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技术的进步,微创心脏瓣膜外科的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分享本技术规范仅为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胸腔镜下微创二尖瓣手术技术规范(2022版)》编审专家名单
负责人:
郭惠明(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广东省华南结构性心脏病重点实验室)
王春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郑哲(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第一执笔人:臧鑫(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共同执笔人:柴云飞(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周成斌(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陈保富(台州市中心医院) 陈寄梅(广东省人民医院) 陈良万(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陈鑫(南京市第一医院) 陈彧(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程兆云(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董爱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董念国(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符伟国(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高峰(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葛建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葛圣林(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谷天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郭惠明(广东省人民医院) 郭应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韩涛(福建省立医院) 黄焕雷(广东省人民医院) 姜楠(天津市胸科医院) 姜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蒋树林(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孔烨(上海市胸科医院) 李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李守军(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李欣(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李亚雄(昆明市延安医院) 梁贵友(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凌云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刘季春(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刘健(广东省人民医院) 刘金平(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刘立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刘盛(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刘苏(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柳德斌(海南省人民医院) 柳克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陆方林(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马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马增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梅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孟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倪一鸣(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潘湘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乔晨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邵国丰(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 邵永丰(江苏省人民医院) 沈振亚(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舒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孙立忠(上海德达医院) 陶凉(武汉亚洲心血管病医院) 王春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王东进(南京鼓楼医院) 王辉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 王平凡(河南省胸科医院) 王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王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翁国星(福建省立医院) 万松(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 魏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魏民新(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魏翔(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吴起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肖颖彬(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谢斌(广东省人民医院) 谢琦(福建省立医院) 邢泉生(青岛妇女儿童医院) 徐建军(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徐学增(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徐志云(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薛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杨苏民(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尤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俞世强(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张海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张希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张晓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张泽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赵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郑哲(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钟前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胸腔镜下微创二尖瓣手术(endoscopic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and repair,EMVR)最早于1996年由法国的Carpentier等报道,至今已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与完善。与传统正中开胸手术相比,EMVR在取得相同矫治效果的同时保留了胸骨的完整性,具有出血少,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功能恢复快,生活质量高等显著优势。
我国第1例EMVR手术由西京医院在2001年成功报道,随着越来越多心外科团队的加入,手术量持续逐年增长。据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微创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Chinese Minimally Invasive Cardiovascular Surgery Committee,CMICS)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完成体外循环下微创心脏瓣膜手术6 237例,较2018年增加1 644例,增幅达35.8%。其中,EMVR手术上报数据医院96家,年手术量超过50例22家,年手术量超过30例34家[12]。尽管数量上不断增长,EMVR的手术质量却参差不齐。由于受到既往经验和习惯的影响,不同中心在术前评估、麻醉和体外循环及手术流程等方面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新开展的、手术量小的中心与成熟大中心之间的手术效果存在不小的差距。
为推进EMVR手术在我国规范、安全、健康的发展,CMICS组织编写该EMVR手术的技术规范。编写团队由全国知名微创心脏外科专家组成,参考国内、外EMVR的相关研究、指南和临床实践,主要回顾2010年1月至2022年9月发表的文献资料,并检索国内、外的主要电子数据库,包括PubMed、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关键词包括"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endoscopic mitral valve surgery","thoracoscopic mitral valve surgery","胸腔镜辅助二尖瓣手术","微创二尖瓣手术"等。
定义及技术特点
EMVR是指在外周体外循环支持下,在胸腔镜引导下完成二尖瓣成形或置换的手术方式。手术经右前胸入路,不切断肋骨,不离断乳内动脉,追求以最小胸壁创伤取得与开胸手术相同或更优的治疗效果。与正中开胸入路相比,EMVR使用胸腔镜从右外侧对二尖瓣进行观察,视线垂直于瓣环平面,对瓣叶、腱索、乳头肌等精细结构的显露更完整清晰。整个团队(助手、护士、麻醉医师及体外循环师)均能看到手术过程,更利于术中配合和培训教学。
适应证与禁忌证
EMVR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的适应证基本相同,熟练的外科医师可以在胸腔镜下处理常见类型的二尖瓣病变(风湿性、感染性、退行性等)。
除与传统开胸手术共有的禁忌证外,EMVR手术还存在以下相对禁忌证:
股动静脉病变或畸形,无法安全建立外周体外循环者。
严重升主动脉钙化,无法安全阻断者。
中度以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严重二尖瓣瓣环钙化。
严重漏斗胸或脊柱侧弯。
右侧胸膜腔严重粘连、胸膜钙化。
严重肺部疾病,无法耐受单肺通气或双肺小潮气量通气者。
术前评估
患者术前常规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拟行成形手术的患者建议在麻醉后常规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o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检查。
主动脉全程CT血管成像可全面显示腋动脉、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腹主动脉、髂动脉及股动脉等血管的病变情况,对于主动脉阻断、股动脉插管及逆行灌注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评估价值。建议作为EMVR手术的常规检查项目。
麻 醉
EMVR的麻醉与正中开胸手术遵循相同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双腔支气管插管左侧单肺通气可为手术提供安全充足的操作空间,目前为EMVR手术首选。单腔气管插管小潮气量通气较为简单易行,亦可用于EMVR手术。
建议采用保护性通气策略以减少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具体方案包括:
潮气量:单肺通气:4~6 ml/kg,双肺通气:6~8 ml/kg。
呼吸频率:15~20次/min,可实施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维持PaCO2<60 mmHg(1 mmHg=0.133 kPa)。
PEEP:5~10 cmH2O(1 cmH2O=0.098 kPa)。
相对低浓度给氧:双肺通气≥50%,单肺通气≥80%。
平台压:单肺通气期间小于30 cmH2O。
采用双腔支气管插管者,建议在手术结束后松开支气管套囊并将其退入气管内。预计术后短期不能脱离呼吸机者,应更换为单腔气管插管。基础条件较好,手术时间较短的患者可在手术室内完成麻醉复苏并拔除气管插管。
体外循环与心肌保护
1.动脉插管
插管型号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股动脉直径、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以及插管本身的流量-压力参数。通常建议BSA<1.7 m2者选择15Fr,BSA为1.7~2.1 m2者选择17Fr,BSA>2.1 m2者选择19Fr动脉插管,以满足EMVR手术的灌注流量要求[14]。皮肤切口上缘勿超过腹股沟韧带水平(图1Ⓐ)。TEE引导下将穿刺导丝送至降主动脉(图1Ⓑ),沿导丝置入股动脉插管(图1Ⓒ)。确认动脉插管喷血良好后连接动脉管路,行快速输液试验测试泵压,若泵压快速异常升高,可适当调整插管深度,若泵压仍高,可选择对侧股动脉插管、双侧股动脉插管或腋动脉插管。
Ⓐ切开分离股动静脉 Ⓑ股动静脉插管 Ⓒ颈内静脉插管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示导丝进入降主动脉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示导丝进入右心房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示股静脉插管头端进入右心房 图1 胸腔镜下微创二尖瓣手术外周体外循环的建立
2.静脉插管
EMVR手术主要有单级股静脉+颈内静脉插管及单纯双极股静脉插管两种引流模式,前者引流效果充分,在左心房拉钩抬起房间隔时可保障上腔静脉引流,同期三尖瓣手术时可阻断上腔静脉,能够满足绝大部分手术的要求。
颈内静脉插管:采用Seldinger法经皮穿刺并置入导丝,在TEE引导下将导丝送入右心房,一般采用15Fr或17Fr动脉插管(图1Ⓓ)。
股静脉插管:首选同侧股静脉进行插管,在满足流量的基础上,通常双极管选择23/25Fr,进口单级管选择19-23Fr,国产单级管选择24-28Fr。在TEE引导下将导丝送入右心房中(图1Ⓔ),沿导丝置入静脉插管,单级插管头端应送至下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水平(图1Ⓕ),双极插管头端应送至上腔静脉内。置管有阻力时,建议保留导丝并退出静脉插管,在TEE引导下送入指引导管并交换加硬导丝,在加硬导丝支撑下重新置入股静脉插管。若仍不能顺利置管,可以考虑对侧股静脉插管或经胸壁切口直接放置下腔静脉插管。
3.体外循环管理
EMVR体外循环管理的基本原则与常规开胸手术相同。
为达到充分的静脉引流效果,须常规使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技术(vacuum-assisted venous drainage,VAVD)。开机前启动VAVD,先开放颈内静脉插管,再开放股静脉插管,防止管道内气体倒流入心内。体外循环医师应观看手术视频并及时与外科医师沟通,关注静脉引流及术野回血情况,引流不佳时应配合外科医师调整静脉插管位置或增加VAVD负压。尽量使用最低的负压维持足够的静脉引流量,常规工作范围-20~40 mmHg,不得超过-60 mmHg,以减少其对红细胞的破坏作用并降低微气栓形成等风险[16]。
4.心肌保护
EMVR手术使用del Nido或HTK灌注液可减少灌注次数,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加灌时注意放下左心房拉钩,使主动脉根部充盈。当无法阻断升主动脉时,亦可在心脏不停搏或室颤下完成手术。
手术入路和操作
1.手术体位及入路
EMVR可分为"双操作孔法"及"单操作孔法"两种手术入路,建议术中全程使用低流量二氧化碳吹入术野。
(1)双操作孔法(左、右手手术器械通过各自操作孔进入)
患者取平卧位,右侧躯干垫高约30°,右上臂自然平放于躯干右侧。助手站在主刀医师右侧,手持胸腔镜插入第5肋间观察。手术切口包括1个主操作孔、1个辅助操作孔和1个胸腔镜孔。主操作孔位于第4肋间锁骨中线偏外,长约3 cm,入右手手术器械、主动脉灌注针、人工瓣膜及成形环;辅助操作孔位于第4肋间腋前线,长约2 cm,入左手手术器械、主动脉阻断钳及左心引流管;胸腔镜孔位于第5肋间腋前线偏外,长约1.5 cm,入胸腔镜。各切口均放置保护套(图2)。
Ⓐ手术体位 Ⓑ手术站位 Ⓒ手术切口 Ⓓ切口功能 图2 胸腔镜下微创二尖瓣手术双操作孔法入路
采用双操作孔法时,左、右手器械分开各占一孔,互不干扰,可部分使用常规开胸手术器械。
(2)单操作孔法(左、右手手术器械通过同一个操作孔进入)
患者取平卧位,右侧躯干垫高约30°,右侧肩关节前屈100°~120°并屈肘90°,充分展开腋窝区域。前壁固定在托手板上,同时使用垫布支撑肩关节下方,避免臂丛神经过度牵拉。也可采用右侧躯干垫高约30°,右上臂自然平放于躯干右侧。助手站在主刀医师左侧,手持胸腔镜插入第4肋间观察。手术切口包括1个主操作口及1个辅助操作孔。主操作口位于第4肋间腋前线偏内,长3~4 cm,入左、右手手术器械、主动脉灌注针、人工瓣膜及成形环;辅助操作孔位于第4肋间腋中线偏内,长约1.5 cm,入主动脉阻断钳、左心引流管及胸腔镜。可在第5肋间增加1个胸壁穿刺孔,以供心包及膈肌悬吊线引出(图3)。
Ⓐ手术体位 Ⓑ手术站位 Ⓒ手术切口 Ⓓ切口功能 图3 胸腔镜下微创二尖瓣手术单操作孔法入路
单操作孔法和常规开胸心脏手术操作习惯类似,胸壁切口更少,但因左、右手器械需同时放入主操作口中,须使用加长、细柄的专用腔镜器械。
2.二尖瓣的暴露
插入Chitwood钳阻断升主动脉后切开房间沟,选择合适大小的左心房拉钩叶片向上提起房间隔,完成二尖瓣的显露。右侧膈肌抬高影响暴露时,可于其腱膜处缝置牵引线,自第5肋间穿出固定,将膈肌压向腹侧。左心房拉钩的放置对于二尖瓣的暴露至关重要,为保证定位准确,可选择下列两种方法。
方法一:在胸腔镜下定位第3或第4肋间靠近右乳内动脉处,先用直角钳顶起胸壁、定位、穿刺,置入左心房拉钩杆,可避免损伤乳内动脉(图4)。
Ⓐ用直角钳顶起胸壁 Ⓑ切开顶起部位皮肤 Ⓒ插入左心房拉钩(胸外观) Ⓓ插入左心房拉钩(胸内观) 图4 胸腔镜下微创二尖瓣手术放置左心房拉钩(方法一)
方法二:使用左手食指在第3或第4肋间靠近乳内动脉处顶起胸壁,定位穿入扁桃钳,自胸内引出导尿管,在导尿管导引下置入左心房拉钩杆。此法可减少左心房拉钩尖端对肋间动脉及乳内动脉的损伤(图5)。
Ⓐ左手食指顶起胸壁 Ⓑ穿入扁桃钳 Ⓒ引出硅胶导尿管Ⓓ插入左心房拉钩 图5 胸腔镜下微创二尖瓣手术放置左心房拉钩(方法二)
3.二尖瓣置换
EMVR手术中切除二尖瓣的方法和顺序与常规开胸手术类似。边切边缝,缝合后瓣区域时应使用胸腔镜观察出针位置,避免进针过深损伤左心室后壁。固定人工瓣膜前确认全部垫片位置正常才固定。
4.二尖瓣成形
暴露二尖瓣后,由于缝置瓣环线会遮挡术野,建议先行瓣叶或瓣下成形,再置入人工瓣膜成形环。EMVR手术的二尖瓣成形方法与正中开胸手术一致,初学者应从楔形切除、交界区缝闭、人工腱索置入等简单操作开始练习。熟练后,几乎所有的二尖瓣成形术式均可在胸腔镜下完成。
5.同期手术
包括左心房血栓清除、左心耳缝闭、射频消融、卵圆孔缝闭和三尖瓣成形或置换都可在腔镜下一起完成。
6.再次二尖瓣手术
对于再次二尖瓣手术的患者,若可完整分离出主动脉,则在停搏下手术;若分离困难,可采取心脏不停搏的手术策略。为预防气体栓塞,手术过程中应保持头低位,缝置主动脉根部插针主动吸引,术野持续吹入二氧化碳气体。充分引空心脏并维持足够的灌注压力,确保主动脉瓣处于关闭状态。心率过快时可使用药物降低心室率至30~35次/min,或降温至30℃以下诱颤。手术过程中应尽力保持术野干净清晰,必要时增加1根弹簧头引流管以吸引左心房或左心室的回血。也可采用低温诱导室颤下升主动脉不阻断方式行再次二尖瓣手术。
并发症防治
1.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是EMVR手术最为致命的并发症,发生率0.09%~0.40%,病死率超过30%,当出现泵压异常升高,动脉压明显下降,流量难以维持时应立即使用TEE检查降主动脉并评估夹层累及范围。若夹层局限在降主动脉,可考虑二期腔内修复;若已累及升主动脉,则须开胸手术治疗。确诊夹层后,若患者心脏泵血功能正常,应立即停止股动脉灌注;若处于心脏停搏或并行循环期间,不可立即停机,应降低流量、快速降温、使用冰帽护脑并监测脑氧饱和度,同时立即正中开胸,在TEE引导下经主动脉弓部穿刺真腔插管,尽快建立顺行灌注通路,再停止股动脉灌注。停循环前勿松开主动脉阻断钳,防止夹层向窦部逆剥。主动脉夹层的矫治方式应尽可能简化,以缩短整体手术时间。
2.术中及术后出血
EMVR术中出血的主要来源包括:主动脉灌注插针处巨大血肿、左心耳损伤、上下腔静脉损伤等。此类损伤出血量较大,在腔镜下修补困难时应果断中转正中开胸,不应留恋微创效果而忽视手术的安全性。胸壁切口是术后出血的主要来源,再次探查时应首选原腔镜切口入路,若止血困难可将主操作口与辅助孔相连扩大切口,必要时使用肋骨撑开器增加暴露。左心房拉钩损伤乳内动脉是术后另一大出血来源,单纯电凝止血效果常不确切,建议在胸腔镜下对出血部位进行妥善的缝扎。
3.脑血管意外
EMVR术后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1.1%~1.5%,多无严重影响,气体栓塞可能是其主要的诱发因素。相应的预防措施包括:持续向术野吹入二氧化碳,主动脉开放后保持头低位,主动脉根部持续主动抽吸,停机前使用TEE检测排气效果等。
4.肺部并发症
EMVR术后肺部并发症包括:肺不张、肺部感染、肺出血、低氧血症、肺水肿等。预防措施包括:术前戒烟4周以上,积极治疗COPD、哮喘等肺部合并症;手术过程中注意应用保护性通气策略,分离胸腔粘连时明确解剖层次,误伤肺实质须妥善缝合止血;围手术期严格控制血制品的使用,减少输血相关肺损伤等。右侧复张性肺水肿(re-expansion pulmonary oedema,RPO)是EMVR术后最为严重的肺部并发症之一,与CPB时间过长、静脉引流不畅、肥胖及肺动脉高压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术后早期出现的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气管插管中涌出大量浆液性或血性分泌物,X线胸片检查提示右肺广泛渗出呈"白肺",病死率可高达12.5%[25]。常规处理措施包括:呼吸机辅助通气、提高吸氧浓度、适当增加PEEP、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利尿药物等,常规处理无效时需考虑ECMO辅助。
5.乳糜胸
EMVR术后乳糜胸通常是由于分离胸腺或切断胸壁淋巴管所致,胸导管损伤可能性很小,大多呈自限性特点。保守治疗的方法包括:戒脂饮食、肠外营养支持,输注人血白蛋白及加强利尿等,24 h胸腔引流量小于150 ml可拔除胸腔引流管。
6.心包积液
EMVR手术后心包积液不多见。预防措施包括:缝合心包时在下角流出足够空间,必要时可切除部分心包及肋膈角的脂肪组织;大左心室患者可单独增加1根心包引流管。少-中量心包积液可采取保守治疗,若超声心动图提示大量心包积液,患者有心包压塞症状时,应及时穿刺引流。
7.神经损伤
EMVR术后神经损伤的部位包括:膈神经、臂丛神经、股神经。预防措施包括:切开心包时注意距离膈神经2 cm以上,悬吊心包时避免对其过度牵拉;摆体位悬吊上臂时给予右侧肩关节足够的支撑;熟悉腹股沟局部解剖,避免在动脉外侧过度分离。
8.切口愈合不良
包括胸壁及腹股沟切口愈合不良。缝合胸壁切口时,应将肌肉、皮下组织及皮肤分层缝合,有利于阻挡胸腔积液外渗并预防胸壁切口疝形成。腹股沟切口肿胀渗液,多为局部血清肿引起,术中损伤淋巴管时应及时缝扎。若腹股沟肿块有增大趋势,触痛明显且有搏动感,应警惕假性动脉瘤形成,尽早行超声或CT检查明确诊断并及时干预。
结语与展望
随着技术的进步,微创心脏瓣膜外科的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一方面,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胸腔镜下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双瓣膜手术、改良Morrow手术等均已取得令人满意的初步结果。另一方面,各种免缝合、可折叠式瓣膜的应用将进一步减少手术难度,提高患者满意度[28,29]。希望本共识可以推动EMVR技术在我国更多的心脏中心健康规范地开展,为二尖瓣疾病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选择。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