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外科医生都有自己的特质,在我的从医生涯中,我更倾向于一切以病人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而不是盲目进行手术,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乳腺外科党支部书记,行政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癌症杂志》《中华转移性肿瘤》《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杂志编委;200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七年制,获临床硕士学位;2002-2003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加拿大Manitoma大学病理科进行学术交流;2006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M.D.Anderson肿瘤中心进行学术交流。
柳光宇教授与住院患者耐心交流
日前,我院乳腺外科柳光宇教授项目组研究课题“基于分子分型体系下乳腺癌个体化新辅助治疗策略的建立与临床应用”荣获第八届上海市抗癌科技奖二等奖。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医路领先行·领航新征程”栏目邀请柳光宇教授分享自己的医路心声。
这项研究开展的缘起是什么?研究期间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地方?
柳光宇 教授:
如今,新辅助治疗越来越多应用于早期乳腺癌患者,成为乳腺癌系统性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针对不同分型的乳腺癌患者进行合适的个体化治疗、如何早期进行治疗疗效的预测和评估,以及对于新辅助疗效不佳的患者如何选择新的治疗靶点,以提高该类人群预后,成为临床医生在新辅助治疗策略选择时面临的难题。
因此,我们项目组围绕着“基于分子分型体系下乳腺癌个体化新辅助治疗策略的建立与临床应用”这一主线,从“新辅助治疗疗效临床预测体系构建”、“疗效生物标志物探索”以及“复发高危患者的精准强化治疗”三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转化性研究及临床应用。
期间,多学科团队协作在研究中发挥了重大价值:
第一,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外科医生有时无法评估肉眼不可见的患者症状及对治疗的反应,这时候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如超声诊断科、核医学科等科室全力配合,使得相关流程不断优化;
第二,当有关生物疗效标志物作用机制阐明以后,在外科医生的带领下,使其通过临床转化,实现科研与临床相结合,最终解决了患者的实际问题。
这项研究主要解决了哪些问题?为乳腺癌患者带来了哪些福音?
柳光宇 教授:
本项目主要解决了四个不同方面的问题:
第一,通过优化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策略,提高了乳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后保乳手术的比例(36.0%)以及术后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93.7%),同时将新辅助治疗后腋窝降期手术患者的3年无复发生存率提高至98.7%,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第二,项目组建立的三阴性乳腺癌诊疗新模式,完善了分子分型基础上针对三阴性乳腺癌进行的的精准治疗模式,为新辅助治疗后腋窝降阶梯手术的应用提供了成功的范式。
第三,通过该项目发现的新型疗效相关标志物及分子靶点有望进一步临床转化成为药物靶点,为新辅助疗效不佳的患者提供了重要的治疗线索。
第四,通过该体系的推广和应用,促进了中国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规范化实施,相关成果在全国85家以上医院应用推广,相关治疗理念写入2021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面向全国推广。
对于乳腺癌患者而言,本项目提出的乳腺癌分子分型为基础的个体化新辅助治疗策略,切实提高了项目组所在单位新辅助治疗患者的降期手术比例。对于新辅助疗效不佳的患者,发现了新的分子靶点,可能使该类患者受益。并且,以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为平台,编撰了乳腺癌规范治疗指南及新辅助治疗专家共识,推动了全国乳腺癌新辅助治疗规范化工作,并且进一步改变国际相关指南,使更多的国内患者受益。
乳腺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
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您如何推动创新成果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
柳光宇 教授: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通过观察到的患者的症状、治疗反应以及预后的不同现象,基于临床问题出发,带领我们团队开展一系列相关的科研工作。
由于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患者的治疗反应信息对于新辅助化疗后腋窝降期手术的个体化实施十分重要,我们团队开展了一项旨在探索乳腺重复空芯针穿刺活检早期预测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病理缓解状态的准确性的研究。用Clip标记夹标记病理阳性淋巴结的乳腺癌患者在2-4个新辅助化疗周期后进行重复空芯针穿刺活检,部分患者对标记的淋巴结进行了靶向细针细胞学穿刺,所有患者都进行了腋窝外科手术,将重复空芯针穿刺活检和靶向细针细胞学穿刺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了比较。
该项研究发现了重复空芯针穿刺活检联合靶向细针细胞学穿刺可以对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病理缓解状态进行准确评估。这项发现可能有助于个体化筛选适于新辅助化疗后腋窝降期的患者。
作为支部书记,您如何带领同事、学生,用医学创新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关于科技创新的论述?
柳光宇 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我们科室所有同事在医学实践的过程中,基于临床患者的实际需求,通过科学方法解决了临床实际问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疾病的诊断、治疗离不开科技创新。我在与同事和学生的相处过程中,时刻强调要以临床问题出发,进行有创新性的高水平研究,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潜力和创新动力”,实现“提出临床问题、进行基础研究、最后解决临床问题”的完美闭环。
在过去一年多里,我们科里的年轻党员们共发表SCI期刊论著95篇,IF总分871分,在临床工作推进的同时开展了许多基础转化研究。高质量的科学研究,离不开创新平台的建设。
在临床工作中,您是如何理解“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现在和未来将开展哪些方面工作?
柳光宇 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
在新冠疫情“乙类甲管”期间,我们部门全力保障乳腺癌患者就医。
2022年,乳腺外科完成乳腺癌手术6821例,而最近的2023年3月单月乳腺癌手术量达到907例,创历史新高。同时,为了满足患者综合治疗需求,我们团队采取门诊常规化疗与日间病房化疗有机结合,满足患者的最大需求。
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我认为医生应该坚持医学人文关怀,不仅提供医学方面的专业意见,同时从患者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了解患者的实际需求。
沟通的背后是责任,责任背后是患者的生命,因此要用沟通化解一切“险情”。敬重生命,做一个有温度的医生。
复旦大学第一届生命文化节讲座
不同的外科医生都有自己的特质,在我的从医生涯中,我更倾向于一切以病人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而不是盲目进行手术,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手术对于部分患者来说,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改善她们的预后,所以未来我想开展一系列的科研项目,找到可以进行临床转化的手段,让那部分预后差的患者也能得到很好的生存。
文稿:柳光宇(乳腺外科)
编辑:王广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