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在药企遇到大神级人物,是种怎样体验?

2023-03-12 15:20   医脉同道

或许大隐隐于市,在某个犄角旮旯的药企里,都有一个能关键时刻拯救企业的大神,在默默发光。

“凡胎肉眼,能分三六九等”。

做MAH这几年,需要经常和生产型企业打交道,一句话总结就是,我们出钱出标准,对方出药。

质量标准的执行力度,往往是影响双方能不能长治久安的最主要因素。而几年前,我负责的一个注射剂产品,出事了。

匆匆赶到这所冬天会冷到结冰的城市,稍作寒暄就开始调查。倒不是能让产品翻车的类似于内毒素、微生物污染的大事故,而是一个装量差异。我们这款产品规定是2.5毫升±2.5%。也就是说最低装量不得少于2.5*0.975=2.4375毫升。而受托方把误差范围搞大了,成了2.5毫升±5%,最低装量直接成了2.5*0.95=2.375毫升。这当然会产生一批不合格的产品,具体比例不清楚,反正抽到了,然后倒查才知道原来是误差范围出现了问题。

对于这种装量差异,可以把整体药品称量,然后抽出所有液体后减重,再用重量差异除以药品密度,从而得出最终装量体积。不同于其他物品,比如钢铁块之类的,如果怀疑重量不够,我可以直接拆包装称量后二次装袋。但药品的装量差异检,是破坏性检测,你检测完的那支药,也就无法二次包装使用。这类似于检测火柴能不能点燃,如果依赖每一个都划一下,那么检过的火柴,也都被点燃了。所以,出于经济考虑,能接受的必须遵循一个首要原则,不能开包装。

那称量呢?比如我选个西林瓶,称出重量,加上2.5毫升液体药重量,低于这个数的直接判不合格。很遗憾,这个方法只适合于重量差异较大的,最起码这个重量差异要比瓶与瓶之间重量差异,加上液体重量差异之和更大,才有意义。

比如空瓶子加盖中最重的是3克,最轻的是1.8克,那么再考虑到药品差异2.4375-2.375=0.0625克,那低于3-1.8+0.0625克的差异,是称量法无法使用的。

所以不开包装称量,不能满足预期使用效果。那看液面高度呢?毕竟我们做酸碱滴定,不就是看的液面高度吗?

我的个乖乖啊!要知道这0.0625毫升的药品体积,如果是装在毛细管那种极为狭长的容器里,应该能看出来。但在一个直径一两厘米的西林瓶中,体积除以瓶子底面积,那么液面高度差异会因为太粗的瓶身而更加难以观察。所以就陷入了尴尬局面,不开包装没法排除,开了包装只能作废。

然后一位大神级人物出现了,利用灯检机目测液面高度来挑选。我们常规认知里,灯检多用于看有无异物。而这次愣是玩出来了花样,凡胎肉眼,在灯检机下看液面高度,活生生挑出来了几千支。被剔除的那些,本身都会报废了,所以大可以开瓶检测,开瓶测的确实都不到装量要求。筛选出的可接受产品,根据抽样规则抽样后确实也都符合装量要求。

也就是说最多62.5微升的液体,平铺在直径超1厘米的圆形瓶底部,其形成的高度差愣是能肉眼识别。而且还要考虑到瓶子本身的差异,能做到这一步,我觉得绝对是大神级别了。

至于大神的职位,也绝非一般员工,是质量负责人。这得对瓶子差异非常清楚,以及对长度差高度敏感才能实现的。当然,单一支柱型人物的出现,往往只能影响一部分。就像这个装量差异,也并非靠质量人员检测出来,理论上减小装量差异依赖的是灌装设备,精度不够,说啥都没用,我们无法用软件优异来替代硬件缺失。人员再优秀,也无法替代一个高精度灌装机。

至于后续合作,并不是很美好,关于经济划分的扯皮也持续了一段时间。我也早就离开了,但这种能利用灯检机看差异的人,时至今日依然没有见过几个。或许大隐隐于市,在某个犄角旮旯的药企里,都有一个能关键时刻拯救企业的大神,在默默发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药企,大神,人物,体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