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踔厉奋发,浙大二院锚定世界奔一流!

2023-04-23 10:48   浙大二院

十年来,凭借强大的医疗团队、护理团队和行政管理团队,浙二滨江院区实现蜕变式发展。

35841682204510386

一张地图 见证其壮大

一种路径 国内树标杆

伴龙而生 踔厉奋发 

一条江河见证一个奔流的时代。涛澜汹涌间,激荡起生生不息的城市活力。

如果把奔腾的钱塘江比喻成一条龙,那么西湖和湘湖就是龙的两只眼睛。

154年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前身在西湖旁问世,在一代代“浙二人”的智慧与付出中,从三间陋室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大型三甲医院,守护一方百姓的生命健康。

十年前,倚靠着钱塘江,浙大二院滨江院区破土而出,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不仅成为钱江南岸百姓看病的首选之地,更是中国医院多院区建设发展和国际化医疗服务的标杆之地。

眼下,浙大二院继续以奋斗之姿传承鼎新,萧山总院建设“火力全开”,将在湘湖画上“点睛之笔”——打造“医疗服务优质典范、学科深度交叉平台、临床技术创新中心、医学人才培养乐园、一流学科孵化基地”。

从‘西湖时代’到‘拥江发展时代’,我们始终坚持与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群众向往同频共振,在改革创新中奏响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乐章’。不仅办好多院区一体化管理的医院,也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活力,在为百姓健康谋福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实践。”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说。

26951682204510513

01、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所有院区不变的承诺

十年前,中国医改进入瓶颈期,尽管大医院设分院、建院区的趋势,已持续多年。但许多医院在实践中碰壁,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质化发展、一体化管理”。

2013年,作为市校深化战略合作的全新产物,浙大二院滨江院区诞生了,以十年改革创新实践成为中国新医改公立医院多院区建设发展的标杆之地,并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多院区发展期间,浙大二院先后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等一批国家级平台,成为首批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单位、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连续四年位居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全国前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项目连续两年全国第2,“自然指数”全球50强,G20杭州峰会医疗保障定点单位及驻点单位,取得中国质量领域官方最高认可,2021年连续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浙江省政府质量奖。

浙大二院常务副院长、滨江院区党委书记黄建透露:“原浙江省人大副主任、浙江医科大学校长郑树教授非常关心滨江医院的建设,在合作前期,亲自与时任浙大二院院长张苏展、书记王建安一起到杭州市委市政府,向市领导汇报合作建设滨江医院的意愿。这座年轻的院区从诞生、建设,到管理、运营、发展,毫无先例可循,也没有现成模式可用,每一步都在破题探路。

滨江院区的破题之钥、成功之道,要从一张发票说起。

2013年3月5日,浙大二院滨江院区正式开业。家住附近的林先生看完病后发现,自己在此拿到的凭据和以往解放路院区开出的并无两样。

两个院区同质化发展,在现在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在十年前,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突破和创新。”浙大二院党委副书记、滨江院区副院长马岳峰说。其实,浙大二院滨江院区还有另一个名字——杭州市滨江医院。“杭州市”这个前缀意味着滨江医院属于市属资产,而浙大二院却是省级单位,体制不同,不仅为就医者带来很大的不便,也导致两个院区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整合共享。

“王书记以他前瞻性的视野和敢于担当的勇气,提出‘一张发票’是滨江院区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得到了省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两个院区由此得以齐头并进、共同发展,造福病人。”马岳峰表示。

这背后,是浙大二院对患者的承诺:滨江院区也是浙大二院的一部分,会始终秉承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的核心价值观,为患者缔造同质化的最优医疗服务。

是否能实现同质化,还取决于人才能否共享。人才共享关键在于科室的搬迁、平移和创建。

骨科,是最早搬迁到滨江院区的科室。

39491682204510674

骨科搬迁后的第一张全家福

作为浙大二院最具盛名的“王牌科室”之一,骨科当时的发展可谓如日中天。“搬迁”的决定一出,立刻引发了争议。“科室医护人员的心里多少都有一些顾虑。一来是觉得偏远;二来,到新院区重新开始,发展会不会受到制约,一切都是未知数。”时任骨科主任严世贵说。 尽管严世贵心里也没有底,但他还是毅然选择支持这个决定——搬迁后病区会增加,这意味着学科建设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能为更多病人服务。“我们要做大做强,就不能只在这一亩三分地里原地踏步,搬迁是挑战,也是机遇。”年轻医生深受鼓舞,都心甘情愿地准备去新“战场”大显身手。

“当时我们科室流传着一句口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钱塘江。这一跨,十年过去了。”回望这十年,现任骨科主任叶招明时常感慨,当初这步棋走对了。“没想到滨江的发展这么快,大批年轻人涌入,在这里安家落户,也为我们科室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叶招明介绍,以前骨科以治疗创伤、肿瘤、老年关节病为主,近年来因为运动受伤的人越来越多,细分出运动医学亚专科,专门保障运动者的健康。

乘着滨江区发展的东风,骨科的发展实现了“裂变”——医生队伍从不到100人壮大到160人;2022年门急诊量达到54万人次,年手术量超过3万台;细分出9大亚专科,涵盖了所有骨科疾病,各有专攻,让骨科诊疗更精准。如今,浙大二院骨科已成为全国综合性医院骨科专业的领头雁

骨科搬迁后,解放路院区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医学科等1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临床重点专科陆续“平移”至滨江院区,实现两院区同步发展。

“急诊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对挽救患者生命、提供后续治疗机会、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浙大二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徐善祥表示,过去,钱塘江南岸急诊力量薄弱,急诊患者需要到主城区的大医院抢救,“从江南到江北,路程长、路上拥堵,无疑增加了患者的风险。因此,在滨江院区设立急诊科是很有必要的。”徐善祥记得,急诊开张的第一天就迎来了72个病人,由不到20人组建的急诊团队很快进入了争分夺秒的工作状态,开启了生命的接力赛。

高效运转的背后,是急诊团队的奉献与担当。“尽管急诊在解放路院区已经拥有成熟的流程和架构,但想要一模一样复制到滨江院区并不容易。为了延续急诊的优势,我们在前期做了大量筹备工作,一遍又一遍地模拟演练,确保实操中流程的顺畅,努力为患者赢得更多生机。”徐善祥说。

十年间,从最初仅有预检分诊和抢救室两个区域到如今抢救室、病床、EICU一应俱全,形成救治闭环,滨江院区急诊医学科不断完善,挽救的生命越来越多,辐射的范围越来越大,成为周边百姓的“定心丸”

“在延续重点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我们还在滨江院区发展新兴学科,逐步设立儿科、产科、生殖医学科、血管外科等,使两院区资源互补,实现‘1+1>2’。”黄建说。这些科室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不仅满足了周边百姓的就医需求,也助力医院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后续许多国内三甲医院的新院区建设,都参照浙二滨江院区的轨迹,收获了长足的发展。浙大二院用星星之火,推动中国公立医院改革车轮滚滚向前。

02、年轻 活力 创新浙大二院与“国际滨”一同成长

十年来,凭借强大的医疗团队、护理团队和行政管理团队,浙二滨江院区实现蜕变式发展。滨江院区的成长不仅带动了全院的发展,使全院在科研创新、数“智”医疗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杭州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杭州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48.3万人,连续11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位于钱塘江边的滨江区,是杭州“年轻面孔”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50余万常住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3.5岁,其中20~39岁的年轻人有近24.5万人,几乎占了一半。与此同时,它也是最具创新与活力的城区,以不到浙江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培育了全省十分之一的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了39万名高新技术人才,其中半数以上为研发人才。 年轻、活力,这是外界对滨江区的最深印象。浙大二院心血管内科青年医生林艳对此深有感触。“不论是在诊室坐诊,还是去综合体逛街,或者是漫步在樱花跑道上,眼前出现的几乎都是年轻人,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她很快就融入进这样的氛围里,和这座年轻的城区正在高速发展一样,她的职业发展也开启了“加速度”。

十年来,随着滨江区的不断发展,林艳感受到的最大变化就是老百姓对医院的信任感和知晓度建立了。“我记得刚毕业工作的时候,打车去滨江医院,司机都会问‘滨江啥医院来着’,现在一说滨江医院,所有的司机都知道它。老百姓也知道这是浙大二院滨江院区,病人也很习惯医生们多院区开设门诊和收住病人。”

70891682204510868

高新区(滨江)管委会副主任、副区长于林芳说:浙二滨江院区的发展为高新区(滨江)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为居民获得优质医疗服务提供了便利,在助力高新区(滨江)打造“两个天堂”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浙大二院也因为这一高新区的崛起而得益——大批年轻人才看中滨江区的潜力涌入这里,加入浙大二院,为医院注入了鲜活的力量;临床科学家们与高新技术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产学研转化,帮助更多患者。

比如,由王建安教授带领的浙二心血管内科团队就与企业携手,主要参与研发了中国第一个经导管人工心脏瓣膜。“这样的发明源于临床。”王建安说,在开展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时,他发现进口瓣不是特别适合国内患者,“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进行探索和创新。”于是,每次手术,他都邀请工程师在旁观摩,术后进行探讨,分享心得,研究器械的改进方法。就这样,2017年,我国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经导管人工心脏瓣膜正式上市,相较于进口瓣增强了支撑力,尤其适用于二叶瓣主动脉瓣膜畸形患者心脏钙化较重等中国人群的特点。王建安团队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而是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研发出了更优化的第二代“中国瓣膜”,还向二尖瓣、三尖瓣的人工瓣膜等发起挑战。

近期,一个好消息传来——一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落户浙二。这意味着浙大二院在高能级平台建设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浙大二院的创新成果远不止于此。全球首例脑机接口手术;全球首次发现三个大肠癌相关基因;全球原创“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攻克行业难题;中国首例双肺及肝脏同期联合移植术;中国首建闭环式5G智慧急救体系;微小切口复杂白内障手术,引领国内白内障的七次变革……这些成果都为患者带去新希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王建安书记表示,作为一家研究型医院,浙大二院要继续发扬科研创新的优势,集中力量产出创新成果,解决医学领域的重大问题,真正去回答别人没有回答的问题,解决前人无法解决的困难。

03、搭乘互联网快车跨越山海助推医疗资源下沉

2015年3月,“互联网+”的提法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彰显着一种全新的行业变革;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互联网诊疗开始出现规模性增长。

事实上,成长于杭州这一“互联网之都”的浙大二院,早在2007年就开启了对“互联网+”的探索,乘着杭州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东风,此后十年一直在互联网医疗领域领跑全国,形成了从外延到内在核心的数字创新体系,包括就医闭环的智慧优化、云端深耕互联网医疗、专科领域流程优化及再造,为患者提供精细化、高效的医疗服务。

就医场景变得如此简单。只需要一部手机、一个App,动动手指就能打破时空的界限,随时随地开展线上健康咨询、自助检验开单、院后康复随访、慢病在线续方等服务,实现“诊前-诊中-诊后”一站式互联网医疗服务闭环。

此外,浙大二院还积极探索5G、AI、机器人、物联网等在医疗领域的落地实施,先后创建多个全国“第一”:首例5G远程超声、首辆5G救护车、首次5G急救道路实战演练、首个5G智能化ICU示范单元、首创电子ICU(eICU)远程托管、首个5G数字化空中手术室、首条无人机送血专用航线…… 

“5G”技术的应用也在“山海”提升工程中发挥作用。

2021年,浙大二院响应浙江省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先后与衢州市衢江区、开化县,丽水市龙泉市、庆元县、遂昌县、松阳县,舟山市岱山县7地人民政府签署帮扶协议,成立省内规模最大的“山海”联盟。有了5G技术的加持,远程会诊、远程超声、远程手术从梦想照进现实,山区海岛居民也能享受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

04、看见世界 连接世界“浙二力量”无处不在

“国际化”是浙大二院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以“我需要世界,世界需要我”为国际合作发展新模式,浙大二院长期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条腿走路,国际合作已逐步扩展到项目共研、学科共建、联合培训、人才共享等各个方面,成为众多海外医师首选的培训目的地之一。来自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专科医生、进修医生、住院医生等在浙大二院近30个科室完成了实习和培训。

Philipp Wiesner是UCLA心内专科医生,现为密苏里大学心内科副教授,被美国最权威的心脏年会TCT评选为年度最优秀年轻心内介入医师。他曾两次自愿申请来浙大二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培训和学习,培训结束2年后接受外媒采访时主动谈及浙二:“我认为浙大二院与UCLA 合作的心内介入交流培训项目非常有意义……浙大二院的效率十分惊人,他们的手术技术让我感到惊叹!”

18011682204510965

“一带一路”重症交流团14国36人访问浙大二院滨江院区

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期间,浙大二院被选为主会场唯一医疗保障单位、唯一两个院区都被指派保障任务的单位、唯一全程参与所有环节的保障单位、唯一美国首选定点医院以及国际首脑安保人员驻点的单位,顺利完成了医疗保障任务,向所有国际来宾们展示了浙江医疗的世界风范。

如今,作为首批杭州市国际化医院的浙大二院,在亚运会、亚残运会赛事医疗保障中承担重要任务。浙大二院院长王伟林表示:“我们将充分利用既往工作经验,健全院内、院外联动的多维度‘闭环式’立体救援体系,确保赛时立即响应,以最快速度保证最佳救治时机,让世界再次看到‘浙二力量’。”

13841682204511068

文字|梁婧娴 鲁青 许紫莹

审核|陈国忠 方序

责编 | 来鑫萍 许紫莹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浙大二院,滨江医院,互联网,骨科,急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