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康复师、教练有什么区别?
教育成长
医师的成长历程是最为艰辛的,至少5年的本科医学教育,规培3年,之后才能在某个科室担当专科医生,当然有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的,他们花的时间更长。由此可见医师的医学基础非常扎实,而天职是救死扶伤。医师在疾病的诊断中的重要性是另外两者不可替代的。
康复师在体制内称为康复治疗师,技师岗位,医学院校毕业,从事本专业一年以上才有资格考取这个证书。国内康复治疗技术培养中大专科为3年,本科4年,教育以医学基础为辅,治疗技术为主。康复师的工作重点是治疗。与另外两者相比康复师在肌肉动力学、生物力学、徒手治疗技术上是强项。
私人教练的从业者只有小部分是科班出身,也就是说大学时候就读体育或运动专业的少之又少。大部分是通过参加相关培训班考取教练证书后上岗的。当然培训班的时间长短不一。但是教练在训练或动作上面是强项。
综上所述,三者是属于不同岗位,不同职责,不同能力范畴。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一万小时定律”——“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时间管理
大部分医师不可能有那么精力去研究学习康复技术、训练动作,他本职的学习已经足够多了。
大部分康复师也不可能有机会转型当优秀医师,条件不允许了。康复师可能会花部分时间去学习教练的课程,像我就是一个,但是我自己也做不到像教练如此专注于练习,如此自律,本职工作已经耗尽大部分精力了。
大部分教练也不可能成为医师或康复师,大学专业已经决定了方向,条件不允许了。但现在也有部分教练努力的学习康复技术,甚至某些方面比很多康复师还优秀。
服务对象
医师接诊的是病人,康复师接触的是病患及亚健康人群为主,教练接触的更多是亚健康或想更健康的人群。小编暂且站在产品运营思维上分析:用户需求不同,决定了产品的核心内容是不同的。所以三者没有可比较高低的意义,但是三者组成一个团队,相互学习,共同服务康复需求者,这样的价值才是百姓之大幸。
比如说一个运动爱好者运动时不慎导致前交叉韧带断裂,骨科医师会为他进行手术——重建韧带,康复治疗师早期会介入他的康复治疗——肿胀、角度、肌肉萎缩恢复等,患者出院后继续需要功能性康复恢复治疗。
对于很多叉友来说重返运动场是非常渴望的事情,教练(训练师)在后期的运动康复当中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叉友的肌力训练、敏捷性训练、爆发力训练、有氧训练等。
而整个恢复过程中如何避免前交叉韧带二次损伤,如何更好的提高运动表现,从有功能障碍到恢复正常生活、工作、运动其实是需要三者很好的沟通与配合的。医师如果有跟康复师沟通手术的方式及注意事项,康复师可以更加有把握的帮助患者恢复功能障碍,康复师如果有跟教练患者生物力学的改变及功能评估结果,教练可以更好的设计功能性动作训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