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发达国家,2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要求至少拥有一个ICU,有的国家甚至立法规定新建医院必须备有ICU的监制。
ICU历史最早可追溯到Nightingale时期。
1854一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Nightingale向政府申请,带着38名护士来到前线,制定了“重症照护准则”。她将重症病人和一般病人分开,并给予重症病人以特别照护,使入院病人的死亡率从40%降至2%。
1859年,南丁格尔在英国建立了护士学校。
1923年,Walter Dandy医生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为脑外科病人开辟术后恢复室。
1926年,Dandy医生在波士顿建立了世界上首个外科监护病房,尽管当时受条件所限,只设有3个床位。但这是世界ICU历史上第一个ICU。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国家及其军队然已组建创伤单位:
1942年,开辟烧伤病房(Burns Unit);1943年,建立休克病房;
1945年,建立产后恢复室。战场前线建立休克病房,24小时监测伤患者血压,施行早期液体复苏,使休克的死亡率显著降低。
194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成立麻醉学术小组,并发现有效的监测与管控,可以使死亡率下降50%。
重症医学真正的突破性进展,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丹麦哥本哈根发生脊髓灰质炎大流行中。1952年至1953年期间,麦医生Ibsen,施行气管内插管和正压呼吸技术治疗呼吸衰竭病人,并在哥本哈根市立医院建立了第一个内(外)科1CU病房,并首次对痉挛患者使用肌松剂。
同一时期,Carl-Gunnar HEngstr·m医生,则改进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压通气呼吸机:铁肺里。
1958年,CPR之父一奥地利麻醉医生Peter Safar与外科医生Mark Ravitch,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城市医院,共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集中了病人、专家、场地和设备的ICU,这也是第一个配备麻醉住院医师的ICU,对重症病人实施24小时优化医疗和护理。
1963年,Peter Safar到达匹兹堡医院,确立了麻醉与危重医学系。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多学科危重医学培训中心。
1972年,由28位医师倡导,美国创立了危重病医学学会(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SCCM),旨在建立一个有自己的临床实践方法、人员培训计划、教育系统和科研的、独立的临床和科研的学科,逐步提出并完善了以血流动力学、组织氧代谢监测为基础的高级生命支持(ALS)治疗体系。
1980年,在日本的Nishimura和菲律宾的Gomez倡导下,成立了西太平洋危重病医学会(Western Pacific Association of Peter Safar医生(1924-2003)Critical Care Medicine,WPACCM)。
1982年,欧洲成立了欧洲危重病医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ESICM),并对危重病医学所涉及的各种复杂临床病症,如脓毒症(Sepsi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从基础到临床,提出了一些新认识和可行的干预措施。这些都标志着危重病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跻身于当今医学科学之林。
在西方发达国家,2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要求至少拥有一个ICU,有的国家甚至立法规定新建医院必须备有ICU的监制。
1982年,曾宪九、陈德昌教授在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了国内第一张现代意义的ICU病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