始接种年(月)龄时,应尽早接种,建议任何种类的脑膜炎球菌疫苗基础免疫最好在≤24月龄前完成。
起始免疫年(月)龄是指可以接种该剂次疫苗的最小年(月)龄,儿童年(月)龄的计算均以出生日期为起始0点。
除MPSV-A外,不建议<2岁儿童接种任何其MPSV。
国家免疫规划的脑膜炎球菌疫苗与其他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不作时间间隔限制。
4.8接种禁忌
脑膜炎球菌疫苗接种禁忌证的掌握应参照不同产品的说明书要求。以下情形适用于所有脑膜炎球菌疫苗禁忌证:
(1) 过敏:对疫苗中任何组分过敏者,或先前接种本品过敏者不应接种;
(2) 神经系统疾病:患有脑病、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等患者;
(3) 急性疾病:中度或重症的急性疾病,无论是否发热。
5、中国当前流脑免疫预防尚需解决的问题和建议
中国免疫规划脑膜炎球菌疫苗目前均为多糖疫苗,且需要满6月龄后方可接种,6月龄以内婴儿尚无法获得及时保护。建议加强MPCV免研究数据收集整理,为优化中国流脑免疫策略提供更多的循证依据,并积极推进MPCV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加强对6月龄以内婴儿的免疫保护。
建议加强研究MPSV和MPCV之间的序贯接种和替代接种问题,以及MPCV加强免疫时间的循证依据不足问题。
建议中国疫苗生产企业加大对脑膜炎球菌疫苗的研发投入进而有效防控当前中国流脑出现的新流行态势。
近年来流脑已成为被广大基层和公众忽视的传染病。建议全面加强培训和宣传,普及流脑预防常识,使公众提升对流脑疾病危害的认知。
相比2019版共识更新要点梳理
要点一、更新了脑膜炎奈瑟菌(Nm)的病原学与致病性
人是自然界中Nm的唯一宿主。Nm在人鼻咽部黏膜定植或导致局部感染,可穿过黏膜屏障引起侵袭性菌血症或流脑。Nm分为12个血清群,绝大多数侵袭性Nm感染由A、B、C、X、W 或Y群血清群引发。
Nm由鼻咽部上皮细胞穿过黏膜屏障进入血液,进而穿过血脑屏障,可以有效生长并在数小时内达到高峰
要点二、全球及我国都经历菌群变迁且呈多菌群流行,需要扩大血清群保护
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都经历了较明显的流脑菌群变迁。A群流脑病例构成总体呈减少趋势,C群流脑病例构成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B、W和其他群 (包括未分群) 流脑病例的构成则呈上升趋势。
我国Nm菌群呈现多元化流行特征。2000年以前我国流脑流行以A群为主,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多省出现B群流脑流行,2003年后,我国相继出现C群、W群、X群与Y群报告病例。
要点三、对于低龄儿童,多糖结合疫苗免疫原性及持久性均优于多糖疫苗,MPCV-ACYW是中国2岁以下婴幼儿预防Y群和W135群流脑的唯一选择
多糖结合疫苗优势——改变抗原类型,提高免疫原性:<2岁儿童接种MPCV(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免疫应答明显优于接种MPSV(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
四价流脑结合疫苗——ACYW135群流脑多糖结合疫苗可覆盖A群、C群、Y群、W135群4种血清群,为目前国内覆盖血清群最全的一种结合疫苗,最早3月龄即可开针,给低月龄宝宝提供保护,同时搭载的CRM197载体蛋白具有产量大、纯度高,成分单一、稳定等优势,可产生较强的免疫记忆。
MPCV-ACYW(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免疫原性数据显示:3~5月龄基础免疫接种3剂次、6~23月龄接种2剂次和2~3岁接种1剂次MPCV-ACYW均可对A、C、Y和W群Nm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
MPCV-ACYW持久性数据显示:6~18岁儿童和青少年接种1剂次MPCV-ACYW后保护性抗体可持续3~6 年。WHO网站流脑资料显示,MPCV可产生5年以上的免疫持久性。
要点四、2岁以下及以上明确可使用包括四价流脑结合疫苗作为替代疫苗或补种疫苗
对适龄儿童接种MPCV-ACYW替代免疫规划疫苗的建议:<24 月龄儿童,如果已按 MPCV说明书接种了规定的剂次,可视为完成MPSV-A(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接种剂次。新增目前可替MPSV-A的非免疫规划疫苗MPCV-ACYW;≥24月龄儿童,可用含A群和C群脑膜炎球菌疫苗成分的疫苗替代相应次的MPSV-AC(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接种。新增目前可替代MPSV-AC的非免疫规划疫苗MPCV-ACYW。
对适龄儿童使用MPCV-ACYW补种疫苗的建议:<24 月龄儿童,新增可选择MPCV-ACYW补齐相应剂次;≥24 月龄儿童在补种时,新增可选择MPSV-ACYW(ACYW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MPCV-AC-Hib(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或MPCV-ACYW补齐相应剂次。
对出国入境特殊人群接种疫苗的建议:特殊需求人群如美国、英国、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等国家要求留学和朝圣等人群需接种完MPCV-ACYW方可入境。
对MPCV-ACYW(CRM197载体)接种剂量和途径的补充:MPCV-AC(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CRM197载体)和MPCV-ACYW(CRM197载体)的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婴儿可在大腿前外侧区,肌内注射。
要点五、应加强对6月龄以内婴儿的免疫保护,并呼吁加大对流脑的科普
积极推进MPCV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加强对6月龄以内婴儿的免疫保护,避免小月龄婴儿的保护缺乏。
探索MPSV和MPCV之间的序贯接种和替代接种问题,以及MPCV加强免疫时间的循证依据不足问题。
呼吁加大对疾病的宣传普及流脑预防常识,使公众提升对流脑疾病危害的认知。
根据中国脑膜炎球菌疫苗预防接种专家共识(2023年版),流脑多糖结合疫苗具有更好的免疫原性、免疫持久性和免疫记忆,目前全球76个国家将脑膜炎球菌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其中68个国家将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MPCV 成为全球防控流脑使用最广泛的疫苗,而四价流脑结合疫苗更因其更广的菌群覆盖,在全球40个国家被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同时还有更多的国家受种者能够自费选择,为孩子提供更全面持久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中国脑膜炎球菌疫苗预防接种专家共识(2023年版)》.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23;24(2):81-92.
2. 《中国脑膜炎球菌疫苗预防接种专家共识(2019年版)》.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9;25(1):96-101.
3. ACYW135 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CRM197载体)说明书.
4. 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CRM197载体)说明书.
5. Sarah A Mbaeyi, et al. MMWR Recomm Rep . 2020 Sep 25;69(9):1-41.
6.Charles Nuttens, et al. Euro Surveill . 2022 Jan;27(3):2002075.
7.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vasive meningococcal infection, April 2013-October 2017, Japan. 2018;39(1).
8.Atef Shibl, et al. J Epidemiol Glob Health . 2012 Mar;2(1):23-30.
9.Austtilian govemment Dcpartment of Health. invasive meningococcal disease.2022-03-18.
10.Ministry of health. Meningococcal disease (including meningitis).2021-10-14.
11.Sydel R Parikh, et al. J Infect . 2020 Oct;81(4):483-498.
12.Bingqing Zhu, et al. Emerg Infect Dis . 2015 Jun;21(6):925-32.
13. 原灵, 等. 疾病监测. 2010;25(3):195-207.
14. 刘美真, 等. 华南预防医学. 2008;(3):26-28.
15. 胡玉琴, 等.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5;25(01):44-6.
16. 郭玉春, 等.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6;50(9):825-827.
17. 张莉萍, 等. 疾病监测. 2020;35(7):664-667.
18. 邵祝军.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9;(02):129-132.
19.Peter Klein Klouwenberg, et al. Clin Dev Immunol . 2008;2008:628963.
20. 《医学免疫学》第2版,曹雪涛,人民卫生出版社.
21. WHO文件: 到2030年战胜脑膜炎: 全球路线图(2020.10.26).
校稿 | Gddra
编审 | Hide / Blue sea
编辑 设计 | Alice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