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载荷ADC的发展
目前已经有一些公司在开发双载荷ADC药物,最常见的双载荷ADC合成策略是将两种药物安装在同一个linker上。
2017年,Levengood等人披露了首个双载荷ADC,该ADC在含有正交保护的半胱氨酸残基的短肽连接体上偶联MMAE和MMAF,DAR为16(8+8)。
为了合成ADC,首先用TCEP还原天然抗体的链间二硫化物,然后将游离的硫醇添加到侧链马来酰亚胺中,偶联dual-Cys linker。这使得抗体上安装8个linker,可添加16个载荷。随后依次解除半胱氨酸残基的掩蔽,就可以连接两种不同的药物。
为了安装第一种药物,连接体-抗体构建体用TCEP处理,以去除第一个linker上的S‐(isopropyl) disulfides,然后通过硫醇将暴露的Cys 残基与 mc-MMAF 偶联。
接下来,单药ADC用Hg(OAc)2水溶液处理,以去除Acm保护基,然后用Quadrasil MP树脂纯化,以去除多余的Hg2+。最后偶联mc-vc-MMAE,得到双载荷ADC。
MMAE和MMAF具有互补的理化特性,MMAE具有细胞渗透性和旁观者效应,但对MDR高表达细胞的活性降低;MMAF对MDR+细胞具有活性,但细胞渗透性小。进一步的活性分析表明,生成的双载荷ADC显示出强大的抗肿瘤活性,同时可以通过添加互补载荷来克服肿瘤细胞耐药。
2018年,Kumar等人报道了第二个双载荷ADC,是由MMAE和吡咯并二氮杂卓(PBD)二聚体构成。
payloads结构
在这项研究中,合成了一个分支linker,这个linker包含一个自稳定的N-芳基马来酰亚胺,用于与抗体上的特异性硫醇结合。
linker上的炔基和酮基用于偶联药物,炔基通过铜催化的叠氮-烷基环化反应(CuAAC)来容纳任何叠氮装饰的药物,酮基可以通过肟连接来容纳带氨基的药物。
首先,通过TCEP还原和脱氢抗坏血酸(DHAA)再氧化产生工程化的半胱氨酸293,然后用linker进行硫醇-马来酰亚胺偶联,每个抗体两个linker,并通过陶瓷羟基磷灰石(CHT)色谱法进行纯化。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synthesized linker antibody constructs.
第一种载荷MMAE通过肟连接,第二种载荷PBD-SG3557通过CuAAC安装,二者通过CHT色谱法进行纯化。这个方法总共需要对抗体进行三个合成步骤,每个步骤后进行纯化。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ADCsynthesized using the heterotrifunctional linker1and cytotoxic payloads O-vc-PAB-MMAE and SG3457.
对构建的双载荷ADC进行体外活性测定,发现双载荷ADC与PBD单药ADC具有同等高效的抗肿瘤活性。
Her2-expressing MDA-MB-453breast cancer cell lines.
2021年开发的双载荷ADC,是通过点击化学生成均一ADC,DAR组合可灵活调整为2+2,4+2和2+4。
研究设计了一个含有叠氮化物azide和me-tetrazine的支链连接子,其中azide-二苯并环辛烯(DBCO)为一个点击化学对,me-tetrazine和反式环辛烯(TCO)为一个点击化学对,me-tetrazine-TCO环化反应不会引起azide-DBCO之间的交叉偶联。点击化学对与PEG间隔物、GluValCit可裂解连接子、PABC和载荷(MMAE/MMAF)偶联。
对构建的双载荷ADC进行体外毒性研究发现,双载荷ADC在HER2低表达且对疏水性化疗药物耐药的乳腺癌JIMT-1细胞系中仍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活性。
此外,对于具有HER2异质性/耐药性的异种移植乳腺肿瘤模型,双载荷ADC表现出比单药ADC或两种ADC联合用药更好的抗肿瘤活性。
当然,除了同一连接子上偶联不同的载荷,还有另一种偶联方式,即在抗体不同位点偶联不同载荷。2019年报道了一种通过工程化硒半胱氨酸(Sec)和半胱氨酸(Cys)残基偶联MMAF和DNA损伤剂PNU-159682来构建双载荷ADC。
目前一些企业也已经布局双载荷ADC,如启德医药通过位点特异性偶联技术iLDC/ iGDC,将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与免疫激动剂两种载荷与抗Trop2 mAb偶联,在临床前研究中,该药物表现出肿瘤杀伤能力的增强并免疫记忆的延长。
总结来说,目前双载荷ADC有同一位点和不同位点两种构建方式,从目前的一些研究结果来看,双载荷ADC可以根据治疗目的灵活调整DAR,使其具有不同的疗效,在某些肿瘤类型中(如异质性,耐药)表现出更好的抗肿瘤疗效,但双载荷ADC真正应用于肿瘤治疗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
[1]doi:10.1002/anie.201608292
[2]https://doi.org/10.1016/j.bmcl.2018.10.043
[3]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3793-7
[4] doi:10.1093/abt/tbz009
[5]DOI:https://doi.org/10.14229/jadc.2023.01.05.001.
[6]doi:10.1158/1078-0432.CCR-04-1845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