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在中医药抗肿瘤治疗技术的属性选择过程中存在一定偏好差异。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已成为趋势。由于中医药具有疗效整体综合性、药物相对安全性、使用简洁方便性等特点,其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日渐凸显。中药注射剂作为抗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其也存在药物不良反应等缺陷。
在中药抗肿瘤临床决策过程中,医患对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与风险的偏好往往有所不同,而共同决策是在医疗实践中考虑医患偏好的一种决策模式,为弥合医患分歧提供了较为可行的途径。本研究分析了中药注射剂抗肿瘤治疗的医患属性偏好和共同决策现状差异,为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资料来源与方法
于2020年10月—12月对上海市9家三级医院的肿瘤治疗相关科室的185名医生及347名住院肺癌患者开展问卷调查,通过离散选择实验调查医患对中药注射剂抗肿瘤治疗方案的偏好属性,并采用条件Logit模型及混合Logit模型对医患的偏好属性进行分析;采用医患共同决策测量工具对决策行为进行现状描述与比较分析。医患对中药注射剂抗肿瘤治疗偏好确定为4个属性(水平):疾病控制率、恶心呕吐、毒副反应发生率、每月自付治疗费用。本研究选取医患共同决策问卷患者版(SDM-Q-9)、医患共同决策问卷医生版(SDM-Q-DOC)及决策期望量表(CPS)作为医患共同决策的测量工具。采用SPSS 25.0和Stata 15.1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
医患属性偏好分析显示,医生更加关注恶心呕吐及其他毒副反应,患者更加关注疾病控制率及自付治疗费用。
医患双方视角下的决策模式比较结果显示:在医生视角下,78.4%的决策过程为患者与医生共同参与,19.5%由医生主导;而在患者视角下,90.2%的患者参与了决策过程,仅有8.9%为患者被动决策。可见大部分决策模式为医患共同决策。共同决策参与度分析显示,超过82%的医生SDM-Q-DOC平均得分在4.18分~4.40分之间,表明多数医生与患者之间沟通良好,医生有意识主动让患者参与到临床治疗决策中;超过81%的患者SDM-Q-9平均得分在4.22分~4.47分之间,表明多数患者与医生之间具备充分沟通条件,并已参与到临床治疗决策中。以SDM-Q-DOC、SDM-Q-9问卷总得分为指标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显示,超过80%的医生及患者在临床决策过程中的参与度较高。
结论
医患在中医药抗肿瘤治疗技术的属性选择过程中存在一定偏好差异。医生关注降低患者的恶心呕吐及毒副反应发生率,患者关注疾病控制率。在医疗决策中,患者更关注自付治疗费用。医患偏好差异与决策模式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满意度及和谐医患关系,建议通过协同采取优化卫生人力资源、完善绩效薪酬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加大卫生财政投入、加强肿瘤治疗领域中的卫生技术评估等多维措施,为医生决策提供必要的临床证据和政策经济保障,激发医生为患者提供优质、有效、适宜的医疗服务的积极性,促进医患共同决策。
作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滕悦等
文章刊期:2023年第2期
图文编辑:黄海凤、邵若彬
审核发布:姚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