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旁腺素类似物(PTHa)——主要针对高度骨折风险的骨质疏松患者,目前作为骨质疏松治疗药物的次选。
骨质疏松的病理机制是在骨代谢过程中骨吸收与骨形成的动态平衡紊乱,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导致骨量丢失,引起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骨质疏松症患者首先得调整生活方式,补足钙剂和维生素D,但这只是基础措施,还需要药物干预和康复治疗。
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根据疾病发生情况分为三类: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骨代谢调节剂。
1.骨吸收抑制剂
(1)双膦酸盐类——用于预防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折,应用最为广泛。双膦酸盐能够特异性结合到骨重建活跃的骨表面,抑制破骨细胞功能,从而抑制骨吸收。不同双膦酸盐抑制骨吸收的效力差别很大,有周期性间断给药、连日给药、1周1次给药甚至1月1次的给药剂型等。目前用于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双膦酸盐主要包括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伊班膦酸钠、依替膦酸二钠等。
(2)降钙素类——是一种钙调节激素,能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减少破骨细胞数量,减少骨量丢失并增加骨量。降钙素类药物的突出特点是能明显缓解骨痛,对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引起的骨痛有效。目前应用于临床的降钙素类制剂有两种: 鳗鱼降钙素类似物和鲑降钙素。
(3)激素治疗——绝经激素治疗包括雌激素补充疗法和雌、孕激素补充疗法,能抑制骨转换,减少骨丢失,降低骨质疏松性椎体、非椎体及髋部骨折的风险,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措施。
建议激素补充治疗遵循以下原则:
①明确治疗的利与弊;
②绝经早期开始用(<60岁或绝经10年之内),收益更大,风险更小;
③应用最低有效剂量;
④治疗方案个体化;
⑤局部问题局部治疗;
⑥坚持定期随访和安全性监测(尤其是乳腺和子宫);
⑦是否继续用药,应根据每位妇女的特点,每年进行利弊评估。
(4)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类——雷洛昔芬在骨骼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类雌激素的作用,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降低椎体骨折发生的风险;而在乳腺和子宫则发挥拮抗雌激素的作用,因而不刺激乳腺和子宫。雷洛昔芬可作为骨折风险较低的闭经后女性早期的第一选择。
(5)RANKL抑制剂——地舒单抗是一种核因子kappa-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抑制剂,为特异性RANKL的完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能够抑制RANKL与其受体RANK的结合,减少破骨细胞形成、功能和存活,从而降低骨吸收、增加骨量、改善皮质骨或松质骨的强度。
2.骨形成促进剂
甲状旁腺素类似物(PTHa)——主要针对高度骨折风险的骨质疏松患者,目前作为骨质疏松治疗药物的次选。间断使用小剂量PTHa能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的发生风险。此类药物特立帕肽与阿仑膦酸钠合用会减弱该药骨形成促进作用的效果,暂不推荐与骨吸收抑制药合用。
3.骨代谢调节剂
(1)钙剂——用于治疗钙缺乏症,建议选择吸收较好的有机盐钙剂。钙的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上升相关,禁用于高钙血症、高钙尿症或肾结石病史患者。
(2)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主要有阿法骨化醇和骨化三醇,可提高骨密度,减少跌倒,降低骨折风险。长期大剂量用药可能导致高钙血症,引起肾功能不全;与洋地黄类药物合用易引起心律失常。
(3)锶盐——可同时作用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具有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的双重作用。雷奈酸锶是合成锶盐,可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的发生风险。
(4)维生素K2——针对维生素K2缺乏的患者。四烯甲萘醌是维生素K2的一种同型物,该药依赖胆汁吸收,要饭后服用;华法林通过拮抗维生素K,抑制凝血因子发挥抗凝效果,故正在使用华法林的患者不得使用本药。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需考虑药物治疗
(1)既往发生过椎体脆性骨折(临床或无症状)或髋部脆性骨折者;
(2)DXA骨密度(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测定(腰椎、股骨颈、全髋部或桡骨远端 1/3)T-值≤-2.5,无论是否有过骨折;
(3)骨量低下者(-2.5 < T-值 < -1.0),具备以下情况之一:
①发生过某些部位的脆性骨折(肱骨上段、前臂远端或骨盆);
②FRAX(骨折风险评估工具)工具计算出未来10年髋部骨折概率≥3% 或任何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20%。
供稿:药学部 吕润东
编辑:陈圆
审核:宣传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