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创新 | 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李晓光团队开展“电磁定位智能化穿刺手术机器人引导下肺结节穿刺消融术”治疗肿瘤患者
50岁的张先生,4年前做了直肠癌手术,之后一直进行放化疗及靶向药物治疗,虽出现肝转移、肺转移,经多次消融治疗后病情尚能控制稳定。近期复查时却发现左下肺新发转移病灶10mm,由于病灶小,又邻近胸主动脉和左下肺动脉,穿刺风险较大,他辗转多家医院未果,经多方打听,慕名找到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李晓光主任门诊。
经全面细致的检查,患者整体情况控制良好,肺内仅一处转移,由于患者无法耐受继续化疗且拒绝放疗,因此,介入消融治疗是张先生可选择的最佳治疗方案。针对张先生病灶位置特殊,对医生穿刺精准度要求极高的具体情况,李晓光主任带领团队综合研判后,决定迎难而上,创新性地应用“电磁定位智能化穿刺手术机器人导航系统”,在局麻条件下为患者行经皮穿刺肺肿瘤微波消融术。
李晓光主任凭借丰富的手术经验和扎实的专业技术,积极驾驭手术机器人,有效地提高了穿刺的精准度,减少患者扫描次数,缩短手术时间,整个手术消融仅用时5分钟,大大减少了患者痛苦和焦虑。术后即刻复查显示,消融范围覆盖病灶完全且周围血管无损伤性出血。术后第二天,张先生复查CT无出血及气胸发生后即出院,并接受肿瘤微创中心团队的定期随访。
近一段时间以来,为以更加精准的靶向定位和有效治疗来提高患者的手术质量与效率,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李晓光主任带领团队,创新开展电磁定位智能化穿刺手术机器人引导下的肺结节穿刺消融等肿瘤微创精准介入治疗,不断以新技术、新方案为众多患者带来福音。
电磁定位智能化穿刺手术机器人,是国产自主研发的最新一代穿刺机器人。医生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再结合机器人的辅助,更是如虎添翼,从而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安全的手术诊疗:
一是手术视野立体清晰,通过将患者术前的CT等影像资料输入机器人,患者的皮肤,骨骼,脏器,血管,气管,肿瘤病灶等解剖结构随即三维呈现,清晰可见,医生能够进针一次即有效命中靶心,缩短了手术时间,也增加了手术安全性。
二是医生借助图像融合技术,能够高精度地测量器官和肿瘤的直径、距离、角度、体积等参数,从而更好地进行穿刺手术的风险评估、路径规划和设定,避开重要的血管和脏器,最终设计一个最优的手术穿刺路径,进一步提升手术安全性。
三是医生在穿刺手术中,借助机器人以高精度的方式跟踪手术器械和肿瘤的距离、角度等空间位置关系,保障穿刺针准确命中肿瘤靶心。
四是在术中,操作医生设定好穿刺路径后,借助机器人能够把穿刺器械按照预定的角度摆放到预定的穿刺进针点,然后再完成对肿瘤的实际进针。
李晓光主任介绍到,电磁定位智能穿刺机器人引导下的诊疗技术,具备微创、安全、高效、精准、并发症少等优势,可适用于穿刺定位、活检、射频、微波、冷冻、氩氦刀、纳米刀等消融、放射性粒子植入等多种精准微创介入治疗手术,从临床实践的效果来讲,可以切实帮助到更多肿瘤患者。
撰稿:肿瘤微创中心 张江旭
审校:肿瘤微创中心 李晓光
宣传处 孔竞 孟令芸
主编:孔竞 监制:李赵城
编辑制作:宣传处 李楠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