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外科由我国著名心胸外科专家梁其琛教授和王一山教授创立,是国内最早的硕士、博士授予点之一。
胆胰外科
科室介绍
仁济医院胆胰外科创建于2013年10月,其前身为仁济医院普外科胆道专业组,我国著名外科学专家兰锡纯教授、邝耀麟教授、施维锦教授、吴志勇教授等在此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为胆胰外科的创建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胆胰外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胆道疾病会诊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胆道疾病诊治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胰腺疾病诊治中心成员单位,仁济医院的重点学科与特色学科,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胆道疾病研究所(仁济)、上海市胆道疾病研究中心(仁济)和上海市胆道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仁济)所在地。
仁济医院胆胰外科拥有一支技术全面的外科队伍,熟练掌握现代外科的开腹手术、腔镜微创手术、机器人手术、内镜手术等多元技术,对标国内一流水平,学科影响力逐步提升。建科以来,年门诊量、出院人数、手术人数、重点病种和重点手术例数逐年上升,成熟开展各种胆胰疾病超大型和复杂手术,特别在胰腺肿瘤、胆道肿瘤的规范化治疗方面成绩卓然,每年胆胰肿瘤治愈例数600余例。
仁济医院胆胰外科在国内率先倡导“胰头癌全系膜切除”理念,使更多患者获得了根治性手术的机会,提高了R0切除率和五年生存率;提出胰腺癌肝转移的系列治疗策略,改善了这部分病人的整体治疗效果;较早提出肝内胆管癌解剖性肝切除与肝门部淋巴结清扫的治疗理念,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在国内外率先进行和完善了胆囊癌根治性切除的诸多手术方式,填补了数项治疗理念的国际空白。此外,仁济医院胆胰外科还针对胆囊癌患者ErbB 信号通路突变开展个体化治疗研究,并通过已建立的胆囊癌生物样本库,在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基础上有效延长了胆囊癌患者生存期,是基础研究转化临床实践的典范之一。
胆胰外科现形成胆道肿瘤和胰腺肿瘤系列科研方向,在国际上率先成功构建胆囊癌动物和细胞模型和首次构建胆囊癌突变谱,以及在国际上首开胆囊癌靶向治疗的先河。同时建立了临床标本库和数据库,开展了三维可视化在胆道肿瘤围手术期的应用、胰腺全系膜切除的临床应用、晚期胰腺癌的转化治疗、困难肝切除的策略、肝内胆管癌肝门部淋巴结清扫的策略、胆囊癌根治性切除范围的研究以及胆结石的代谢成因研究等各项临床研究。建科以来,承担课题50余项,其中国家级28项,省部级12项;发表SCI论文80余篇。
八年制导师介绍
刘颖斌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胆胰外科主任、普外科主任,上海市肿瘤研究所所长,上海市胆道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工匠、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美国外科医师学院外籍会员(FACS)。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医德标兵、“白求恩式”好医生、上海市仁心医者奖、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刘颖斌教授作为主要研究者完成了捆绑式胰肠吻合技术创新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关于胰头癌全系膜切除的理念;在国际上首次系统揭示了胆囊癌相关的体细胞突变图谱和关键的肿瘤驱动基因和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加深了对胆囊癌发生发展机制的了解,文章发表于《Nature Genetics》杂志(IF=27.9);在国际上率先构建胆囊癌淋巴转移模型,并获得高淋巴转移潜能胆囊癌细胞株 GBC-SD/HL。刘颖斌教授以胆胰肿瘤研究为重点,带领团队先后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胆道疾病研究所、上海市胆道疾病研究中心和上海市胆道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带动了消化道肿瘤的诊治研究。主持国家863重大科技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含重点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省部级及局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在Nature Genetics、Gut、EMBO Report、Oncogene、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80余篇,发表核心期刊收录论文百余篇,并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上做报告。以第一完成人身份先后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第十九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第十二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自然奖一等奖。
现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肝脏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外科学会普外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普外科专业委员会会长、上海抗癌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胆胰专业委员会主任等学术职务。担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等杂志编委。
研究方向介绍:
胆胰外科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特别在胆囊癌、肝内胆管癌、肝门胆管癌、胰腺癌的规范化外科切除和综合治疗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
李茂岚
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胆胰外科副主任,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入选上海市曙光计划、上海市青年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医苑新星”杰出青年等人才计划。
李茂岚教授长期从事胆胰外科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针对胆囊癌现状,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胆囊癌精准外科治疗,建立和完善了胆囊癌样本和数据库,运用多组学方法研究胆囊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驱动基因和分子机制,探索新的临床诊治标志物和靶点。相关成果以第一或共同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 Genetics,GUT,Journal of Hepatology等杂志,最高影响因子29.648。并获得获2018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2019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2020年第十三届吴孟超医学青年基金奖,2021年上海医学科技奖青年奖(第一完成人),上海市抗癌科技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目前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
现担任上海市医学会普外科分会青委副主委,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外科学专家委员会胆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第四届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肝胆胰外科杂志编委。
研究方向介绍:
胆囊癌体细胞突变与肿瘤免疫微环境。
心血管外科
科室介绍
心血管外科由我国著名心胸外科专家梁其琛教授和王一山教授创立,是国内最早的硕士、博士授予点之一。1954年,兰锡纯、冯卓荣教授在国内成功地进行了第一例闭式二尖瓣分离扩张手术,标志着中国心脏外科手术的开端。自2004年始,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在薛松教授的带领下,取得了突破性发展。至今,年手术量达到1000余例,在成人心血管外科诊治方面实现全覆盖。学科临床资源丰富,综合实力强,辐射面广,医疗技术水平高,冠脉外科亚专业、大血管外科亚专业、瓣膜外科亚专业、心脏微创外科亚专业、介入亚专业皆走在华东地区前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为上海市心脏大血管外科候任主任委员单位,科室拥有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上海市胸心外科临床质控中心授予的心血管外科介入培训中心等平台。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2名。科室长期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治研究,目前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科研主攻方向为冠心病外科、大血管外科、心肌保护的系列研究。近年来,获得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奖项。
八年制导师介绍
薛松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全国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心脏大血管外科学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会长,国际微创心胸外科协会委员,亚太胸心外科学会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会微创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药技术协会心血管外科技术与工程学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外科(胸心外科方向)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心脏再生学组副组长。荣获第二届上海市“十佳医生”、2022年度“上海工匠”称号。
担任《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Innovations》、《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外科学文摘英文版》、《国际心血管病学杂志》、《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等多家杂志的编委;《高等教育出版社规划教材《外科学》副主编、参与编写《兰锡纯心脏血管外科学》、《心血管麻醉学》,《成人心脏外科学》等专著。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多项国家以及省部级以上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曾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等奖项。
研究方向介绍:
冠心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大血管疾病的发生机理和临床多中心研究等。
汪永义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学术任职为上海市医学会心脏大血管外科学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会微创心血管外科分会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等。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多项国家以及省部级以上课题。
研究方向介绍:
缺血心肌保护和再灌注损伤防治、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和老年心肌纤维化机理研究等。
胸外科
科室介绍
仁济医院胸外科成立于2011年,其前身是创建于 20世纪50年代初的胸心外科,由王一山、梁其琛等国内著名教授开创。建科初期就开展肺癌、食管癌和胸腺瘤的外科治疗,是国内最早的食管和肺脏手术基地之一,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4年以来,在科主任赵晓菁带领下,团队成员精诚协作,已发展成为诊治特色鲜明、综合技术精良的胸外科专科:早期肺癌的精确诊断治疗,颈段食管癌、胸内高位食管癌的外科手术,食管吻合口狭窄的再手术治疗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作为上海市胸外科专业培训基地,承办国家级胸外科学习班,参编全国高等院校统编教材胸外科章节。
目前,胸外科年完成手术 2700 台以上,熟练开展胸腔镜、单孔胸腔镜、机器人辅助胸腔镜等多种类型的肺叶、肺段、食管和纵隔手术,其中肺癌手术的胸腔镜比例超过95%。在食管癌、肺癌和纵隔肿瘤等治疗方面,倡导规范化诊治标准,早期肺癌阳性发现率、中晚期肺癌的综合治疗和胸腔镜技术的临床应用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近5年,发表SCI论文37篇,影响因子213.28,中文8篇;参与发布专家共识2项;获得国自然面上课题3项,其他课题7项。
八年制导师介绍
赵晓菁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27年来,一直耕耘在胸外科领域,于1997—2000在日本冈山大学医学部第二外科(胸外科)学习,较早接触胸腔镜肺癌外科技术,学习了肺部小结节的日本精准诊断等。2007年在“上海卫生系统百人计划”资助下在美国斯隆凯特琳纪念肿瘤中心和梅奥医学中心访问,进一步系统学习了包括达芬奇机器人在内的现代胸腔镜外科学。较早在国内提出肺低剂量CT筛查、亚厘米肺结节的精准影像诊断。在上海胸科医院工作期间,率先开展各类全胸腔镜肺癌根治手术、纵隔肿瘤手术,并于2009年5月11日完成全国首例达芬奇机器人肺癌根治手术。此外,在重视微创技术的发展提高和成熟的同时,着力胸外科传统高难度手术,如:局限晚期肺癌和恶性纵隔肿瘤的扩大根治手术,包括肺癌的双袖形切除、隆突重建、合并上腔静脉切除及人工血管“搭桥”置换等高难度手术。
近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参与发布专家共识2项。
作为发起人创设的“慈菁基金”,已累计在沂蒙山区、河南安阳、青海西宁山区和云南曲靖等贫困地区,开展肺癌的早筛早诊早治5000多人次,开展免费手术近300例,并培训了一批当地肺癌相关医疗卫生人员。
曾荣获“上海市职业道德标兵”、“全国学雷锋标兵”等称号。
研究方向介绍:
开展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研究,近几年主要聚焦但不限于以下科学问题的探索:
1. 多原发性肺癌的驱动基因和免疫微环境
2. 肺毛玻璃结节的精准影像诊断和手术指征的质量控制
3. 肺癌患病风险与城市环境建成变量的关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