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D公司大量裁员!自己挖的坑,含着泪也要填!
来源:体外诊断市场部
新冠过后,一季度业绩已出。新冠收益企业做了最大努力,面对消失的新冠,仍无力回天,纷纷业绩下滑。原本就错过新冠的企业,复苏脚步艰难,甚至有的企业面对行业内卷,雪上加霜难以自保。列举部分龙头业绩,企业纷纷打开冰箱门将寒气传递给每一个人。
数据来源于IVD资讯公众号,各公司一季报
上市公司有增长要求,可以看到前几年新冠收益越多的企业,今年越难。IVD是卖水的行业,资产不重,人力成本成为了成本大头,砍人成了主旋律。
回忆一下年终总结大会上每个部门都提缺人,甚至工作需要排队。重要的项目无法顺利完成开发,生产无法保证安全库存,大客户的客诉问题没人解决,一些产线还是空白没人跑。
缺人是结果,原因不光是业务增长。
个人看来招多了人有几个原因
1、几年前定位不准,前人挖坑,更多后人填坑。
产线开的太多,关键产线利用的资源不重叠,人员不复用。导致人力需求几何级数增长。
假设一家BjB公司比较背(如有重名纯属巧合)遇到了这些问题。
BjB公司开拓产品线,在原有poct产线基础上增加流水线。可想而知原来的营销团队、渠道资源、甚至研发生产都不能复用,势必单独配置全国销售体系。大医院很需要人员维护,前期代理商没赚到钱,也不会投人做售后,势必单独配置全国售后体系。算算做几百家医院,分布在各个省,至少要100人销售、市场、客服。按大医院人员基本薪酬15万每人,整体增加1500万人力成本(不含五险一金福利等)。
BjB公司审时度势,不做大医院赚不着大钱,干。
2、前端补锅法,后端更多人擦屁股
BjB公司研发负责提出新仪器平台进行开发建议,在开发中为赶时间砍掉了一些客户需求,上市时没有充分验证产品,导致重大的质量问题。赶紧抽调精锐研发解决在线问题,同时规划了下一代改进方案。
此时,后端起火。由于新产线目标客户是大医院,终端抱怨增加,需要一线人员集中处理客诉甚至增加人手,处理客诉。同时由于客户端需求被砍,其他公司大举替换,需要更多的销售人员努力保住客户。经过一年救火,研发终于改善了现有问题,新仪器也要进行注册,需要增加注册人员对现有和新平台注册、变更注册。新产品上市切换持续一年多,需要增加一线人员兼顾平台切换和原有客诉。需要增加商务人员,新平台挂网。
算下来100人还不够,BjB审时度势,又增加了编制。
3、公司大了起飞需要更多油
BjB公司终于完成新产线上市,随着销售规模变大,投资方的增长要求越来越急迫。原来做个一个省几百万,现在融了钱,做了新平台,最新任务变成了几千万。初期可能业绩同样增长20%之前需要增加1个客户,现在需要100家客户,随之而来的人员配置也不断增加。
营销体系人均产出落后于行业,因为人多,但不赚钱所以其他厂家争相挖人。人力也要加人做BP做招聘,BP来了一看这人机比远超行业,一线叫苦不迭,怎么优化管理精简人员,还是把我精简了吧。
4、真动刀了,发现摸鱼的没走,人才走了
BjB公司赶上了之前国产替代的黄金十年,十年间快速发展,之前的毛利能够支撑粗放管理。也形成了很大的惯性,短时间很难改变,如研发IPD模式,试剂仪器相互推诿。
十年没人关注成本,甚至没裁过员,但如今集采+新冠+新产线上市。利润压力巨大,眼看出现系统性问题。
BjB痛定思痛,决定乘上裁员大势,也来尝试一下裁员。
编制不增、分配名额裁员、薪酬不涨。一季度裁完,半年一定报表迅速改观,不过好景不长,新冠红利企业大肆挖人,BjB损失了不少核心骨干,剩下的摸鱼划水的边角料,难以撑起公司持续发展,很快年报不及预期。
BjB痛定思痛,人才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要招高端人才。决定人才优化,把现有人员换掉,换成薪资更高的高端人才。经过一年折腾,第二年的人力成本上升了20%,工资倒挂严重,军心不稳,加速人才流失。空降高端人才也很不适应,头头特别多流程和效率变慢,显性的人力成本变成了阴性的缺乏人才,天花板隐现。
老板们一想,年龄大了,现在还能卖点钱,抓紧卖。BjB公司经过包装,在老板和资方共同努力下,并入BjS公司。
至此BjS公司通过收购增加了人员不重叠的产线,同时也发现了之前提到的产线问题。面临了另一场人员是否赘余要不要裁员的怪圈。
对企业来说,问题找到了,解决起来容易很多。总有专业人士有专业的方案。调研发现裁员仍在持续,真诚希望行业良性发展,人才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
声明:本微信注明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