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聚焦 || 肌张力障碍的分类与基因诊断

2023
06/13

+
分享
评论
星云基因
A-
A+

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 WES)是指利用序列捕获技术将全基因组外显子区域DNA捕获并富集后,再进行高通量测序的基因组分析方法。

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最早关于肌张力障碍(dystonia)的描述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1911 年 Oppenheimsh 首次提出变形性肌张力障碍一词。

2013年,Albanese等提出肌张力障碍的新定义:一种持续性或间断性肌肉收缩引起的异常(多为重复性)运动和(或)姿势的运动障碍,可被随意动作诱发或加重[与泛化现象(overflow)有关],异常运动主要表现为模式性、扭转性和颤抖性动作。肌张力障碍是位列帕金森病、原发性震颤之后的第三常见的运动障碍病。

1►肌张力障碍发展史

近10年来,国内外在肌张力障碍领域的研究非常活跃,特别是在遗传学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肌张力障碍”可用于描述一种具有独特表现的不自主运动,与震颤、舞蹈、抽动、肌阵挛等类同;也可用于命名一种独立的疾病或综合征,其中肌张力障碍症状是唯一或主要的临床表现,肌张力障碍是神经系统运动增多类疾病的常见类型。

肌张力障碍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诊断与分类较为复杂,易导致临床工作中的误诊和漏诊。

84871686621967553

图1:肌张力障碍的发展史

2►临床特点

肌张力障碍临床表现各异,但以下临床特点有助于肌张力障碍与其他形式的运动障碍相鉴别:

1.肌张力障碍时不自主动作的速度可快可慢可以不规则或有节律,但在收缩的顶峰状态有短时持续,呈现为一种奇异动作或特殊姿势

2.不自主动作易累及头颈部肌肉(如眼轮匝肌、口轮匝肌、胸锁乳突肌、头颈夹肌等)、躯干肌肢体的旋前肌、指腕屈肌、趾伸肌和跖屈肌等

3.发作的间歇时间不定,但异常运动的方向及模式几乎不变,受累的肌群较为恒定,肌力不受影响

4.不自主动作在随意运动时加重,在休息睡眠时减轻或消失,可呈现进行性加重,疾病晚期时症状持续、受累肌群广泛,可呈固定扭曲痉挛畸形。

5.症状常因精神紧张、生气、疲劳而加重。

肌张力障碍在普通人群里患病率小于0.03%,但在50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7%左右,并且女性受影响的几率是男性的2倍。

43411686621996363

图2:肌张力障碍临床表现

3►分类

肌张力障碍依据临床特征和病因两条主线进行分类,如图3所示:

46901686622011934

图3:肌张力障碍分类

4►诊断

肌张力障碍的诊断可分为3步(见图4):

(1)明确不自主运动是否为肌张力障碍性运动;

(2)明确肌张力障碍是否为获得性;

(3)明确肌张力障碍是遗传性或特发性。

40011686622023945

图4:肌张力障碍诊断流程

遗传性肌张力障碍基因检测,首先考虑主要症状特征,其次考虑起病年龄和遗传方式等因素,综合考虑筛选候选基因进行检测(如图5和图6所示),并针对候选致病基因选取相应的检测技术,必要时可选择NGS测序。国际运动障碍协会遗传性运动障碍工作组推荐遗传性运动障碍按照“主要运动障碍表型缩写-突变基因”命名系统。

2022年,国际运动障碍协会遗传性运动障碍工作组重新审查了现有的证据,并更新了新的疾病-基因列表(如图7所示)。

44081686622036387

图5:遗传性肌张力障碍基因检测

68031686622050943

图6:遗传性肌张力障碍基因检测

28271686622063280

90771686622072824

图7:遗传性肌张力障碍的基因清单

5►治疗

目前对于大多数肌张力障碍,尚无有效的病因治疗方法,主要采用对症治疗,临床中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肉毒素治疗和脑深部刺激治疗(如图8所示)。临床治疗的目标包括减少不自主运动、纠正异常姿势、减轻疼痛、改善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肌张力障碍危象(SD)在遗传性、特发性和获得性肌张力障碍中均可出现;按肌张力障碍的严重程度分为5个阶段,第2、3阶段称为肌张力障碍危象前状态,第4、5阶段为患者出现SD,急需针对性的SD管理(如图9所示)。

16631686622088395

图8:肌张力障碍的治疗

41101686622105948

图9:肌张力障碍不同严重程度的处置方案

全外显子组测序介绍:

25981686622118605

人类基因组包含 20,000 多个基因,其中基因组中全部外显子称为全外显子组,约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1%。研究表明,大约85% 的致病突变都位于基因组的蛋白编码区域(coding sequence, CDS),即位于开放阅读框的外显子区域或外显子和内含子的交接处。

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 WES)是指利用序列捕获技术将全基因组外显子区域DNA捕获并富集后,再进行高通量测序的基因组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Balint B,Mencacci NE,Valente EM,Pisani A,Rothwell J,Jankovic J,Vidailhet M,Bhatia KP.Dystonia.Nat Rev Dis Primers.2018 Sep 20;4(1):25.

[2]王琳,万新华,陈海波.肌张力障碍诊断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0(1):8-12.

[3]马俊,王琳,万新华.肌张力障碍基于临床特征分类的遗传学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 51(10):7.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毒素分会等.肌张力障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20,36(11):1096-1102.

[5]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江伟,林莉等.儿童肌张力障碍临床康复实践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3,38(1):15.

[6]Lange LM, Gonzalez-Latapi P, Rajalingam R, Tijssen MAJ, Ebrahimi-Fakhari D, Gabbert C, Ganos C, Ghosh R, Kumar KR, Lang AE, Rossi M, van der Veen S, van de Warrenburg B, Warner T, Lohmann K, Klein C, Marras C; on behalf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tic Nomenclature in Movement Disorders. Nomenclature of Genetic Movement Disorders: 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Parkinson and 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 Task Force - An Update. Mov Disord. 2022 May;37(5):905-935.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肌张力障碍,肌张力,遗传性,基因组,基因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