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市人民医院朱秀龙:没有选择的选择成就了他的人生
穿过中山路向左,沿着鉴江再向前走十几分钟就到了高州市人民医院。这是一条“Z”字形路,院长朱秀龙走了近三十年。
“我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鉴江的风、鉴江的雨佛过他的脸,形成岁月的痕迹。半生烟雨,半生匆忙。
“人生总会有许多身不由己,不管选择的对与错,只要从容面对就好。”人生走过,总有些许感悟。
高州市人民医院院长朱秀龙
看似选择又无选择
朱秀龙生长在农村(直到现在,他还自称为农民),父亲最早是一名“赤脚”医生,后来到了镇卫生院成为一名内科医生。
老人一生行医,最大的愿望是能学到前沿的医学知识,所以在朱秀龙高考填写志愿时,他“偷偷的”找到班主任老师,擅自串改了志愿,把自己的愿望转寄在孩子身上。
当时朱秀龙选择的是石油专业,他认为,那才是男儿的志向。
可想而知,当录取通知书送到手里时,“不可置信、一头雾水”一股脑地向他袭来。
但父母之愿不可违。他郁郁寡欢的来到医学院,第一年强打着精神,中间产生过几次不想读下去的念头,直到上临床学时,才稍稍对医学产生了兴趣。
高州市人民医院
实习时,他来到高州市人民医院(现院址后面的U字形楼房。医院搬迁后,旧址经过改造成为了实习生的宿舍),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人。
“我们的实习老师,也是当时的副院长。他做事非常的认真、严谨,教学方法也与众不同。”
说到这位老师,朱秀龙的语气更加温柔:“他开始教的不是手术缝合技术,而是单手推车。”
即用一只手推手术车,在推车的过程中,手、车不能碰到墙壁;推车进入电梯时,也不能触碰到电梯壁。
见记者满脸的疑惑,他伸直右臂,手掌向上左、右划了一个半圆:“就像打太极,左转、右转、环转。”
因为这位副院长是佛山人,学生们都管他叫“佛公”。
正是“佛公”全身心的教学,使朱秀龙喜欢上了外科。实习结束时,他能够独立操作膀胱结石、阑尾炎等手术。
“佛公”见他聪明,特意找到他:“留下来吧,我推荐你到医院外科工作。”朱秀龙很痛快的答应下来。
“当时的高州市人民医院引进本科生是很难的,去了八个实习生,愿意留下的只有我一人。”谁知,等他毕业论文答辩后再回到医院,发现外科已没了位置。
于是,他想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广州或者湛江等大城市工作,但父亲的一句“哪里也不许去,就留在高州”,使他彻底断了出去的念头。
外科去不成,他便来到医院的神经内科病房。
就在他对病房的工作渐渐熟悉后,当时的吴副院长找到包括朱秀龙在内的几位年轻医生,鼓励他们去门诊轮转。
“那时年轻,能得到院长的鼓励,心里很高兴。”说到这里,略显腼腆的笑意掠过了他的脸。
在轮转的六个月时间里,和他一起去的几位医生相继回到原来的岗位,只有他在九个月后才回到神经内科病房。到病房后发现,位置又一次被别人“占据”。
最近有句流行的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现在想想放在朱秀龙的身上最适合不过。
不过,那时的他肯定感觉不到,只是遵从父亲的心愿,继续回到门诊当班。
旧院的心血管内科、内分泌、呼吸等科室都在一栋大楼,大家走来过去,难免会“低头不见抬头见”。
心内科主任颜景信经常看到一位年轻人,早出晚归、勤勤恳恳的在门诊坐诊,很是赏识,便邀请他到心内科工作。
正是这一举动,开启了朱秀龙对心内科发展的上下求索之路。
在他去心内科之前还发生过一段小插曲:见颜景信发出邀请,内分泌科、血液科、呼吸科的主任也纷纷投来橄榄枝。
谁也想不到,朱秀龙来到高州市人民医院做出的第一次选择采取的方式是:“谁和我先讲,我就到谁的科室。”
其实,大多时候选择无关对错,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让脚下的路走得更远。
来到心内科后,转年他就去了广东、北京等地进修学习,“进修回来后,感觉真正‘爱’上了心内科,彻底断了去外科的念头。”
医生的支点
朱秀龙团队正在开展全磁三维介导下脉冲电场消融房颤手术
“一个成功案例找不到支点,多个成功病例才会让医生有获得感。”这是多年以后,朱秀龙在从医路上感悟到的哲理。
这个支点也是人生路上的支点。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一个或多个点,来支撑着走下去。
1998年,进修回来的朱秀龙开始实施溶栓术的治疗,经他的手治疗的溶栓患者,很多到现在都生活的很好。
“到现在都生活的很好”这句话说明了一名医生的医术。
在患者的心中,医生可能会有“庸、普通和良”医之分,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用心专研和仁心仁术。显然,朱秀龙属于后者。
2002年,医院建立导管介入室,心内科开启了介入手术时代。“那时的介入技术还不太成熟,开始做的时候,小师弟们胆战心惊。”
医院的第一台介入手术邀请了省级医院的专家,本院心内科医生站在旁边观摩学习。
手术前,患者需要插管,但专家没有叫麻醉师做这项工作,而是示意朱秀龙过来插管。
“当时进修时还没有介入技术,所以没有学过。”
怎么办,就在朱秀龙犹豫的刹那,看到搁置在一边的说明书,他仔细查阅了说明书上的图表,然后走到台上,在专家的指导下,将管子顺利的插进去。
“临床技术都是融会贯通的。”事后,他感悟道。
配备移动CT、大C臂机等先进设备的高端杂交手术室
自此,他不断挑战心内科高难度的冠脉支架、起搏器植入、房颤射频消融等介入诊疗技术,成为国家认证的起搏与电生理和冠状动脉介入的“双证专家”。
专家和普通医生的区别,可在一些隐形病情的判断上窥见。
一位患者在冠脉造影时发现病情有些严重,但患者家属不想为其做搭桥手术。
医生将这情况告诉了已是心内科主任的朱秀龙,他急忙来到患者身边,听诊了患者的心脏:“有杂音,要做彩超。”
彩超显示,二尖瓣重度反流,腱索断裂。
“这是先天性冠脉动脉狭窄引起的。”朱秀龙马上做出判断:“不做手术,反流加重,会造成心衰,到时就可能出现严重的胸闷、气喘等现象。”
但患者家属依旧执拗的不愿手术,医生为其进行了静脉溶栓。
当天半夜2、3点钟,患者家属从医院打来电话,说患者因严重胸闷病重,点名让朱秀龙前去手术。他连忙起身赶到医院,为患者实施了冠脉支架植入手术。
心内科医生在手术室中经常与X光射线为伴,因此,他们需要穿厚重的铅衣。
虽然如此,但常年处在高辐射环境下,患肿瘤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很多。谈到这个话题时,朱秀龙淡淡地说:“做医生要有侠气,不能光想着自己。”
与其说是”侠气”,不如说是心怀患者的悲悯之心。
这时,有位护士悄悄地告诉记者,“朱秀龙在父亲病危抢救期间,依然坚持守在留观ICU患者身边,直到患者渡过危险期”。
由此记者不禁感叹,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这两句在朱秀龙身上都得以体现。
2019年,朱秀龙带领心内科团队建成茂名地区首家“中国标准版胸痛中心”,大大缩短病人从进院到开通血管的时间;心内科技术团队专科能力排名全省第五名。
如今,高州市人民医院的心内科名声在外,不只是茂名地区甚至广东省外的广西、海南等地患者都慕名而来。
“现在回想起来,所有的坎坷都是一种磨练。”他喃喃道:“付出了不一定有回报,但是只要有人会记住你,作为医生来说就已经足够。”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事
高洁净的智能化静脉输液配置中心
在县级医院的“江湖”上,曾有“南高州、中东阳、北金乡”之称,这三家医院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根据百姓的健康需求,发展重点专科”。
早些年,高州地区百姓中罹患风湿性心脏病的人非常多,医院当时的技术能力无法满足患者这一需求,于是就聘请专家过来帮助开展心脏换瓣手术。
“这是穷人的病。”当时的朱秀龙正在门诊轮转,了解这种疾病的起因:小孩发烧,家长为了省钱没有做血常规检查,而是拿点退烧药、消炎药,稳定住病情。
患有咽喉炎而出现发烧的患儿,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疗,经过几年后,会引起心脏瓣膜的反应,再过些年,心脏瓣膜就会发生破坏,出现风心病的症状。
那时候,农村没有医保、新农合,百姓要卖几头牛甚至借钱才能为孩子看好病。
“我们为了让老百姓看的起病,把费用降下来,只收3万。”那时,这种病在省城医院治疗要花费8--10万元。
后来,风心病渐渐消退,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逐渐多起来。
“推行计划生育期间,很多人在多子多福的观念下选择偷偷生产。不做产前体检,甚至有些孕妇生了病,自己偷偷的吃点药了事。”在这种情况下,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孩比较多。
医院马上调整“战略”,开展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
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罹患冠心病的人群又多起来,心血管科的技术又朝着冠心病的治疗发展,从冠状动脉分流,发展到体外循环下进行的不停跳冠脉搭桥术。
“最初,医院没有人会做体外循环搭桥手术,只能外聘专家。”
医院和广东省人民医院、阜外医院等进行合作。对方医院派专家轮番过来手术、带教;本院派科室全班人马相继前往阜外进修学习,心血管外科的技术水平提升了一大截。朱秀龙一口气讲述了心外科的发展历程。
2018年,心血管外科、内科组成心脏中心,擅长各种心脏手术。
于先生的父亲在2019年患了严重的心脏病,在广西老家被判了“死刑”,后经人介绍,驱车几百公里来到高州市人民医院,成功置换了心脏瓣膜。
心脏中心凭借高超的医疗技术和平民价格,吸引了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的患者前来就诊,就连印尼、美国等国家的患者也不远万里慕名前来。每年心脏手术超3000台。
“进圈子,强专科”
在高州市人民医院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为吸引人才,各地医院可谓使出浑身解数,有以高薪吸引的,也有以解决户口及住房作为条件的,高州市人民医院以平台吸引、留住人才。
“待遇是第一条件,但不是最主要的条件,做事还要看平台。”朱秀龙引用了医院老领导的一句话。
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后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师从素有广东省心脏外科第一刀之称的张镜芳教授的曹勇,就是被平台吸引来的一位心外科博士。
他一直在大城市医院工作,并到国外进修,每年主刀的心脏手术超过400例,对各种高难度的心脏手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可在2013年8月,他却毅然来到了高州市人民医院:“我是觉得这个地方正好需要我这么一个人,有个自己的位置去开拓,我觉得最主要是想把我自己的心外科的技术做得更好。”
还有广东省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史伟教授,退休后来到高州市人民医院,医院为其打造了粤西肾病中心,正迎合他把肾病防治覆盖到全广东省的理念。
对于不易引进的专科,医院通过特聘专家的方式推动学科发展。
目前,医院特聘13个专科的专家,每个月定期来医院门诊,提高了专科的影响力。
特聘专家过来指导手术,医院开出的“条件”是:“术前,要把新技术讲透给我们的医生听;术中,要把过程讲透;术后,要讲清患者出现病发症怎么处理,还要对患者的愈后情况进行跟踪。”
朱秀龙略微停顿后补充道:“下次过来,还要带新技术。”
此外,“不管是引进的专家,还是特聘专家,在帮助提高本院医生的专科能力、管理能力之外,还要帮助科室主任走出去,加入专业委员会,让其在学术上产生影响力。”
让科室主任“进圈子,强专科”。朱秀龙感慨,几年下来,医院在省级甚至国家级学会/协会的分会专业委员会里面担任主委和副主委达到21个,这是以前没有过的。
这就是医院在规划中提出的“一借一长”搭平台建专科。
借,就是借外力外脑;长,就是长内力内功。在职人员外出进修,攻读硕、博,不但学费、差旅予以报销,而且享受全额工资和奖金。
从博士医生到普通护士,从临床一线到职能后勤,医院全链条推动本土人才的内生长。
“1+6+6+1”建设
医院技能培训中心,学员进行急救技能“大练兵”
2018年,高州市人民医院被国家六部委评定为全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是广东省5家试点之中唯一一家县级医院。
藉此,医院以心脏中心为龙头推进“1+6+6+1”建设,即一个试点引领、六大中心推进、六大平台支撑和一个体系保障。
以全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为引领,建设心脏大血管病、肾病、呼吸与危重症、创伤急救、肿瘤医院以及高端健康管理六大中心,以中心建设带动专科群的发展。
朱秀龙解释“以中心建设带动专科群”:“比如在推动创伤中心的建设中,带动骨科、普外、肝胆、胸科等学科发展。”
大专科同样也会带动相应专科群的发展,比如骨病患者术后需要的康复治疗。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康复在治疗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我的一个同学,两个月前做了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坐在病床上喊痛。于是打电话问我说怎么办,我说赶紧作康复。”
他说:“同学找了康复科的一位医生,三天后可以下床走动,吃到康复甜头的他提出转到转康复科,两周后痊愈出院。”
“县级医院想全面提升专科很难,只能以点带面,先做好优势学科再带动其他专科。”他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互联网+医共体”模式
村民、村医在乡村卫生站与专家实时视频线上问诊
在县级医院都在忙着推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时,高州市人民医院另辟蹊径, “互联网+医共体”模式推动医共体建设。
这是继福建三明紧密型医共体外的另一种医共体形式,受到了国家卫健委的肯定。
“我们只和长坡分院属于紧密型医共体,和其他卫生院组成“互联网+医共体”。”
朱秀龙讲话很实在:“我们选派23个主任分批到长坡分院帮扶,三个月轮换。副院长两年一轮换。”
他通过两个闭环解读互联网+医共体模式:县医院的医生通过网络指导查房、会诊,发现问题将患者送上来或者派人下去指导诊疗。
另一个闭环就是“村医通”微信健康群,“我们医院和腾讯合作建立了以村为单位、所有村民均可入群的50万人的微信群。”
高州市人口186万,“村医通”微信群覆盖的家庭人群逾100多万人口。
高州市人民医院的医生和医疗服务者作为“群主”,对村民的各种病症问题进行解答(每一个群,医院都会分配2名及以上的高级职称医师)。
还有一个群是由高州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担任群主,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组成的400多人的专家群,负责“村医通”里的疑难病情,及时指导就医。
一旦“村医通”微信健康群内病患的问诊无法解决,群主会利用企业微信的社群裂变功能,直接把专家群里的相关专家拉进临时沟通群,及时沟通,解决患者问题。
截至目前,“村医通”免费接受健康咨询或远程诊疗约22万人次,共有30多例胸痛、脑卒中等危重病人通过“村医通”获得及时救治……
“我们沿袭着农村人的本色,勤劳肯干,正是靠的这种精神支撑着走下来。”这也是朱秀龙自称为农民的一个缘由。
曾经有一位地级市医院负责人来医院调研后,感慨地说:“我们可以把医院的制度、举措复制回去,但是高州市人民医院职工们的这种勤劳的精神无法复制。”
责任编辑:王慧开
审核:王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