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疗】硬核黑科技 惠民平潭 | “人工智能筛查+重建”助力精准肺结节切除
随着胸部CT检查的普及,肺部小结节的检出率不断提高。很多人看到体检报告显示肺部小结节后惶恐不安,担心肺部结节会发展成为肺癌。
最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陈椿教授团队入驻平潭,成立了协和医院平潭院区胸外科。同时带来了胸外科“硬核黑科技”——人工智能(AI)区分肺部小结节良恶性,不开胸也能准确诊断辨别恶性肺结节,还可通过“人工智能三维重建”精准切除恶性肺部小结节,在完整切除肺部结节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肺功能!
0 1 体检发现肺部小结节,经观察后不见好,反而逐渐增大
今年59岁的林大伯(化名),即将迎来自己的光荣退休。然而,在单位组织的一次体检中,被查出右上肺有一个0.7cm的磨玻璃肺结节。由于结节较小,且没有任何不适症状,经专业医生诊断,考虑肺结节为低危结节,林大伯选择了定期随访观察结节变化情况。今年1月份,再次复查肺部CT时,发现肺部结节出现了明显增大,并且出现了实性成分。自此之后,林大伯的心理负担加重,自觉咳嗽、胸闷、失眠、焦虑。
2月份,在亲友的推荐下,林大伯来到我院,找到了我院胸外科近期在平潭看诊的曾台堆医师,接诊后详细问询了林大伯的病史情况及生活习惯,并仔细查阅了林大伯在我院多次体检的胸部CT动态影像,认为林大伯的肺部小结节可以通过单孔胸腔镜微创手术切除。
0 2 胸外科硬核黑科技助力,单孔创口仅3cm,精准切除肺结节
入院后,曾台堆医师带领胸外科团队完善了相关检查。经仔细讨论认为,林大伯肺结节的位置较深,犹如“藏在蛋糕中间的草莓”,且结节位置位于右上肺尖,常规经胸壁穿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手段均不易获取诊断。
曾台堆将林大伯的CT影像资料上传到了科室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诊断系统。经分析,该肺部结节为高危肺小结节。并将人工智能系统诊断结果给林大伯一家人查看,他们对这一“胸外科硬核黑科技”赞叹不已:“想不到在咱们平潭,也能享受到这么先进的医疗技术!”
▲林大伯的肺部结节
胸外科团队讨论后,再次应用人工智能系统,为林大伯的肺部小结节进行了术前三维重建手术规划。经过充分的准备,在我院胸外科郑斌副主任医师、曾台堆主治医师的紧密配合下,林大伯的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
▲林大伯肺部结节的三维重建结果
术后,林大伯恢复非常顺利,不到一周就办理了出院手续。最终病理结果提示,林大伯的肺结节为早期肺癌,治疗效果好,复发率低,临床上达到了治愈!
曾台堆医师表示,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及胸腔镜手术的发展,肺部结节、肺癌的手术已经从传统大开胸,切除肋骨进入胸腔操作的年代,逐渐进入到只需一个3cm左右的手术切口,借助高科技器械便可轻松完成的“精准手术时代”。
三维重建是基于每个病人胸部CT的数据,应用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在手术前将病人气管、动脉和静脉等重要结构全部重建出来,并按照病人结节的特点制定个体化的“以病灶为中心”的手术切除方案。
应用人工智能系统制定的手术方案能在手术前完美规划手术切缘,保证肿瘤完整切除,肿瘤复发率低。同时最大限度保留患者的肺功能,与“单孔胸腔镜肺切除技术”相结合,真正体现出“微创”,不仅仅是切口少、切口小,还能多保留正常肺组织。
有了这个三维重建,相当于开车有了导航系统,手术中医生只要根据重建的结果“按图索骥”,就能把复杂的“肺段、亚肺段切除手术”,变成简单的手术操作,在缩短手术中辨认血管时间的同时,也减少患者麻醉和手术的创伤。
“有了三维重建,术中仅需要根据术前规划结果进行手术,既能达到精准切除肺结节,并最大化保留健康肺组织的目的。同时,胸外科医生对于肺部结节及肺癌的鉴别及治疗手段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郑斌副主任医师表示,“随着高科技手段的加持,单孔微创手术治疗早期肺癌、肺部小结节已经是一项非常成熟的操作,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未来的呼吸更顺畅!”
专家介绍
平潭人家门口的省级医疗服务
依靠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团队,曾台堆医师于2023年2月正式在平潭开展胸外科门诊及手术等诊治工作,为平潭百姓提供家门口的省级优质诊治服务。
END
撰稿:胸外科
责编:黄怡晨
编审:苏 萍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