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仁济医院八年制博导简介(十三):核医学科&放射科&超声医学科

2023-04-29 14:19   上海仁济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超声医学科于1959年初成立,是我国最早开展超声诊断的科室之一。

核医学科

科室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核医学科成立于1958年,是集影像诊断、功能检测、核素治疗、体外分析和新药研发与生产为一体的研究型临床专业学科。设备配置完整、亚学科分类齐全,建设规划合理,优势项目突出,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国内首批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核医学研究所挂靠科室;仁济医院药物研究机构(核医学)临床药理基地;放射性药品(IV类)许可证实验室;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上海市“一流学科”;上海市“高原学科”;医学影像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首批核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连续多年位列复旦版医院专科排行榜全国前十,连续三年登顶上海市三甲医院竞争力核医学专科榜首。在国内首批引进PET/CT显像,2020-2021年先后引进全景动态Total-body PET/CT和超清TOF PET/MR等全球尖端核医学影像设备,2020年建立全国首家与联影合作的“产学研医”为一体的创新型分子影像研发中心——“仁济-联影分子影像研发中心”。已联合临床科室开展11C-乙酸、68Ga-PSMA、68Ga-DOTATATE、11C-胆碱、11C-蛋氨酸、11C-CFT、18F-AV133、18F-AV45、18F-PI2620、18F-NaF、68Ga-FAPI等多种新型正电子分子探针的PET/CT显像技术,在肿瘤及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研究和诊断应用,承担多项国内及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具有高水平的分子影像新技术应用和转化能力。同时拥科室拥有一个设备完善的实验室,配备酶标仪、蛋白电泳系统、实时定量 PCR 仪、海马生物能量测定仪、λ 计数仪、质谱仪等,可以进行细胞培养、Western blot检测、放射免疫测定、定量 PCR 分析、免疫组化、免疫共沉淀等实验研究。历年来,在学科带头人黄钢教授和科主任刘建军教授等专家导师的带领下,注重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科研训练和临床转化相贯通,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青年核医学人才,服务于全国各大医院核医学科的重要岗位,在学术和科研领域中屡创佳绩。

八年制导师介绍

黄钢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55041682676469035

现任仁济医院核医学科学科带头人,亚洲大洋洲核医学和生物学联盟主席,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医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五届医用电子仪器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SAC/TC10/SC5)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候任会长,上海医学会健康管理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医疗质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医师协会副会长,上海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曾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九届主任委员,《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第九届总编辑。从事核医学临床及教学工作近40年。先后在 Chemical Review Science 等发表 SCI 论文300余篇,多次入选 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及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并位列前40%。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与面上项目、“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和“973”项目等30余项课题。主编全国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及专著20余部,英文专著3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及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十余项奖励。

研究方向介绍:

肿瘤核医学定量研究,肿瘤代谢机理及分子影像评价。通过分子影像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与评价肿瘤代谢的关键靶点与作用机理,为肿瘤治疗评价与预测提供科学定量的评价方式。 

刘建军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75671682676470156

现任仁济医院核医学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兼PET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核医学分会副会长,《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杂志》常务编委,《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编委。从事核医学临床工作20余年,具有高水平的代谢影像临床和基础研究理论基础和组织研究能力。自2003年起即从事18F-FDG PET/CT显像的临床应用,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认识;科学研究长期聚焦于肿瘤代谢影像的分子基础,尤其是对糖代谢和脂肪酸代谢在肿瘤中的作用。已经获得3项聚焦于糖脂代谢影像的分子机制方面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在医学影像TOP杂志Radiology、JNM、EJNM发表多篇临床研究论文;在Molecular Cancer、Oncogene等肿瘤学权威杂志发表多篇基础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介绍:

肿瘤代谢PET/CT显像机制和新型分子探针临床转化 。

1.肿瘤代谢失衡已经被公认为肿瘤细胞的一个特征性标志,是目前肿瘤研究最热点的方向之一。基于肿瘤细胞“代谢重组”特征的分子影像技术18F-FDG PET(PET/CT)在临床应用中也获得了巨大成功,对肿瘤临床诊断、分期、疗效评价乃至抗肿瘤策略均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利用现代分子影像技术阐述肿瘤基因组和生化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筛选个体化肿瘤的关键基因靶点和生化靶点,为成功临床应用靶向能量代谢的抗肿瘤策略和个体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2.精准医学的实现依赖于分子诊疗技术的革新。基于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探针的PET显像伴随诊断技术是临床精准实施的关键。研发具有高亲和力、高稳定性且具有良好药物动力学特征的分子探针,并依托国家放射性药物使用IV类许可资质和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核医学药理基地资质,建立和开展新型探针PET显像为指导和预测药物临床治疗疗效的技术平台。

放射科

科室介绍

 仁济医院放射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同时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点学科,上海市第一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第一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放射科发展方向从传统的结构影像学发展成致力于神经系统功能成像、心血管高端功能成像、肿瘤放射组学、分子影像学及人工智能成像研究的教学、科研引领下的新型放射科室,形成了心脑血管一体化影像、肿瘤精准化影像两大特色的亚专科。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30项,发表SCI(E)/EI论著共247篇,获得国家级、上海市各级人才计划的支持。学术地位与水平位居国内前列,紧跟国际前沿。曾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09,2013,2021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0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12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4,2022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6年)。科室配备各类先进的医疗设备,截止2019年底,东西南三个院区共计46个专科检查室,配备了西门子Prisma、GE Primer等最高端3T MRI, 飞利浦IQON光谱CT、西门子Force等多台最新能谱CT,以及7.0T小动物超高场强MR等先进临床及科研设备。通过RIS-PACS系统连接东、西、南、北和杭州湾各院区。远程诊断带来的便利性,智能化诊断辅助使得常规诊断工作更加高效和精准。医院各分部的扩容和大规模设备购置建立影像公共平台,使得影像人才炙手可热。科室医生组平均年龄38岁,博士学历占75%,对青年医师梯队具有持续完整、规范的培养及提升计划。12名青年医师分别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 4名青年医师担任国家或省部级学会委员。每年选送1-2名青年医师赴国外访学、进修。

八年制导师介绍

许建荣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84961682676470395

现任仁济医院首席专家,放射科主任医师、影像教研室主任、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二级教授、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

历任及现任中国医促会心血管磁共振诊断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磁共振组副组长。现任上海医学会放射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影像与核医学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放射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分会MR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中华放射学杂志、放射学实践等7本核心期刊编委、《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委员等社会职务。

近年来致力于心血管影像及肿瘤成像新技术及放射组学和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尤其心血管MR方面造诣颇深,通过不断开展新技术,解决了各种心肌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肌病、不同类型动脉床病变的的致病原因。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共5项,省部级项目10项,以及其他各类课题(申康前沿技术项目、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教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共计47项。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总数达141篇。作为发明人共获得了8项发明专利。

研究方向介绍:心血管MR影像  

周滟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65281682676470686

现任仁济医院放射科主任,中国医促会心血管磁共振诊断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六届委员会神经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国放射医师分会神经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放射科专科分会委员会委员及副秘书长(神经工作组组长)、上海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委员(神经工作组组长)、上海市抗癌学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员、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成瘾影像学分常委、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放射医学工程专委会常委、上海市嘉定区影像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委。《上海医学》编委。2016年“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提名奖获得者。入选2022年上海医学领军人才,2017年度上海交通大学高峰高原“双百人”计划 “研究型医师”队伍。

从事放射诊断临床工作20余年,具有高水平的神经影像临床和研究能力,科学研究长期聚焦于神经系统功能成像,特别是在青少年网络成瘾、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脑胶质瘤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已经获得3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市科委探索者计划、上海市自然基金课题和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项目等多项资助,并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重点支持项、科技部重点研专项等项目。发表SCI论文近70篇,研究成果多次在RSNA、ECR等国际会议上发言。以第一负责人获得2021上海医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22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参与的课题获得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第3完成人)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研究方向介绍:神经系统功能成像,重点聚焦但不限于对以下科学问题的探索—— 

1.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以及判断预后的早期影像学标记物;

2.脑胶质瘤的多模态成像及影像组学研究;

3.MR功能成像及靶向造影剂的制备和应用。

超声医学科

科室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超声医学科于1959年初成立,是我国最早开展超声诊断的科室之一。科室现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重点学科,是博士、硕士生培养点以及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超声专业)基地。全科共有医师36人,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8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1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名,86.1%的医师拥有硕士以上学历。科室设施及仪器设备优良,拥有高档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数十台。医疗实力雄厚,超声诊断及介入治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年检查量30余万例,超声造影及超声引导下介入量约3000余例/年。近年来,超声医学科注重临床工作的不断创新和深入探索,并进行相应基础研究,亚学科分组及研究方向齐全,包括:①男性不育症及泌尿生殖系统超声诊断;②肝、肾移植围手术期超声监测和评估;③胃肠超声诊断;④肌骨及神经超声诊断;⑤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超声诊断;⑥心脏疾病超声诊断;⑦临床疾病超声造影;⑧介入超声诊断与治疗; ⑨甲状腺及乳腺浅表脏器超声诊断;⑩应用基础实验研究等,为学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男性不育症超声诊断的专科特色在国际和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其研究成果处于领先地位,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医学科技“三等奖”及华夏医学科技“三等奖”。连续七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男子不育症超声诊断新进展》。科室曾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2项,主编出版专著《男性不育症超声动态图鉴》1部,参与编写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和《内科理论与实践》超声诊断部分。科室目前共培养硕士研究生37名,先后承担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10项,省部/局级课题二十余项,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60余篇被国际知名SCI杂志收录。

八年制导师介绍

姜立新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73621682676471085

现任仁济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超声分会介入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兼介入组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超声分会候任主委、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二届超声治疗及生物效应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第一、二届肿瘤超声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超声装备技术分会治疗超声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能建中心超声医学专家委员会超声治疗组副组长。《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声学技术》、《中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编委、《肿瘤》常务编委。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一审专家、国家教育部奖、中国博士后创新基金评审专家、知识产权评审专家库专家、上海市妇婴安全专家库专家、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专家库评审专家。上海科技奖评审专家、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临床研究专项、面上项目、扬帆计划评审专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上海市卫健委课题评审专家。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部级及校局级课题1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58篇,其中SCI收录26篇,中文核心期刊32篇。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1部,参编专著10部,申请专利3项。

研究方向介绍:

1.肿瘤的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主要集中在HIFU治疗仪器小型化、HIFU治疗肿瘤的靶向及增效研究、HIFU声学工程基础研究及子宫肌瘤HIFU消融治疗等。

2.运动医学超声:主要包括外周神经损伤断裂及修复评估、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肌腱及韧带撕裂及小儿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早期筛查,并与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合作从事人工智能应用于运动医学超声的研究工作。

3.妇产科超声:主要集中在胎儿颅脑及心脏畸形的超声筛查及危急重孕产妇的超声评估等。

4.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超声诊断:包括痛风性关节炎,遗传性胆固醇增多症及低磷软骨病的临床诊断及基础研究。

5.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超声评估:主要聚焦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性关节炎的早期鉴别诊断及随访评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医院,科室,博导,简介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