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注射时这样做,患者都说好!
导语:规范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降低科室皮下出血发生率。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抗凝治疗是临床上一致公认的 VTE 防治基础。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相比,具有吸收速度更慢、更稳定,生物利用度更高的特点,是唯一能皮下注射、高效且安全的抗凝剂。皮下注射时,低分子肝素可在注射部位聚集,引起瘀斑的发生率高达53.6%,还可能会导致硬结、血肿、严重出血等并发症,显著降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影响抗凝治疗效果。
抗凝剂皮下注射引起的出血, 该如何处理?
1.原因分析
(1)因抗凝剂本身具有抑制凝血因子活性的作用,操作稍有不慎,易引起出血风险。
(2)注射时针头未垂直于皮肤而是成角度刺入,延长针头在组织内行程,增加针头与皮肤和皮内接触面积,扩大组织损伤面积。
(3)腹壁皮下组织薄的成人或儿童,进针过深刺入肌层,造成不必要的组织损伤。
2.皮下出血临床表现
皮下出血时,会出现瘀点(<2mm)、紫癜(3~5mm)、瘀斑(>5mm)、血肿(深部出血伴或不伴有皮肤隆起)。
3.处理对策
(1)记号笔标记皮下出血范围,严密观察并记录。
(2)临床上可用于治疗皮下瘀斑的药物有硫酸镁、水胶体敷料、云南白药、多磺酸黏多糖乳膏等。
4.预防出血原理
硫酸镁湿敷主要利用其高渗透压平衡原理,能缓解组织损伤后的反应;水胶体敷料通过减轻肿胀和疼痛,防止组织坏死而发挥作用;云南白药贴及气雾剂能有效减少出血和抑制炎性物质释放;多磺酸黏多糖乳膏能防止浅表血栓形成,阻止局部炎症发展并加速皮下出血吸收。
掌握抗凝剂皮下注射操作规范,降低出血风险So easy。
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并发症的发生与注射部位、注射速度、注射角度、注射后是否冷敷等多种因素相关。
1.做好注射前准备,有助于降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出血现象的发生风险。
注射体位
腹壁注射时,协助患者取屈膝仰卧位,嘱其放松腹部;上臂注射时,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或坐位,坐位注射时上臂外展 90°(置于椅背),患者肩部放松。
图1 协助患者取屈膝仰卧位
注射部位的选择
(1)对非妊娠期成年患者,无论单次注射或长期注射,抗凝剂注射部位优选腹壁,因为该部位皮下组织较厚、注射面积大、药物吸收快、神经纤维较少,腹壁注射部位是,上起自左右肋缘下lcm,下至耻骨联合上1cm,左右至脐周10cm,避开脐周 2cm以内。
(2)注射部位需避开有破损、瘀斑、瘢痕、硬结、色素沉着、水肿、溃疡、感染等迹象的部位。
(3)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避免在同一部位重复注射,推荐使用表盘轮换法,按顺时针、对角线轮换注射点,2次注射点间距2cm以上,可以明显降低注射局部药液浓度过高引起的出血及注射部位疼痛等不适症。
(4)特殊人群注射部位选择,如儿童患者,适宜选择臀部或大腿;对妊娠晚期(妊娠28周至临产前48h)患者选择腹壁注射时,经B超测定双侧前上侧腹部、前下侧腹部、中上侧腹部、中下侧腹部8个区域皮下组织厚薄程度, 在确定皮下组织厚度大于注射针头直径后,予以左右腹部轮换注射。
2.正确掌握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技术,有助于减轻组织损伤。
(1)建议采用预充式针剂或“气锁”技术注射,针尖朝下,将针筒内的空气轻弹至药液上方,然后进行注射,以保证低分子肝素的注射剂量准确,且注入皮下的少量空气可形成“气锁”结构,能有效预防药物溢出或外渗。
图2 采用“气锁”技术注射
(2)推荐使用捏皮技术注射,左手拇指、示指相距5~6cm,提捏皮肤成一皱褶,右手持注射器以执笔姿势,于皱褶最高点垂直穿刺进针,整个注射过程中,均应保持皮肤褶皱不放松。
图3 捏皮注射
(3)注射速度:持续匀速注射10s,注射后停留10s,再快速拔针。
3.优化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的处置方法,适当进行冷敷,有助于预防和缓解皮下出血现象。
(1)拔针后无需按压,但若注射点有出血或渗液,应以穿刺点为中心,垂直向下按压3~5min。
(2)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前后,对注射部位进行冷敷3~5min,通过冷敷可收缩小动脉,减少血流量,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代谢速度,预防瘀斑,减轻疼痛。
4. 健康宣教需做好,皮下出血风险少。
(1)嘱患者注射过程中勿突然更换体位。
(2)注射部位禁忌热敷、理疗或用力在注射处按揉,以免引起毛细血管破裂出血。
(3)皮带、裤带避免束缚过紧。
(4)指导患者发现下列情况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腹痛,牙龈、眼睑球结膜、呼吸道、消化道出现出血症状;腹壁注射部位出现硬结、瘀斑、疼痛;局部或全身有过敏反应,如皮疹、发热、发冷、头晕、胸闷等。
小结
规范且正确的抗凝剂皮下注射技术,可以降低注射局部出血现象的发生率,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保证抗凝治疗临床效果,促进医疗安全。你们都掌握了吗?
参考文献:
[1]宋青青,罗方伶,唐倩,等.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操作的最佳证据总结[J].中华护理杂志,2023,58(2):232-237.
[2]李燕,莫伟,葛静萍.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9,28(8):709-716.
来源:中国护理管理;作者: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覃丽英 覃君瑜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