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将胃管插入患儿肺内5小时后被发现,送ICU抢救!留置胃管,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近日,网友曝料,安徽省立儿童医院一医生误将胃管插进13岁女孩肺部,将原本输进胃里的奶粉和造影剂灌进了肺部,且在5小时后才发现该事故。女孩母亲表示:孩子肺部已经清洗了两次,医院至今未给出解决方案。而医院医患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经过积极治疗,现女孩已转至普通病房。
让我们不禁想到去年浙二医院一起胃管插入病人脑内的事故;一个做了鞍区肿瘤术后的病人(鞍区指的是颅底鞍区,位于颅中窝正中,形似马鞍状,所以称之为鞍区,包括垂体窝、鞍结节等部位),由于脑积水等原因入住医院(入院时意识状态如何没有标明);
8月27日因为水电解质紊乱需要经鼻插胃管,插胃管过程估计不是很顺利,病人有出血现象(可能是鼻出血,原病史描述不清),并且有发生癫痫,然后昏迷。第二天做头颅CT(做头颅CT原因不明,可能是为了明确大脑情况),发现胃管已经插到了颅内。
留置胃管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操作技术,基本以护士操作为主;胃管留置后通过胃肠减压后能降低胃肠道内压力和张力,改善胃肠壁的血液循环,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还能通过胃管注入食物、药物,达到补充营养、维持生命的作用。
胃管的分类有哪些?
1.橡胶胃管: 橡胶胃管的管道厚、管腔小、弹性差、有异味、质量重、对鼻咽黏膜刺激性强,目前已很少使用。
2. 硅胶胃管: 硅胶胃管头端较硬,便于顺利插入,管壁柔软,对患者刺激小,管道是透明的,便于观察管内情况,目前临床多使此种胃管。
3.聚氨酯鼻胃管:此类胃管较为有代表性的为福瑞可、复尔凯胃管,具有软、细、耐腐蚀的特点,有导丝导引及管口塞,引导钢丝上有硅油作为润滑剂,引导钢丝头端呈光滑球形,易通过鼻腔进入胃内。因胃管软对患者刺激小,置管期可达 90~180d,适合昏迷、长期鼻饲的患者。
近年来胃管的种类增多,临床除了以上较为常用的胃管,还有为解决昏迷、危重患者插管难度的弯头胃管;避免鼻饲后反折胃管、夹子固定等程序的三通阀胃管等。
对于临床上留置胃管最主要的困扰还是位置的问题。而我们临床上带教老师们也喜欢考这样类似的问题,问:如何判断胃管留置正确?
不少人应该都能回答到:
①用注射器抽吸胃内容物;
②向管内注入10ml 空气,用听诊器在左上腹部听到气过水声;
③将胃管末端置于盛水碗内,观察无气泡溢出。
看似鼻胃管置入方法虽较易掌握,但胃管留置的不适、插管困难、胃管位置的判断、胃管滑脱等问题也时常困扰日常的工作。这3个检测方法我们也称之为传统方法,前面2个案列,你说医护人员会不知道如何评估吗?可是问题出在哪?
上述的3种检测方法有时并不可靠?因为就算在胃内,也有可能听不到气过水声;也有可能无法抽到胃液?如果在气道内,也有可能无气体溢出。
长期禁食、脱水、胃液分泌减少等人群可导致胃内容物极少,或胃管在消化道内壁扭曲折叠,从而导致胃管头端不能置于胃液面以下,因而注射器抽取不到胃液。胃胀气患者插入胃管后就有气泡逸出,会增加患者吸气时误吸的危险。气过水声方法常受到肠鸣音 、磨擦音等的干扰,气体注入肺或气管时也会有相似的气过水声。上述情况均为临床判断带来困难[1]。
因此当单独使用听诊法时,特异性仅有6.3%,并不能有效判断胃管位置。
临床上到底如何来判断胃管的位置最为可靠呢?2019年在肠外与肠内营养《成人鼻胃管位置判断方法的证据总结》中提到通过对证据进行归纳和分析,最终得到鼻胃管位置判断方法的最佳证据,具体如下:
①机械通气的病人可使用二氧化碳监测法来判断鼻胃管位置。(GradeA)
②非机械通气的病人可采用胃管抽出物pH值结合生化检测(如胆红素、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弹簧压力计、超声检查、磁追踪系统的方法判定鼻胃管的位置。(GradeB)
③X射线是确认胃管位置的金标准,但不可作常规使用。(GradeB)
④检测胃管内抽出物pH值是除X射线外最可靠的方式。(GradeA)
⑤pH值<5.5可判断鼻胃管在胃内。若无胃内容物抽出,注入10~20ml空气,15~30min后再抽吸一次。如仍无胃内容物抽出或pH值超过5.5,应向上级人员报告。(GradeA)
⑥不推荐使用肉眼观察抽吸物、听气过水声、石蕊试纸测试酸碱度等方法判断鼻胃管是否在胃内[2]。
其实在临床工作中,抽吸胃液、听气过水声、观察有无气泡逸出仍为当前我国临床常用三大方法,但若仅用一种方法判断误诊率较高,建议可根据置管深度及顺畅性,对抽吸胃液不明显的患者,采取二到三种方法对胃管位置进行判断。尽量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
作为实习生、规培生,留置胃管可能都会培训,在模拟人身上练习,因为已经设置好了,可能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在真人上操作,一定要注意,插完后还是要仔细评估及插完后的反应,避免不要的麻烦。
临床操作需慎之又慎,毕竟病人把生命交给我们。
参考文献:
[1]吕晓燕, 申林, 夏京花,等. 肠内营养指南中鼻胃管位置判断方法的质量评价[J]. 中华护理杂志, 2018, 053(009):1115-1121. [2]杨曾桢, 柏晓玲, 楼婷,等. 成人鼻胃管位置判断方法的证据总结[J].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9, 026(001):56-60.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