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清道夫”——纤溶系统
血管中,由心脏出发的血液一路向前,不断释放能量,不断带走垃圾,经肺经心,循环往复。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如果将心脏比作为生命之源,那么血液便是人体内流动的生命线。血液好比是运输货物的交通工具,而血管则是通往全身各部位的交通线。血栓引起的交通堵塞将会导致营养物资无法送达,人体垃圾无法带走。
作为“清道夫”的纤溶系统,全名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其职责是维持血管交通线的畅通,保证血流无阻。
纤溶酶原作为“待机”状态的“清道夫”,在接到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指令后变得活跃起来,开始清除路障——降解因各种原因在血管中形成的纤维蛋白。它是系统发生的钥匙。不仅如此,纤溶系统还包括纤溶激活剂的抑制物,以及灭活纤溶酶的成分,这些成分使纤溶系统始终保持着稳定的状态。
“清道夫”有两支不同的队伍,即内源激活途径(一队),外激活途径(二队)。一队的队友主要来自于隔壁的内源凝血因子。激活的因子们(XIIa,XIa,HMWK,激肽释放酶)在完成修复道路的建设时也不忘除去多余的障碍物。这一途径是继发性纤溶的理论基础。二队有两名得力大将,分别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尿激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两名大将携手助力,将“待机”状态的“清道夫”启动,清除路障。同时两名大将又受对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的抑制,通过对抗竞争保持着工作的有序完成。这一途径是原发性纤溶的理论基础。如果当自身的两支队伍战斗力不足以解决问题时,“一方有难,八方支持”,第三支队伍—外援们便会伸出援助之手,携手渡过难关。这里的外援主要包括有纤溶激活剂如链激酶、尿激酶和重组t-PA。这条途径是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清道夫”一旦开始工作,纤维蛋白凝块和纤维蛋白原便如同大厦崩塌一样瓦解。“清道夫”会根据路障的性质将其分解为不同的产物,降解产物的测定和鉴别在临床上大有用处,追根溯源,我们可以知晓疾病的本质,获得战胜病魔的宝剑。
那么如何检验我们体内交通上是否有障碍物呢?针对目前临床上出现的血栓性疾病,我们可以用血栓四项(TAT、PIC、TM、t-PAIC)来检测。正如人们常赞扬的美德—纵向管理,横向协调,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不同的检测项目有其它的意义和作用。TAT出现意味着障碍物的形成;PIC的产生意味着“清道夫”开始辛劳的工作;而t-PAIC意味着阻碍“清道夫”的对手的出现;最后交通线是否受损还需看TM。
临床上我们讨论凝血功能障碍时,重点会关注到原发性纤溶亢进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鉴别。在“清道夫”精心巧妙地操作下,不同的纤溶在不同的反应地碰撞中迸发各自独一无二的结局。属于原发性纤溶亢进的结局是纤溶蛋白原溶解,凝血功能基本正常,纤溶活性亢进;而属于继发性纤溶亢进的结局是纤维蛋白溶解,凝血功能异常,纤溶活性增高。因此我们只需要检验“子”,便可知其“娘”。检验中最常见的鉴别手段便是是否产生具有鉴别意义的孩子——测定D-二聚体的产生。人们常说,母子关系犹如放风筝的人与风筝,如果说D-二聚体是那个风筝,那么继发性纤溶亢进便是那个牵着风筝的母亲,这是原发性纤溶亢进所不能拥有的。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交融,相辅相成。”凝血系统、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这三大系统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凝血系统启动的同时随之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也形成,只有他们相互配合内在统一,才能使得我们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特征。
文章来源:基层检验网,订阅号若有侵权或转载限制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联系您并进行删除。
编辑:青翠欲滴,校审:晨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