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每种观察性研究在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和偏倚控制等方面仍有诸多细节需要我们思考与把控,但重要的前提是了解各类观察性研究。
众所周知,充分了解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在人群、时间和地区中的分布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探讨并检验病因假说以分析疾病与因素间的因果关系,是人类健康管理事业的重要一环。本期“护理科研”将带您了解观察性研究的分类与研究设计要点,通过经典文献解读带您感受观察性研究的魅力。
1、观察性研究简介
干观察性研究(observational study),是指在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对象的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并对结果进行描述和对比分析的一种常见研究方法,研究者不对研究对象施加任何干预和处理,属于非实验性研究。广泛应用于研究人群疾病和健康状况分布、探索病因和危险因素、检验病因假设、评价筛检试验效果等领域。图1列出了观察性研究的类型。
图1 观察性研究类型
在护理研究领域中,描述性研究常采用横断面研究,而分析性研究常采用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此外,个案病例报告通常针对某种罕见病的单个病例或≤5例病例的诊疗与护理过程、经验教训、体会等展开描述;病例系列报告则属于追溯既往相同或相似病例共同特征的回顾性研究,一般要求病例数为几十例到几千例不等。
接下来,我们针对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这三种最常见的研究类型展开介绍。
2、设计要点
2.1 横断面研究
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是通过调查特定时间中的特定人群,描述某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特征,观察某些因素与疾病关联的研究。
(1)研究特征:由于是在特定短时间内同时获得疾病或健康状况与因素,故而属于现况研究,只能明确疾病或健康状况与因素是否相关,但无法得出因果结论,只能作初步的研究假设。
(2)设计模式:
图2 横断面研究设计模式
明确研究问题:可借助SPIDER框架,“S”即样本(Sample),“PI”即感兴趣的现象(Phenomenon of Interst),“D”即设计(Design),“E”即评估(Evaluation),“R”即研究类型(Study Type)。例如在题为“中青年癌症患者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接受度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的研究中,“S”为中青年癌症患者,“PI”为患者对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接受度,“E”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而与之对应的“R”则确定为横断面研究,从而明确“D”为采用便利抽样实施问卷调查。
研究对象的选择:可使用普查或抽样调查选择研究对象。抽样调查又分为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表1列出了常见的抽样方法。
2.2 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组,在自然状态下观察若干时间,并追踪结局的研究。用于比较不同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程度。分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开始时研究结局未出现)、历史性队列(研究开始时研究结局已出现)和双向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结束后继续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详见图3。
图3 队列研究类型
(1)研究特征:队列研究在病因推断上合乎先因后果的逻辑推理顺序,因此能为探究暴露与结局的因果关系提供依据,检验病因假设是其主要目的与用途。
(2)设计模式:
图4 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模式
确定暴露因素、结局:暴露因素通常在描述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在收集暴露因素的数据时,应该考虑暴露水平、时间、方式、测量方法等内容。结局是指研究者希望追踪观察到的事件,即自然终点,包括但不限于发病、死亡等。
对照的选择:
随访、观察终点:
①对象与方法:暴露组与对照组的所有成员,失访者记录原因,随访方法包括面对面访问、电话访问、填写问卷等;
②随访内容:重点包括结局变量;
③观察终点:指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结果,这时不再继续随访,终点包括但不限于疾病、死亡、指标变化;
④观察终止时间:根据暴露因素潜伏期和所需的观察人年数决定观察期;
⑤随访间隔:视研究结局的变化速度、人力物力等条件而定。
2.3 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是从已患病例出发,将不患病但具可比性的人群作为对照组,寻找既往可能的危险因素暴露史,比较两组暴露率差异,由果及因地分析暴露与疾病间关联的研究。
(1)研究特征:无法观察由因及果的发展过程,因果论证强度不及队列研究,但与之相较更加经济,且较适用于罕见病和诱导期长的疾病。
(2)设计模式:
图5 病例对照试验设计模式
病例的选择:符合统一明确的疾病诊断标准,病例一般有新发病例、现患病例和死亡病例3种,可来源于医院和社区。
对照组的选择:
①原则:以与病例相同的诊断标准确认为不患研究疾病的人,且暴露分布应与病例源人群一致;
②来源:医疗机构、社区或团体、邻居、亲属同事等非该病病例或健康人;
③方法:匹配法和非匹配法。非匹配设计时,对照选择没有限制和要求。匹配则要求对照的某些特征或因素与病例一致,具体要求如表3。
表3 病例对照研究匹配法要求
3、小结:
通过我们的介绍,您是否对适用于不同研究目的的观察性研究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呢?实际上,每种观察性研究在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和偏倚控制等方面仍有诸多细节需要我们思考与把控,但重要的前提是了解各类观察性研究,并根据研究目的和客观的实施条件选取最适宜的研究类型,你学会了吗?
(张静 张莘蕊)
参考文献:
[1] 詹思延, 叶冬青 , 谭红专 . 流行病学第 8 版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2] 谭红专 , 詹思延 , 栾荣生 . 现代流行病学第 3 版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3] 尹晓彤 , 朱蓝玉 , 王幽 , 等 . 中青年癌症患者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接受度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J]. 中华护理杂志 ,2022,57(07):834-840.
[4] Yland JJ, Bresnick KA, Hatch EE, et al. Pregravid contraceptive use and fecundability: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J, 2020, 371: m3966.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