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学者到间质性肺部疾病一流专家,罗群只用了10年,这是非常令人震惊的成长,但他依旧感到时不我待。
南山名医
罗群戴着一副金属黑框眼镜,斯文、腼腆、话少,但只要讲到术业,他神情丰富,很快就成为了健谈者。 罗群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教授,在高手云集的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他的研究领域很精细,被称为是“喜马拉雅山脉”的间质性肺疾病。
起初研究这一类疾病,罗群是孤单的,终日与文献作伴,放眼全国,几乎找不到一个人可以参与讨论,那些苦闷与迷茫,他只能自己吞咽。
现在,在这一片领地,他终于有了“聊天”的人。目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已是为数不多专门诊治间质性肺疾病的医疗病区。随着诊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间质性肺病患者能够得到专业、有效和系统的治疗。
爬过了一座高峰,罗群步履不停,继续阔步向前。
“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类病”
“这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类疾病,实际上它下面有250多种病因!”罗群解释,间质性肺疾病是以人体解剖学位置来命名的,普通人可以将这一疾病理解为既是一种肺间质炎症,又是一种肺间质纤维化。
一直以来,在医学界,间质性肺病被视为呼吸疾病的“临床制高点”,是大家眼中的老大难。
第一层困境是疾病的诊断。罗群说,患者确诊晚,漏诊和误诊率高,超过一半的患者看过3个医生才被明确诊断。
第二层困境是病因难找。罗群说,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很多患者的病因难以明确,“比如病人吸烟、年龄偏大、基因异常、工作环境多尘等,都可能导致这个病症。”他表示,不少患者很可能是多病因导致的,这无疑给诊治工作添加了许多难度。
第三层困境是治疗难。罗群说,由于间质性肺病患者的病因复杂,病情演变的异质性大,往往需要呼吸科、风湿科、放射科等多学科共同参与诊治,在医疗资源不充足的地方,诊疗难度可想而知。
一边是难,一边是危。
曾经,国外机构对疾病死亡率进行排名,发现间质性肺疾病仅排在胰腺癌和晚期肺癌之后,有“不是癌症的癌症”的称号。因此对罗群来说,间质性肺疾病研究,是绕不开的,也是迫在眉睫的。
历时十余年攻克肺活检难关
攀登医疗的“喜马拉雅山脉”,罗群没有走寻常路。
2007年,罗群在导师陈荣昌教授的推荐下,前往协和医院进修了三个月的风湿病学,开始研究风湿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当时,全国的呼吸科医生学间质性肺病都是先从特发性间质性肺疾病学起的。
由于研究的起点不同,罗群和很多的间质性肺病专家的诊治思路也会存在差异。“这就好比大家从不同的路径去登山,山顶的风景是一样的,但沿途看到的景观却有很大不同。”他说。
16年的研究,罗群引以为傲的是率先在国内实现了外科肺活检技术的突破。
肺活检是间质性肺病确诊的标准检查之一,但活检存在一定的致死风险。一旦手术,可能会刺激病情急性加重,罗群表示:“很多医院都不愿意开展外科肺活检,也是因为害怕手术风险。但是如果不做肺活检,病人病因就很难确认,医生只能依靠经验性治疗,但这样治疗的效果就很难说了。”
要确保安全最好的方式是不做创伤性检查,但不做肺部活检就会导致部分患者不能及时确诊,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学科要快速发展,就必须把外科肺活检技术做好。”罗群对自己的想法非常坚定。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主任、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徐鑫是破局关键。他与罗群两人是研究生同学,读书时一起踢球,毕业后一起租房,如今再次携手。“我判断患者能不能做手术,决定肺活检的取材部位,徐鑫则发挥胸外科强项,确保检查期间的患者生命安全以及获取满意的肺组织样本。”罗群说。
为了尽可能降低外科肺活检的手术风险,罗群和团队将大量精力耗费在了肺活检技术的流程化管理上面。
哪些病人可以做,哪些病人不能做?活检手术切除区域如何选择?切除多大体积?病人活检前中后如何管理?如何与外科医生沟通?罗群说,肺活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艺,所以流程改造,都要确保病人做了活检之后依然是安全的。
每一次让患者做活检,罗群都会说明风险和获益,现在几乎没有患者会拒绝。如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经是全国开展外科肺活检技术最多的医院。外科肺活检技术的突破,也让我国间质性肺病患者的诊断路径更加清晰,承受风险也就更低了。
多学科推动间质性肺病规范化治疗
十多年来,罗群大脑中保存的间质性肺病患者标本早已超过两百例,俨然将自己训练成了“AI大脑”。
“这个病真的太花时间了,涉及学科面太广,稍微不学习就跟不上了。”多年来,罗群总是一个问题想到深夜,每天的睡眠时长常常只有三四个小时。
现有国内临床数据表明,目前有大约60%到70%的间质性肺病患者是风湿类疾病引发的。罗群解释,风湿是继发性间质性肺病中占比最大的一部分,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红斑狼疮等风湿类疾病都可能引发间质性肺病。
罗群强调,南方沿海地区空气湿度大,风湿相关性间质性肺病患者人数要远高于北方。在此基础上,罗群开始提出“干燥肺”的概念,提倡间质性肺病患者养肺时避免长时间居住在潮湿的地方。
药物也是引发间质性肺病的一大病因。“我们发现,一些治疗肺癌、心脏病、风湿病的药物也会引起间质性肺疾病,”罗群表示,相关药物治疗可能对人体脏器带来损害,目前已发现间质性肺病有100多种病因是一些药物使用不恰当导致的。
激素是间质性肺疾病治疗的基本药物,长期大剂量应用的副作用很大,为了减少药物对人体的危害,罗群提出了“无激素、少激素”的概念,提倡医生在治疗中,多使用新型免疫抑制剂,尽量不使用或者少使用激素,并将这些治疗理念推广到风湿科、肿瘤科等其他领域,推动多学科融合向前发展。
罗群说,作为一名深耕间质性肺病领域十余年的医生,自己有责任和使命肩负起推动间质性肺病规范化诊疗的这项重任。近年来,罗群牵头召集了来自广州、深圳、佛山、汕头、广西地区40余位呼吸科、风湿科、放射科、病理科专家,多学科专家共同探讨间质性肺疾病的规范化诊疗路径。
从初学者到间质性肺部疾病一流专家,罗群只用了10年,这是非常令人震惊的成长,但他依旧感到时不我待。
“我的危机感不是来自同行的竞争压力,而是时间,我没有多少年就退休了。”罗群说,培养一个合格的间质性肺病医生需要至少5年的时间,培养出一个间质性肺病专家则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他期望在今后有限的时间里能多培养出一些专家,为患者带来优质、前沿的诊疗服务,实现疾病早诊早治的愿望。
编辑:禾安
责编:阿如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