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中西合璧】电针麻醉联合全身麻醉对老年胃肠道肿瘤切除患者效果观察

2023-03-30 15:03   古麻今醉

老年患者对麻醉药品的耐受性较低,但在进行肿瘤切除时往往需要全身麻醉。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麻醉科

目的:探讨电针麻醉联合全身麻醉对老年胃肠道肿瘤切除患者的麻醉效果,分析电针麻醉对老年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应激状态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行胃肠道肿瘤切除术的老年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9例)和观察组(59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电针麻醉联合全身麻醉。比较麻醉效果、应激状态、炎症因子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及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VAS评分、激越评分和呼吸正常化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 < 0.05)。术后观察组血清皮质醇、内皮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24 h观察组血清TNF-α、IL-6和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5)。手术后24小时,两组患者CD3 + 、CD4+和 CD4+/CD8+水平均低于术前,CD3+、CD4+和 CD4+/CD8+水平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 < 0.05)。住院期间,观察组麻醉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

Introduction  

全身麻醉下进行胃肠道肿瘤切除术是老年患者腹部手术中的常见方法。创伤性手术常导致患者处于应激状态,刺激免疫系统释放大量促炎因子,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正常免疫功能。老年患者由于器官基础功能下降,手术耐受性差,以及全身麻醉药物的应用,更容易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加重手术应激创伤、认知功能障碍、肠粘连等术后不良状况。

针灸在镇痛领域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随着针灸技术的发展和电针装置的出现,其镇痛作用更加完善,同时具有方便、经济、对身体干扰小等优点。一般认为电针的镇痛和治疗效果优于传统针灸。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应用电针麻醉可以加强镇静镇痛,稳定机体内环境,增强免疫,促进围手术期身体恢复,可适当减少局麻药的使用量。电针的镇痛作用主要表现为缓解糖尿病神经性疼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触觉诱发性疼痛、紫杉醇化疗疼痛、降低冷热敏感疼痛阈值及其他各类疼痛。基于上述观点,探讨电针对老年患者肿瘤切除术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因此,本研究探讨电针麻醉联合全身麻醉对老年胃肠道肿瘤切除患者的影响,分析其对炎症因子、应激状态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Methods  

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行胃肠道肿瘤切除术的老年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9例)和观察组(59例)。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有胃肠道肿瘤切除指征;3.术前生命体征稳定;4. 对电针有耐受性;5.ASA分级 II-III;6. 患者或其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肿瘤或重要器官功能障碍;2.有术前认知障碍;3.全身麻醉有禁忌症。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27例;年龄分布为60岁到81岁,平均为(68.36±5.72)岁;体重分布为52-73公斤,平均体重为(62.36±7.95)公斤。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29例;年龄分布60岁到82岁不等,平均年龄为(69.15±7.99)岁;体重分布为54-74公斤,平均体重为(63.72±9.45)公斤。两组在基本信息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

Treatment methods  

所有患者均行胃肠道肿瘤切除术。监测相关体征,并在手术过程中采取对症干预,以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所有患者术中均无明显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异常。

对照组患者术前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注射液(50μg/kg)、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4μg/kg)、丙泊酚乳剂注射液(1.5mg/kg)和维库溴铵注射液(0.1mg/kg)静脉注射。气管插管后,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连续泵)和七氟烷(面罩半封闭吸入,浓度4%,氧流量3L/min)维持麻醉。

观察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20 min分别在百会(GV20)、合谷(LI4)、内关(PC 6)、神门(HT 7)和足三里(ST 36)两侧针灸治疗。旋转到德气后,他们被连接到电针治疗仪上。根据患者的缓慢耐受性,将刺激强度从小调整到大至最大耐受强度,密度波维持20 min。之后进行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具体操作与对照组相同。

Observation Indicators  

评价两组麻醉效果。手术后6小时,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疼痛,总分为0-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评估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躁动,并将其分为0-3个等级,如表1所示。记录患者的呼吸正常化时间。

70501680131633673

在手术前,手术结束时和手术后24小时收集空腹静脉血。检测患者术后应激状态指标,包括血清皮质醇(Cor)、放射免疫测定内皮素(E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术后24 h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包括TNF-α、IL-6和IL-1β。通过流式细胞术确定手术前和术后24小时免疫标记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 CD4+/CD8+ 的水平。

记录认知障碍、恶心、呕吐、肠梗阻、肠粘连等不良反应的次数。

Statistical Methods  

试验应用EXCEL整理相关数据,应用SPSS 20.0计算数据的统计结果,应用Prism 8.0绘制图表。测量数据以M ± SD表示,如果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则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组内治疗前后自身差异,并应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组间处理差异;计数数据表示为(n,%),非秩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排名数据采用秩和检验。p < 0.05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Results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  

观察组VAS评分、激越评分和呼吸正常化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7601680131633740

两组术后应激状态指数比较  

术后观察组血清皮质醇、内皮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参见图2。

7891680131633806

两组术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术后24 h观察组血清TNF-α、IL-6和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参见图 3。

81401680131633873

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手术后24小时,CD3 + 、CD4+和CD4+/CD8+水平两组患者均低于术前,CD3+ 、CD4+和 CD4+/CD8+水平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参见图 4。

4301680131633940

两组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住院期间,观察组麻醉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65351680131634010

Discussion  

老年患者对麻醉药品的耐受性较低,但在进行肿瘤切除时往往需要全身麻醉。在此期间,容易发生严重的血流动力学异常,严重的应激反应,明显的术后麻醉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因此,在保证麻醉效果的同时,如何尽量减少麻醉药品的使用量,避免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临床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手术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针灸镇痛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与传统针灸相比,电针更有效,更方便,因此电针在各种外科手术中常用于辅助麻醉和镇痛。据报道,在许多局部麻醉手术中,电针能显著增强围手术期镇痛效果,改善血流动力学异常,降低麻醉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关于针灸镇痛的相关机制,目前主要认为电针可以调节离子通道的表达和活性,调节外周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的平衡,抑制脊髓胶质细胞的活化,抑制脊髓水平的疼痛相关信号通路,调节疼痛相关的脑区和脑回路。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百会(GV20)、合谷(LI 4)、内关(PC 6)、神门(HT 7)和足三里(ST 36)这五个穴位,它们是针灸中常用的麻醉穴位。同时,我们在以往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这五个穴位的组合在治疗其他疾病过程中具有良好的镇痛和镇静作用。

当患者遭受手术创伤时,炎症介质的释放将导致神经系统敏感性增加,疼痛增加,显着应激反应和激动。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严重程度、躁动和呼吸正常化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电针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上调内源性镇痛物质吗啡样神经递质的分泌,如β-内啡肽,同时,来自穴位的刺激可抑制附近脊髓疼痛信号向中枢神经系统的传递,从而增加机体的疼痛阈值。此外,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的气管插管和拔管等兴奋刺激将导致身体应激反应加重并引发激越反应。然而,在针灸合谷穴能够发挥镇痛作用,并显着降低喉咙的敏感性,借以发挥镇静作用。因此,电针联合全身麻醉比单独全身麻醉镇痛效果更好。

肿瘤切除术中的多种刺激操作可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过度激活和交感神经中枢异常兴奋,进而引起儿茶酚胺的相关反应,血清皮质醇和内皮素等应激相关神经递质以及TNF-α和IL-6等炎症因子的大量释放。然而,在长期高浓度神经应激递质如皮质醇、内皮素和炎症因子的作用下,患者容易发生海马神经元加速凋亡和认知障碍,从而降低手术效果并具有较差的预后。应激状态可导致患者内分泌和神经递质紊乱,皮质醇、内皮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是代表性指标。这些指标通常用于临床评估患者应激状态。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血清皮质醇、内皮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TNF-α、IL-6和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说明针对老年患者手术造成的应激创伤,在常规麻醉的基础上,针灸可有效稳定患者内部环境,抑制神经递质和炎症因子的异常分泌,这可能与针灸在HPA轴上的双向调节有关。当HPA轴异常兴奋时,针灸麻醉可显著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并抑制儿茶酚胺。此外,应激、炎症反应和肿瘤会导致身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在足三里(ST36)和其他穴位针灸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通过调节白细胞,淋巴细胞和免疫球蛋白的数量和功能来增强细胞和体液免疫力。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均低于术前,而CD3+、CD4+和 CD4+/CD8+水平术后24 h均高于对照组,说明电针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手术应激和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较弱。

老年患者的器官功能恶化。全身麻醉后,由于麻醉剂过量或不耐受,血流动力学变化,手术创伤和其他因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损,胃肠动力下降,进而导致术后认知障碍和肠粘连。本研究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仅表现为恶心呕吐,未见肠梗阻、认知障碍等严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可能是由于针灸在刺激迷走神经、扩张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方面的功效。此外,针灸还可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从而避免了机体血流动力学的紊乱。针灸还可以减少促炎因子通过血脑屏障,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的发生,促进大脑血液灌注,增强大脑供氧能力,从而缓解炎症损伤的级联反应,保护认知功能。因此,针灸联合全身麻醉更安全,对需要大手术的老年患者意义重大。

Conclusion  

综上所述,电针麻醉联合全身麻醉对接受胃肠道肿瘤切除术的老年患者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可稳定患者体环境,缓解术后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安全性高,可显著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译稿:杨铠   

声明:古麻今醉公众号为舒医汇旗下,古麻今醉公众号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舒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胃肠道肿瘤,内皮素,CD4,电针,麻醉,针灸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