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中国肺癌诊疗发展变化20年,知识点全汇总

2023-03-09 16:33

专家组建议,对纵隔淋巴结清扫不合标准、淋巴结包膜外侵犯、多站N2转移或肿瘤距支气管切缘小于2厘米的患者行术后放疗。

中国历届肺癌高峰论坛-共识汇总

1A级:基于高水平证据(严谨的Meta分析或RCT结果),专家组有统一认识;

1B级:基于高水平证据(严谨的Meta分析或RCT 结果),专家组有小争议;

2A级:基于低水平证据,专家组有统一认识;

2B级:基于低水平证据,专家组无统一认识,但争议不大;

3级:专家组存在较大争议。

2023年

共识一:对于少见驱动基因的检测,推荐大panel的DNA二代测序作为首选,RNA测序作为补充;测序基因panel至少应包括不少于50个基因的1类变异

共识二:肺癌MDT团队应包括分子肿瘤委员会-分子病理学家临床分子生物学专家遗传学专家生物信息学专家;

共识三:关注肺癌之外癌种的驱动基因研究,挖掘tissue-agnostic的可能性-尤其应关注融合、重排的少(罕)基因;

共识四:除了BRAF突变或KRAS和TP53共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之外,其他驱动基因阳性NSCLC难于从一线免疫治疗中获益携带BRAF突变或KRAS和TP53共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从ICI中获益最大,而EGFR突变或ALK或ROS1重排通常有较低的肿瘤PD-L1水平和突变负荷;

共识五:鼓励创新临床试验方法以适应少(罕)见靶点的临床研究推荐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试验方法;

共识六:推荐平台试验为基础,推进少见(罕)靶点围术期的研究。

2022年

在所有肺癌患者中,80%-85%为NSCLC,约三分之一的NSCLC患者初诊时为Ⅲ期。Ⅲ期NSCLC的治疗方式最复杂、最需要多学科团队(MDT)综合治疗,部分Ⅲ期患者可以手术,但需要围术期综合治疗;放化疗以及免疫治疗则是不可切除Ⅲ期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

共识一:重新定义手术可切除概念Ⅲ期NSCLC治疗前需要多学科讨论分类为可切除和不可切除两大类(证据程度:强;推荐程度:强);Ⅲ期NSCLC可能从新辅助治疗中获益,推荐参加临床试验(证据程度:强;推荐程度:中)。

Ⅲ期 NSCLC 是高度异质性的一组疾病,根据AJCC/UICC TNM 分期第 8 版可进一步分为ⅢA 期、ⅢB 期和ⅢC 期,5 年生存率分别为 36%、26%和13%。部分ⅢA期和少数ⅢB期NSCLC可切除,绝大部分ⅢB期和ⅢC期为不可切除的Ⅲ期NSCLC,接受放化疗为主的治疗模式。

可切除的Ⅲ期肺癌需要符合以下 3 条标准:

原发肿瘤和肺门、纵隔淋巴结可完全性切除,即R0切除,全肺切除需慎重;

没有N3淋巴结转移;

围术期死亡率预期≤5%。

可切除的Ⅲ期 NSCLC主要包括

ⅢA N0-1

单站纵隔淋巴结转移且淋巴结短径<2 cm的N2

部分T4N1(同侧不同肺叶内的孤立癌结节)。

不可切除的Ⅲ期 NSCLC 包括部分ⅢA/ⅢB期和全部ⅢC期

单站N2纵隔淋巴结短径≥3 cm 

多站以及多站淋巴结融合成团(CT 上淋巴结短径≥2 cm)的N2患者

侵犯食管、心脏、大血管的T4和全部N3患者。

CheckMate-816研究显示,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对可切除的ⅠB(≥4 cm)-ⅢA 期NSCLC的新辅助治疗,相比单纯化疗病理完全缓解率(pCR)显著提高(24% vs.2.2%),其中可切除的ⅢA 期NSCLC的pCR为 23% vs.0.9%。

CTONG1103 研究显示,对于EGFR敏感突变的Ⅲ期 N2阳性NSCLC 患者,厄洛替尼对比吉西他滨+顺铂(GC)方案,主要病理缓解(MPR)显著提高(9.7% vs.0)。

NEOS(前瞻性、多中心、单臂、Ⅱ期)研究显示,奥希替尼新辅助治疗可切除Ⅱ-ⅢB期(T3-4N2)、EGFR突变肺腺癌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达 71.1%,R0切除率达94%。

目前有多项新辅助靶向治疗的III期注册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

NeoADAURA研究旨在评估奥希替尼单药或联合化疗或单纯化疗作为新辅助治疗在EGFR突变可切除的Ⅱ-ⅢB期NSCLC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ANSWER研究将前瞻性地探索阿美替尼新辅助治疗对比新辅助化疗或一代EGFR-TKI新辅助治疗在EGFR突变可切除的IIIA-N2期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

NAUTIKA1研究旨在探索经生物标志物选择的可切除IB-III期NSCLC患者的新辅助和辅助靶向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为了帮助更多的患者及家属了解肺癌治疗进展和申请免费的使用机会,我们建立患者治疗交流和互帮互助群,可以群内免费咨询多位医生或与病友交流经验。

共识二:Ⅲ期NSCLC辅助靶向治疗的选择。Ⅲ期NSCLC治疗前常规检测EGFR和PD-L1状态(证据程度:强;推荐程度:强);具有EGFR突变的Ⅲ期NSCLC完全性切除术后辅助化疗并非必要(证据程度:中;推荐程度:中);第一代EGFR TKI和第三代EGFR TKI Osimertinib 均可用于术后辅助治疗,Osimertinib优先(证据程度:强;推荐程度:强);

RB1和EGFR共突变的Ⅲ期肺癌术后患者,辅助化疗优先考虑(证据程度:中;推荐程度:中)。

2020年12月,FDA批准奥希替尼用于早期 EGFR突变NSCLC 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 2021年6月,NMPA批准埃克替尼用于Ⅱ-ⅢA 期伴有EGFR敏感突变NSCLC的术后辅助治疗。  

202年10月,FDA批准阿替利珠单抗用于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1%的Ⅱ-ⅢA期NSCLC 患者在接受手术和含铂辅助化疗后的辅助治疗,同时批准 SP263 作为伴随诊断试剂。

共识三:Ⅲ期野生型NSCLC辅助免疫治疗的选择辅助免疫治疗在完成术后化疗后进行(证据程度:强;推荐程度:强);术后免疫治疗限用于PD-L1阳性患者,优先推荐PD-L1>50%患者(证据程度:强;推荐程度:强);拒绝辅助化疗,但PD-L1>50%的Ⅲ期NSCLC患者,可以考虑使用辅助免疫治疗(证据程度:弱;推荐程度:弱)。

共识四:Ⅲ期NSCLC新辅助治疗还是辅助治疗驱动基因EGFR突变的可手术NSCLC,倾向于辅助靶向治疗,但潜在可手术可考虑新辅助靶向治疗(证据程度:中;推荐程度:中);驱动基因阴性的Ⅲ期NSCLC,倾向于新辅助免疫治疗(证据程度:强;推荐程度:中);驱动基因阴性的Ⅲ期NSCLC围术期免疫联合化疗是未来的趋势(证据程度:弱;推荐程度:弱)。

ADJUVANT/CTONG1104 研究结果显示,在EGFR突变型Ⅱ-ⅢA 期 NSCLC患者中吉非替尼辅助治疗对比标准含铂化疗(长春瑞滨联合顺铂,VP 方案)可以显著延长患者无病生存期(DFS)(中位 DFS 30.8 个月 vs. 19.8 个月),术后接受吉非替尼治疗2年能够降低44%的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HR=0.56, 95% CI 0.40~0.79,P=0.001]。

Liang等在一项真实世界研究中,比较了在根治性手术后接受第一代EGFR-TKI(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辅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表明,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埃克替尼组中Ⅱ-Ⅲ期患者的中位DFS分别为36.1个月、42.8个月和32.5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3)。

ADAURA 研究纳入ⅠB-ⅢA期NSCLC患者,其主要研究终点在Ⅱ-ⅢA期EGFR突变NSCLC患者中的DFS,奥希替尼辅助治疗3年较安慰剂显著降低83%的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HR=0.17,99.06%  CI 0.11~0.26;2 年DFS 率90% vs. 44%)。

次要研究终点在ⅠB-ⅢA 期患者中的DFS,奥希替尼辅助治疗显著降低80%的疾病复发或死 亡 风 险(HR=0.20,99.12% CI 0.14~0.30;2 年DFS 率 89% vs. 52%)。

对于 EGFR 突变阳性的ⅠB-ⅢA 期NSCLC患者肿瘤完全切除术后,无论是否接受过 辅助化疗均可以从奥希替尼辅助治疗中显著获益,辅助化疗并非必要。

NEOS 研究显示,Ⅱ-ⅢB期EGFR 突变可切除肺腺癌患者接受奥希替尼新辅助治疗6 周,ORR 为71.1%, DCR为100%,32 例完成手术的患者中,94%的患者达到R0切除,在病理学可评估的患者中,11%(3/28)达到MPR,包括1 例(4%)pCR,46%(13/28)的患者病理缓解≥50%。

共识五:不可手术Ⅲ期NSCLC治疗选择Ⅲ期NSCLC同步化放疗后推荐durvalumab或sugemalimab免疫巩固治疗(证据程度:强;推荐程度:强);Ⅲ期NSCLC序贯化放疗后推荐sugemalimab免疫巩固治疗(证据程度:中;推荐程度:中);建议Ⅲ期NSCLC参加临床试验(证据程度:中;推荐程度:强)。

共识六:MRD的转化研究ctDNA-MRD可作为预后判断的生物标志物(证据程度:中;推荐程度:中);根治治疗后ctDNA-MRD阳性者,推荐术后辅助治疗(证据程度:弱;推荐程度:弱);建议参加ctDNA-MRD的前瞻性临床试验(证据程度:弱;推荐程度:强)。

2021年

MRD 在某些情况下也被称为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或可测量残留病 灶,(measurable residual disease),其概念自血液肿瘤逐步延伸至实体肿瘤,检测对象主要包括有循环肿瘤 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或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等。

共识一:MRD的概念肺癌分子残留病变,指的是经过治疗后,传统影像学(包括PET/CT)或实验室方法不能发现,但通过液体活检发现的癌来源分子异常,代表着肺癌的持续存在和临床进展可能;肺癌分子异常:指的是在外周血可稳定检测出丰度≥0.02%的ctDNA,包括肺癌驱动基因或其他的Ⅰ/Ⅱ类基因变异。共识级别:2A级

共识二:MRD检测的基本技术要求MRD检测的基本技术,包括Tumor-informed assays(个体化定制)和 Tumor agnostic assays( NGS panel和多组学技术),目前均处在探素阶段,需要前瞻性研究确定其敏感性、特异性和预测价值;采用二代测序技术(NGS),所选的多基因 panel中必须覆盖患者Ⅰ/Ⅱ类基因变异,基本技术标准是可稳定检出丰度≥0.02%的ctDNA;驱动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MRD的分子panel应包括该驱动基因;MRD评估报告中必须包括cfDNA丰度, ctDNA丰度,所检测基因VAF值;需要建立针对免疫治疗的MRD标准。共识级别:2B级

NSCLC 患者进行 MRD 评估时需要考虑以下两点

第一,免疫治疗期间影像学病灶的肿瘤残留问题,尤其在假性进展上。既往报道提示 NSCLC 免疫治疗假性进展的发生率在5%左右。在黑色素瘤患者中动态 ctDNA 检测已证实可协助鉴别免疫治疗假性进展与真进展,而NSCLC中同样有类似的个案数据报道。因此针对 NSCLC 免疫治疗患者,在体内残留可见病灶进行 MRD检测时需考虑此情况;

第二,从免疫细胞抗肿瘤生理机制上出发,针对肿瘤新抗原进行 MRD 评估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索。

共识三:可手术早期肺癌MRD的应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MRD阳性提示复发风险高,需进行密切随访管理。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MRD监测;建议基于MRD开展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的围术期临床试验,尽可能提供围术期精准治疗方案;建议分别探索MRD在驱动基因阳性和驱动基因阴性两种类型患者中的作用。共识级别:2A级

NSCLC 根治性治疗(如手术,根治性放疗)后 MRD 监测起始的时间窗

DYNAMIC 研究,通过术前、术后5分钟、30分钟、2小时、1天、3天、1 个月等多个时间点连续采样,最终入组可分析的26例早期接受根治性切除 NSCLC患者 ,分析得出ctDNA 的半衰期大约在 35 分钟左右且患者术后3天的ctDNA 状态即可提示其复发风险。

如果局部晚期NSCLC 接受根治性放化疗后准备接受免疫检查抑制剂巩固治疗的,MRD 检测的时间窗则定为根治性放化疗后至少1周。

MRD首次检测的时间窗在 NSCLC根治性治疗后1周到1个月之内。

共识四: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MRD的应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性化放疗后完全缓解患者,建议检测MRD,有助于判断预后和制定进一步的治疗策略;建议开展基于MRD的化放疗后现固治疗的临床试验,尽可能提供精准的巩固治疗方案。共识级别:2A级

共识五:晚期非小细胞肺癌MRD的应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目前缺乏针对MRD的相关研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系统治疗后完全缓解患者,建议检测MRD,有助于判断预后和制定进一步的治疗策略;建议在完全缓解患者中开展基于MRD的治疗策略研究,尽可能延长完全缓解持续时间,使患者能最大获益。共识级别:2A级

2020年

共识一:随着越来越多肺癌驱动基因的发现和相应特异治疗药物的上市,推荐采用高通量的检测方法一次性发现可靶向的驱动基因并一线使用相应的靶向药物治疗共识级别:1A

共识二:随着同一情况下可选择的药物和方法越来越多,需要建立一个兼顾疗效、安全性、生存质量和补偿机制的综合评分系统,以让患者得到较为理想的治疗价值共识级别:2B

共识三:需要细分EGFR敏感突变的两个亚型(exon 19Del和exon 21 L858R)和是否伴有脑转移,分别给与不同的治疗:对于19突变的患者,优先推荐奥希替尼和阿法替尼;针对21突变的患者,优先推荐达克替尼、厄洛替尼+贝伐单抗、埃克替尼;对于脑转移的患者,优先推荐奥希替尼和埃克替尼共识级别:1B

共识四:对于ALK融合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推荐Alectinib为初次治疗的首选药物共识级别:1A

共识五:基于综合评分系统评分,对于驱动基因阴性,PD-L1≥50%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首次治疗优先推荐Pembrolizumab(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也可考虑Pembrolizumab联合化疗共识级别:1B

共识六:不论PD-L1表达如何,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首次治疗优先推荐Pembrolizumab联合化疗共识级别:1B

共识七:不可手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优先推荐同期化放疗后Durvalumab(度伐利尤单抗)巩固维持治疗共识级别:1A

共识八:IV期小细胞肺癌,首次治疗优先推荐PD-L1抑制剂联合EP方案化疗共识级别:1A

共识九:在综合评分的基础上,仍需结合每一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如PS状态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进行精细化管理共识级别:2B

2019年

早期肺癌是一种可通过手术治疗实现治愈的恶性肿瘤。然而,超过50%仅接受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会在5年内出现复发或转移,导致治疗失败。即使是没有淋巴结转移且肿瘤小于1cm的原发肿瘤,完全切除术后仍有将近8%的患者在5年内死于本病。

共识一肺癌围术期治疗概述

尽管肺癌患者接受了完全性切除手术,但所有的术后患者都存在复发转移的危险,危险度随分期的增加而增加;

多项研究表明,相较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是术后复发最常见的模式,而远处转移分为颅内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转移和颅外(extra-cranial)转移两种模式。远处转移是肺癌术后复发的最常见模式,辅助或新辅助治疗应该重点关注预防或治疗肺癌术后的转移。

早期肺癌新辅助或辅助化疗提高了患者5%的总生存率,但疗效已达到平台;

不同于围术期化疗,靶向治疗和检查点阻断剂提供了肺癌围术期治疗的全新视角。共识级别:1A级

肺癌术后辅助靶向治疗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完成标准的术后辅助化疗之后,加上靶向治疗以提高长期生存率,称为ADD模式(术后标准化疗+靶向)。这种模式的对照组一般为安慰剂,因此必定要求长期生存率的改善;ADD模式研究时间长、尤其是疾病复发后的生存时间往往长于DFS。

一种为术后靶向治疗与术后辅助化疗的头对头比较,称为OR模式(术后靶向 VS 术后辅助化疗)。这种模式的结局既可以是长期生存率的提高,也可以是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延长和生存质量的改善。OR模式研究时间短、DFS由药物本身决定、对照组影响较弱。

共识二辅助靶向和辅助免疫检查点阻断剂治疗

辅助靶向EGFR治疗可作为EGFR突变型肺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一种选择;

无病生存期可作为围术期辅助靶向治疗的终点指标;

辅助靶向治疗的目标人群应为淋巴结转移的高复发危险人群;

辅助靶向治疗持续时间目前推荐2年,最佳持续时间仍需探索;

辅助免疫治疗还不足以推荐为临床使用。共识级别:1A级

共识三新辅助靶向治疗和免疫检查点阻断剂治疗

2018年,美国FDA概括新辅助治疗的优势:

(1)有可能消灭早期的微转移灶;

(2)有可能建立有效的替代指标如主要病理学反应(major pathologic response,MPR),评价替代指标和生存指标如无事件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EFS)和OS的关系;

(3)有可能比辅助治疗缩短研究时间;

(4)有可能改善全身治疗药物的耐受性;

(5)有可能改善治疗的依从性;

(6)有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排除可疑的转移、合并症。

靶向癌基因药物高效低毒、免疫检查点阻断剂可能疗效持久的特点,适合于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的新辅助治疗;

EMERGING(CTONG1103)为首个比较新辅助厄洛替尼与传统化疗疗效及其安全性的Ⅱ期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该研究的主要终点为ORR。结果显示:厄洛替尼组为54.1%,化疗组的34.3%,PFS(21.5个月 vs. 11.9 个月)、淋巴结降期率(10.9% vs. 2.9%)、病理缓解率和安全性,厄洛替尼组均优于化疗组,疾病进展风险降低近60%。

新辅助靶向或免疫检查点阻断剂治疗的II期临床试验,显示了极具前景的疗效;

目前CT对新辅助治疗的评价似乎不能完全反映病理学疗效;

PET/CT的SUV变化比相同病灶的CT大小改变似乎更能预测新辅助治疗的预后

主要病理学反应和病理完全缓解似乎能预测新辅助治疗的长期生存,但缺乏标准化和前瞻性数据;

应进行更多更详细的免疫检查点阻断剂和癌基因靶向药物新辅助治疗的研究。共识级别:2B级

共识四:液体活检是非侵入性监测治疗反应的有效工具

肺癌根治性手术或放疗后仍可检测到ctDNA是高复发风险的敏感性、特异性标志物;

治疗后短时间检测到微小残留病灶和辅助治疗期间ctDNA变化可能预测生存

未来的临床试验应包括对液体活检标本的连续收集和测试是否能用于预测新辅助治疗的早期治疗反应,联同主要病理学反应和病理完全缓解以识别出可能受益于新辅助或辅助治疗的患者。共识级别:2B级

共识五:辅助和新辅助治疗标准报告应包括的指标

完全切除率;

主要病理学反应、病理完全缓解率、病理降期率;

无病生存率/无事件生存期;

总生存期、1-5年生存率;

首次复发部位;

手术并发症的公认报告(住院长度、再次入院、30天和90天死亡率)。共识级别:2B级

共识六: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的随访应标准化

患者须戒烟;

前3年每6个月复查一次,包括常规体检及强化胸部CT,随后每年复查一次低剂量非强化胸部CT 扫描。共识级别:2B级

2018年

晚期肺癌患者往往合并脑转移,在1000多例的肺癌尸检结果中,肺癌脑转移发生率23%-36%,是脑转移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且通常预后较差。目前肺癌脑(膜)转移的综合治疗管理和治疗结果,仍不令人满意,治疗效果不佳,中位总生存时间16个月,其中脑膜转移的患者则仅为4.5个月左右。

共识一:肺癌脑(膜)转移的诊断需结合中枢神经功能、颅脑影像学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三要素综合考虑,一旦诊断成立,推荐使用GPA 进行分级分型;有条件者可考虑行CSF 的二代测序检查共识级别:2A级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的研究表明,脑脊液(CSF)基因突变谱的检测,上清液 ctDNA 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细胞沉渣的DNA检测。

脑膜转移具有不同于原发肿瘤病灶的独特基因突变谱。

Remo等通过影像学特征对脑膜转移进行了细分,分为弥漫型和结节型。在弥漫型脑膜转移患者群体,往往会因为增强MRI检查阴性而错失治疗时机,对此类型的脑膜转移,尽早完善CSF检查,有助于对弥漫型脑膜转移这一类预后较好的肺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对于脑转移的疗效评价一般根据病变长径及转移位置,将脑转移病变分为可评估病灶(>10 mm;当以5 mm作为标准时,MRI检测应以 1.5 mm 层厚进行评估)及不可评估病灶(<10 mm)。同时拟评估病灶的选择应同临床试验的设计终点相匹配,当以ORR为主要临床试验终点指标时,可测量病灶应作为必备条件;当以PFS及OS为临床终点指标时,可包括不可测量病灶(非靶病灶)。

共识二:建议临床试验应尽量包括脑转移患者以保证试验结果的普适性;推荐RECIST结合RANO⁃BM作为疗效评价标准;建议临床试验的终点指标应包括脑和脑膜转移的疗效评价指标,颅内疗效评价和全身疗效评价应联合应用共识级别:2A级

共识三:对于脑(膜)转移伴有EGFR或ALK等驱动基因阳性的NSCLC,推荐TKI为首选治疗;建议探索多发脑转移TKI序贯或联合全脑放疗的临床试验共识级别:2A

多个小样本回顾性研究表明,大剂量脉冲式TKI给药,有望提高一线TKI治疗失败后脑膜转移患者的生存预后。大剂量 TKI脉冲治疗,可作为一线治疗失败后脑膜转移的后续治疗方案,但应警惕增加剂量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鞘内化疗(intrathecal chemotherapy,ITC)一直作为颅脑肿瘤的治疗选择方案之一,同样有部分临床试验数据证明其对脑转移患者具有一定疗效。但是 ITC 对于肺癌脑膜转移的确切疗效和最适宜患者群体,尚需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共识四: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肺癌脑(膜)转移患者,放疗、全身化疗、鞘内化疗仍是主要的治疗方案。在传统治疗干预的基础上,可探索联合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或Checkpoint抑制剂共识级别:2B级

20031678316710905

2017年

共识一:目前肺癌免疫治疗特指Checkpoint抑制剂治疗共识级别:2A级

共识二:Checkpoint抑制剂目前不推荐用于驱动基因突变型患者共识级别:1A级

共识三:选择特异性肿瘤患者能更好满足免疫治疗价值策略共识级别:1B级

共识四:需高度重视Checkpoint抑制剂的毒副作用共识级别:2A级

共识五:目前需探索克服Checkpoint抑制剂耐药的策略共识级别:2A级

2016年

共识一:精准医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共识级别:1B级  

共识二:液体活检包括血液循环肿瘤细胞、血浆游离DNA和外泌体共识级别:2A级  

共识三:检测已知的、单个临床可药物抑制的靶点,液体活检技术推荐ARMS方法;检测已知的、多个平行临床可药物抑制的靶点,液体活检技术推荐NGS方法共识级别:2A级  

共识四:用于发现未知基因,探索疗效监测、预后判断和发现耐药机制等,液体活检技术建议使用NGS共识级别:2A级  

共识五:CTC和ctDNA可能用于肺癌早期诊断和复发监测,但目前仅限于科研探索共识级别:2A级  

共识六:NGS用于临床研究,需平衡患者利益、伦理要求和科学发现之间的关系,以患者利益为至上共识级别:2A级  

2015年

辅助靶向治疗

共识一:术后靶向治疗目前没有确切的应用证据共识级别:2A级

共识二:没有选择人群的术后靶向治疗难于让患者获益,尤其是I期患者共识级别:2A级

共识三:在没有明显获益的情况下,目前TKIs的安全性不支持长期辅助用药共识级别:2A级

共识四:液体活检可能在辅助靶向治疗的使用上扮演重要角色共识级别:2B级

EGFR 19外显子缺失和21外显子L858R突变

共识一:从治疗学角度,将EGFR 19外显子缺失和21外显子L858R 突变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疾病是合理的共识级别:1B级

共识二:尽管EGFR 21外显子L858R突变总生存获益似乎倾向于先化疗后TKIs,但鉴于TKIs长的PFS和好的生活质量,仍然推荐TKIs作为EGFR 21外显子L858R突变的一线治疗共识级别:1B级

共识三:建议探索针对EGFR 21外显子L858R突变新的治疗策略共识级别:2A级

IMPRESS研究的启示

共识一:TKIs耐药呈现异质性,需根据异质性决定耐药的治疗策略共识级别:2A级

共识二:耐药后不推荐联合使用TKIs和化疗共识级别:2B级

共识三:如果选择化疗,建议转换为培美曲塞共识级别:2B级

共识四:推荐根据耐药机制参加相应的临床试验共识级别:2A级

2014年

共识一:在和患者及其家属讨论治疗获益、潜在危害和高昂费用之前,不要给各期肺癌患者进行细胞生物免疫治疗共识级别:1B级

共识二:仅有血清标志物(如CEA)的升高而没有影像学进展的证据时,不要改变肺癌原有的治疗策略共识级别:2A级

共识三:在和患者及其家属讨论治疗获益、潜在危害和高昂费用之前,不要给早期肺癌术后患者、局部晚期肺癌患者进行螺旋断层放疗(Tomo)共识级别:2B级

共识四:在有标准治疗方法的情况下,不要给肺癌患者开展缺乏临床证据的所谓新技术新疗法共识级别:1B级

2013年

共识一:EGFR突变型肺癌,建议检测BIM,以发现原发性耐药患者共识级别:3级

共识二:对EGFR TKI耐药的突变型肺癌,建议重新活检以明确耐药的分子机制,鼓励患者参加相应的临床试验共识级别:2A级

共识三:对EGFR TKI继发耐药的无症状缓慢进展突变型肺癌,建议继续使用EGFR TKI共识级别:2B级

共识四:表现为孤立进展的EGFRTKI继发耐药,建议在继续使用EGFRTKI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局部治疗,局部治疗手段的选择以最小创伤为基本原则共识级别:2B级

共识五:对EGFR TKI获益、继发耐药后接受细胞毒药物治疗再次耐药的EGFR突变型患者,可考虑再程使用EGFR TKI,但不推荐立即转换第二种EGFR TKI

2012年

共识一:T1-2N0-1的小细胞肺癌,推荐的治疗模式为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后含铂两药方案的化疗共识级别:2B级

共识二:术后N2的小细胞肺癌,在化学治疗基础上,应考虑术后放射治疗;N1小细胞肺癌术后放射治疗的作用不清楚共识级别:2A级

共识三:治疗有效的小细胞肺癌,推荐预防性脑放疗;对于局限期小细胞肺癌,预防性脑放疗开始于确认的完全缓解后;对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预防性脑放疗开始于化疗结束后共识级别:1B级

共识四:年龄>65岁,或有严重的合并症,或PS>2,或神经认知功能受损的小细胞肺癌,预防性脑放疗应谨慎进行共识级别:2B级

共识五:伊立替康+顺铂或卡铂是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可选择的一线治疗方案共识级别:1B级

共识六: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策略,根据敏感耐药、继发耐药、原发耐药三种情况分别制定共识级别:1B级

2011年

共识一:推荐对EGFR突变型晚期NSCLC一线使用EGFR-TKI,直至疾病进展或毒性不能耐受;对于EGFR突变状态未知的患者,不推荐一线使用EGFR-TKI共识级别:1A级

共识二一线化疗过程中才知道的EGFR突变型NSCLC,不推荐立即转换或联用EGFR-TKI;一线使用化疗的EGFR突变型患者,建议将EGFR-TKI作为维持治疗或二线使用共识级别:1B级

共识三:不推荐对早期EGFR突变型肺癌行术后辅助EGFR-TKI治疗;建议进行EGFR突变型早期NSCLC术前或术后辅助EGFR-TKI治疗的临床研究共识级别:2B级

共识四:不推荐对EGFR突变型局部晚期NSCLC行同步化放疗后的EGFR TKI维持治疗;不推荐对EGFR突变型局部晚期NSCLC行同步化放疗联合EGFR-TKI共识级别:2B级 

2010年

共识一:EGFR突变是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治疗晚期NSCLC的疗效预测因子,推荐对初治的晚期NSCLC患者进行EGFR突变的检测,并根据EGFR突变状态决定患者的治疗策略。对于EGFR突变状态未知的患者,不推荐一线使用EGFR TKI共识级别:1A级

共识二:对于早期和局部晚期NSCLC,目前的证据尚不能确定EGFR突变是否可作为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的疗效预测因子共识级别:2B级

共识三:推荐直接测序法作为目前EGFR突变检测的首选方法共识级别:2B级

共识四:外周血EGFR突变检测可用于EGFR突变筛查共识级别:2B级

共识五:KRAS突变是早期NSCLC辅助化疗不能获益的预测因子,但尚不能用于晚期NSCLC小分子TKI抑制剂的疗效预测共识级别:2B级

共识六:ERCC1阳性表达可作为铂类耐药的预测因子,但还不足以推荐临床常规检测共识级别:2B级

共识七:RRM1过表达可作为吉西他滨耐药的预测因子, 但尚不足以推荐常规检测应用共识级别:2B级

共识八:β-tubulin III阳性表达可能是抗微管类药物敏感的预测因子, 尚不足以推荐常规检测和应用共识级别:3级

2009年

共识一:孤立性肺结节指的是单一的、边界清楚的、影像不透明的、直径小于或等于3cm、周围为含气肺组织所包绕的病变,没有肺不张、肺门增大或胸腔积液表现的肺部结节共识级别:1A级

共识二:根据SPN之直径,可将大于或等于8mm而小于或等于3cm的孤立性肺结节称为典型的SPN,将小于8mm的肺部结节称为小结节共识级别:1B级

共识三:一旦发现肺部典型性孤立性结节,应采用经过验证的方法进行良恶性的判别,这些方法包括:影像学上的形态学分析、孤立性结节的倍增时间、PET/CT或动态增强CT扫描检查、恶性概率计算等共识级别:1B级

共识四:恶性概率<3%为低概率,可采取影像学观察的策略恶性概率在3%-68%的应进一步检查,恶性概率>68%的,应以胸腔镜辅助下或完全性的胸腔镜下的楔形切除为主,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如为恶性,应行肺叶切除+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除术共识级别:2A级

共识五:肺小结节患者的处理以临床观察为主。在制定观察策略之前,可先将患者按有没有肺癌危险因素分为两组。肺癌危险因素指的是:有吸烟史;年龄超过60岁;有肺癌史或肺外其他癌病史共识级别:2B级

2008年

共识一:ⅢA N2非小细胞肺癌,应进一步细分为ⅢA1、ⅢA2、ⅢA3、ⅢA4。ⅢA1:切除标本最后的病理学检查偶然发现的N2转移;ⅢA2:术中发现的单站淋巴结转移;ⅢA3:术前分期(纵隔镜、其它的淋巴结活检或PET /CT)发现的单站或多站淋巴结转移;ⅢA4:巨块或固定的多站N2淋巴结转移(CT扫描图上短径>2厘米的淋巴结)共识级别:2A级

共识二:影像学诊断的N2,应通过纵隔淋巴结活检证实共识级别:1B级

共识三:完全性切除的N2(ⅢA1-ⅢA2)并且PS评分良好的患者,推荐含铂两药方案的术后辅助化疗共识级别:1A级

共识四:完全性切除的N2(ⅢA1-ⅢA3)患者,不推荐术后常规辅助放射治疗和术后化放疗共识级别:2B级

共识五:对N2(ⅢA3)的非小细胞肺癌,推荐含铂方案的化放疗模式(同期优于序贯)共识级别:2A级

共识六:对N2(ⅢA3)非小细胞肺癌化放疗(45 Gy)有效同时PS评分为0-1者,推荐肺叶切除术+纵隔淋巴结清扫,不推荐全肺切除术。如需全肺切除,则不应手术而采用继续放疗共识级别:2B级

共识七:PS评分良好(0-1)的N2(ⅢA4)患者,推荐化放疗联合治疗(同期优于序贯),不推荐单独的放射治疗共识级别:1B级

2007年

共识一:原发性肺癌的孤立性转移病灶,应明确是真性孤立性转移还是假性孤立性转移;颅内病变推荐增强磁共振显像,颅外病变推荐PET或PET/CT显像共识级别:2A级

共识二:对于同期发生的孤立性转移: 原发病变为T1-2N0且能完全性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 其肺原发病变和可切除的孤立性转移病变推荐手术治疗+全身治疗(化疗或靶向治疗);原发病变为T1-3N1且能完全性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其肺原发病变和可切除的孤立性转移病变推荐局部治疗(手术或放疗)+全身治疗(化疗或靶向治疗);原发病变为N2 的非小细胞肺癌伴可切除的孤立性转移病变,推荐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肺原发病变如评估为不完全性切除, 即使孤立性转移病变为可切除, 也应以全身治疗为主共识级别:2A级

共识三:对于异期发生的孤立性转移:原发性肺癌手术后异期发生的可切除孤立性转移,如果无瘤间期> 6个月,建议手术切除+全身治疗;如果无瘤间期< 6个月,建议适形放射治疗+全身治疗共识级别:2B级

共识四:孤立性脑转移的处理:同期发生的有症状孤立性脑转移,如PS状态良好,建议的治疗模式为:手术切除孤立的脑转移病变+全脑放疗→全身化疗→手术切除原发性肺癌。同期发生的无症状孤立性脑转移,如PS状态良好,建议的治疗模式为:全身化疗3-4周期→手术切除孤立的脑转移病变+全脑放疗或脑转移病变的适形放疗→手术切除原发性肺癌共识级别:2A级

共识五:孤立性肾上腺转移的处理:PS状态良好,同时肺的原发病变能完全切除的孤立性肾上腺转移,推荐手术切除或适形放疗+系统性全身化疗共识级别:2B级

共识六:其他部位孤立性转移的处理:PS状态良好, 同时肺的原发病变能完全切除的其他的孤立性颅外转移, 建议手术切除或适形放疗+系统性全身化疗共识级别:2B级共识七:孤立性骨转移的处理:PS状态良好,承重骨的局限性转移伴功能障碍和疼痛, 推荐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继以全身治疗共识级别:2B级

2006年

共识一:根据临床工作之需要,病理组织学应将具有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特征的肺癌分为单纯的支气管肺泡细胞癌、支气管肺泡细胞癌伴局部浸润和具有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特征的腺癌三种类型共识级别:2A级

共识二:影像学上,支气管肺泡细胞癌可分为:孤立型(单个周围型结节)、多结节病灶型(3个以上病灶)和肺炎型三种类型共识级别:2A级

共识三:从治疗学的角度,多结节病灶型的支气管肺泡细胞癌应分为可切除和不可切除两大类。如能做到完全性切除,同一肺叶或同一侧肺的多结节病灶型支气管肺泡细胞癌,也应积极手术治疗共识级别:2A级

共识四:对完全性切除术后的单纯支气管肺泡细胞癌,不推荐辅助化疗和辅助放射治疗共识级别:2B级

共识五:不宜手术的孤立型或局部复发的单病灶支气管肺泡细胞癌,首选适形放射治疗共识级别:2B级

共识六: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支气管肺泡细胞癌,化疗仍是值得考虑的一线治疗方案共识级别:2B级

共识七:对晚期的支气管肺泡细胞癌,可采用EGFR TKI一线治疗方案共识级别:2B级

共识八:只有极少部分的支气管肺泡细胞癌能从肺移植中获益共识级别:3级

2005年

共识一:诊断时病理已明确为多站N2的IIIA期或干性IIIB期非小细胞肺癌,专家组推荐化疗和放疗联合应用的治疗模式 共识级别:2A级

共识二:专家组仍然推荐序贯化放疗作为临床实践中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 共识级别:1级

共识三:序贯化放疗的常规模式为3周期的含铂两药方案后常规分割照射原发灶和临床可见的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总量60-66Gy) 共识级别:2A级

共识四:在有条件进行临床试验的医院,建议进行非小细胞肺癌同期化放疗的研究。如果采用同期化放疗,建议采用每周一次的含铂方案。总剂量在顺铂总剂量应大于150mg/m2,或卡铂应大于700mg/m2。放疗程式采用每天1次的常规分割方案 共识级别:2A级

共识五:应高度重视贫血和放射性食管炎的预防和治疗,联合化放疗的研究随访期应至少两年以上 共识级别:2A级 

2004年

共识一:专家组推荐,对完全性切除术后的非小细胞肺癌,应给予含铂的两药术后辅助化疗 共识级别:1级

共识二:专家组建议,对IA期、支气管肺泡癌、全肺切除、PS≥2、有手术合并症致术后恢复慢和不适于使用铂类药物的患者不宜进行术后辅助化疗 共识级别:2B级

共识三:专家组建议辅助化疗不宜超过4周期 共识级别:2A级

共识四:专家组建议完全切除术后的非小细胞肺癌不需常规术后辅助放疗 共识级别:1级

共识五:专家组建议,对纵隔淋巴结清扫不合标准、淋巴结包膜外侵犯、多站N2转移或肿瘤距支气管切缘小于2厘米的患者行术后放疗 共识级别:2A级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知识点,肺癌,诊疗,肿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