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78家IVD企业研发架构大分析!
来源:IVD研究社,作者:黄工
IPD,目前最先进的产品研发模式。不仅在华为,也广泛应用于IVD企业。 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1992年最先由IBM公司实践,后华为引入实践并推至国内一众高科技企业。
近来学习了《产品研发管理》一书,该书作者周辉,曾在华为从事研发、产品线和人事管理。今天学以致用,将这套理论和学习体会,探究一下IVD企业的研发模式。主要目的是,横向对比、深化学习。
IPD模式中,有一个概念需要明确,就是R&D。R&D中R和D是有区别的,R-Research,指的是技术开发;D=Development,指的是产品开发。技术开发偏重于原理研究强调技术的领先性和影响力,产品开发偏重技术成果的产品化,强调可批量、可重复使用和可复制的生产,尤其强调对市场和财务成功负责。
IPD的核心思想,也是如此。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分离。汇集各单个学科的技术,形成多个技术平台。在此基础上,进行单个产品开发,形成一个个产品平台。产品平台,形成产品线。多个产品或产品线,进一步定制化,就变成了整体解决方案,是一个系统级的整套产品集。通俗的说,就是点、线、面的层层递进。
(上图: 周辉细腰型货架生态架构)
IVD,是指体外诊断。一个完整的诊断系统,包括仪器、试剂和耗材。拓展开来,又将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仪器有几十种,试剂有几百种,耗材也有百余种。
IVD按照检测方法学(检测物质),可粗略分成5个细分领域: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微生物诊断、血液/体液诊断。那么IVD研发,就包括了诊断系统+细分领域的交叉组合。
接下来,重点盘点一下,78家IVD产业相关企业,研发模式、研发体系、组织架构、团队情况等等。力求有一个面上的粗略了解。 以下资料,源于企业招股书和财报,都是公开可查到的。不一定是当下企业实际情况,只为本文服务。 以下按2022年研发投入金额排序。
01:迈瑞医疗
2022年研发投入:31.9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10.51%
迈瑞按照主营业务分类,以事业部为单位,分别设立生命信息与支持事业部、医学影像事业部、体外诊断事业部、外科事 业部以及中央研发管理部,并单独设立技术研究院。据2022财报,迈瑞 已建立起基于全球资源配置的研发创新平台,设有十大研发中心, 分布在深圳、武汉、南京、北京、西安、成都、美国硅谷、美国新泽西、美国西雅图 和欧洲。 武汉研究院拟建成第二大研发中心。
据2022财报,迈瑞现有3927 名研发工程师,占员工总数24.39%。其中,本科1218人,硕士2570人,博士139人;30岁以下2132人,30~40岁1441人,40岁以上354人。研发工程师,分成工程师、资深工程师、主任工程师、资深主任工程师4个系列。人员专业背景覆盖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生物化学、临床医学、精密机械、光学、自动控制、流体力学等多种类学科。
生命信息与支持事业部:涵盖监护、除颤、麻醉、呼吸、手术灯床塔、输注泵等业务方向,由各业务规划、产品管理、市场部、软件开发部、产品开发部等部门组成,负责整个生命信息与支持相关业务的开发工作。
体外诊断事业部:涵盖血液细胞、生化、免疫、凝血、尿液分析等业务方向,由各业务规划、产品管理、市场部、软件开发部、产品开发部等部门组成,负责整个体外诊断相关业务的开发工作。
医学影像事业部:涵盖超声、放射等业务方向,由各业务规划、产品管理市场部、软件开发部、产品开发部等部门组成,负责整个医学影像相关业务的开发工作。
外科事业部: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负责拓展骨科、硬镜和微创外科业务的研发工作,并制定相关领域的发展规划以及实施策略。
中央研发管理部:由下属的知识产权部、技术法规部、工业设计部、产品安全及公共平台部、MPI运营管理部等部门组成,统筹与协调迈瑞研发创新体系建设工作,负责支撑研发公共平台以及研发管理流程的搭建工作。
技术研究院: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负责对相关前沿技术开展技术研究。
02:万泰生物
2022年研发投入:11.38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 10.18%
万泰生物,主营IVD+疫苗。一个是器械,一个是药品。研发、生产、监管体系,都不同。 因此,万泰设有2大研发中心:万泰生物研发中心(IVD)、万泰沧海研发中心(疫苗)。到2022年底,万泰研发团队有1259人,占员工总数31.35%。其中,本科629人,硕士269人,博士26人。30岁以下817人,30~40岁372人,40岁以上70人。专业领域涵盖: 细胞生物 学、病毒学、基因工程学、发酵工程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临床检验学、微 生物学、生物化学、血液学等多领域。
①万泰生物研发中心,由总经理及总工程师指导工作, 研发中心负责人负责具体工作 落实,下设细胞组、检定组、原料组、核酸一组、核酸二组、准备组及生化研发 组七个部门,每个部门配备研发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及技术人员。
②万泰沧海研发中心, 疫苗研发总监在总经理指导下负责具体新产品开发。 下设 疫苗研发部和医学部。 疫苗研发部又分为新产品开发组、工艺放大组和质量研究 组,负责产品上市前的生产工艺开发及质量研究; 医学部负责疫苗产品上市前及 上市后的临床研究。
03:达安基因
2022年研发投入:11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 9.13%
达安基因研发机构设置,暂未找到公开资料。到2022年底,达安共有研发人员995人,占公司员工总数27.79%。其中,本科548人,硕士355人,博士14人;30岁以下725人,30~40岁258人,40岁以上12人。现有7大技术平台,13大产品平台。
04:华大智造
2022年研发投入:8.14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 19.25%
到2022年底,华大智造研发团队1010人,占员工总数36.01%,50%以上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其中,本科450人,硕 士424人,博士105人。30岁以下379人,30~40岁552人,40岁以上79人。研发人员平均薪酬39.92万元。华大智造 拥有一支高度融合的跨学科专业研发队伍,涵盖光学、微流控、机械、自动 化、电子、软件、生物、医学、基因组学、信息学、统计学、植物学、药学等多学科。
华大智造的研发架构,下设9个中心:包括仪器通用技术研发中心、仪器产品研发中心、测序生化研发中心、应用研发中心、BIT 产品研发中心、青岛研发中心、长光研发中心、CG 研发中心以及云影研发中心。
仪器通用技术研发中心
主要负责:①基于仪器类产品研发,提供各类技术开发,包括但不限于机械设计、电子、软件开发与测试、产品测试验证、设计转换等;②确保各类技术文档归档管理。
仪器产品研发中心
主要负责: ①根据战略规划研发仪器类产品,包括但不限于测序产品、自动化产品及影像产品;②制定产品研发过程并跟踪,维护产品知识产权。
测序生化研发中心
主要负责:①研发测序新技术,配合测序仪研发团队,进行各类测序仪的测序试剂的研发,提高测序通量,强化测序质量;②发布适用于各类测序仪的测序试剂盒,解决产品在市场上遇到的问题。
应用研发中心
主要负责:①开发基于国产测序仪的应用,组建应用产品线;②推动测序在细分领域探索和应用,孵化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③构建测序新标准,树立行业标杆,强化企业品牌。
BIT 研发中心
主要负责:①根据战略规划研发生物科技和信息科技结合创新产品;②针对生产过程,研发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③针对基因大数据提供平台化解决方案;④针对生物信息学分析应用,进行精细化提升如提高分析速度和降低成本等。
青岛研发中心
主要负责:①单细胞技术的研发,并结合公司测序建库平台,形成完整的单细胞解决方案;②基于新型建库以及测序技术,开发小型便携的测序以及建库产品;③基于大型自动化以及制冷技术,开发适配样本存储的冷库解决方案。
长光研发中心
主要负责:①光学技术的前沿探索,将先进的光学技术平台进行产品化研发,支撑相关测序研发项目对高性能光学的需求;②负责光学组件的设计以及产品化,实现稳定量产。
CG 研发中心
主要负责:①负责生命科技核心前沿技术的原始创新及知识产权规划布局;②与其他研发中心协同合作,共同推动生命数字化技术平台向稳定量产的产品化过程转变。
云影研发中心
主要负责:①远程超声诊断系统相关的技术平台研发,如医疗机器人技术、机器视觉技术,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包括智能图像分析) 等;②远程超声诊断系统向自动化超声诊断系统和智能超声诊断系统的升级发展;③向其他声学、影像及自动化等医疗设备技术及平台的延伸。
05:迪安诊断
2022年研发投入:6.40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3.16 %
到2022年底,迪安研发团队有956人,占员工总数的7.28%。其中,本科803人,硕士153人。30岁以下539人,30~40岁376人,40岁以上41人。
研发中心,负责拟订公司技术和产品的发展规划和年度研发计划;负责跟踪和研究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引进和转化产品与技术;负责学科建设任务,建立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负责专利等技术的申报、注册与管理工作;提供新技术/产品在产业化过程中全面的技术支持。下设三个部门,分别为开发部、技术部和综合办公室。
根据学科领域与技术方向设立研发中心,相同领域的研发活动集中统一管理,以促进检验技术的临床转化;研发中心在内部具有较高的技术权威性。根据规模、资源配置、成熟度,形成管理团队、开发团队项目经理、科技情报档案管理、财务风险管理、技术管理与品质管理等各管理模块分工明晰、职能目标明确的管理机制。
06:金域医学
2022年研发投入:6.33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4.09 %
到2022年底,金域医学研发团队有1559人,占员工总数10.82%。其中,本科857人,硕士253人,博士32人。30岁以下740人,30~40岁678人,40岁以上141人。2022年,金域医学确立了广州、上海、北京三大集团研发分中心,研发平台建设提速。探索施行专兼职并行的项目负责人(PI)制,研发统筹机制对公司创新支撑显著增强。
金域医学,形成了以技术平台建设为基础,临床疾病诊断检验项目及检验试剂研发为核心的研发体制。下设科技与创新管理部,专门负责及统筹公司的研发工作。科技与创新管理部设 专家委员会,作为研发活动决策机构。 专家委员会结合发展战略及技术发展, 制定研发工作的长短期目标,并对研发 项目进行审核、决定研发投入。 研发项目均采取由科技与创新管理部组织、专职研发人员为项目负责人、实验 室技术平台抽调专人参与的方式组成项目研发团队,共同完成 项目研发。
研发模式主要有四种类型,包括A:市场或客户需求驱动、B:前沿技术引进、C:科研 研究成果临床转化、D:产学研合作等。
A: 主要的项目 研 发需求 来源,该模式可根据临床需求 有针对性开发,缩短新项目的推广时间。 此类研发主要是 在 现有平台基础上,完善 和新建检验技术。
B:一方面,与 知名诊断技术及试剂生产企业合作,借助其掌握的核心技术, 将先进的检测技术引进并应用 到临床服务中,有效提升临床检验技术水平; 另一方面, 积极与国内外具备影响力的医疗机构合作,通过合作建立项目中心的方式将其已取 得成熟应用、市场前景较好且国内尚为空白的项目引入国 内。
C:内部研发团队研究成果转化。
D: 利用科研 院所研发成果进行技术转化和应用。
07:华大基因
2022年研发投入:5.93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8.41 %
到2022年底,华大基因研发团队799人,占员工总数的17.96%。其中,本科358人,硕士338人。30岁以下322人,30~40岁430人。
各研发中心职责定位如下:
08:安图生物
2022年研发投入:5.72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 12.87%
到2022年底,安图研发团队1721人,占员工总数的31.26%。本科及以上占比90.94%。其中,本科785人,硕士765人,博士15人。30岁以下617人,30~40岁1021人,40岁以上83人。从2022年起,将逐步完善以郑州为中心,北京-上海-苏州-北美-深圳等为分支机构的研发体系。
研发中心,主要负责跟踪和研究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拟订公司技术和产品的发展规划;开发新技术和产品,建立相应的质量标准质控体系,提供新技术和产品在产业化过程中工艺设计与验证、产品调试及全面的技术支持;负责学科建设任务,建立结构合理的学术学科人才梯队;负责产品的注册与管理工作。
09:东方生物
2022年研发投入:5.11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5.83 %
到2022年底,东方生物研发团队516人,占员工总数的18.23%。其中本科254人,硕士65人,博士13人。30岁以下231人,30~40岁204人,40岁以上81人。研发人员平均薪酬29.36万元。 研发技术团队成员具备医学、生物科学、药学、应用化学、计算机科学、通信 技术学、机械工程等多学科、结构合理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10:万孚生物
2022年研发投入:4.47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7.87 %
万孚目前在广州、深圳、美国、日本等地设立了研发基地,到2022年底,万孚研发团队有805人,占员工总数的23.27%。其中,本科486人,硕士180人,博士11人。30岁以下444人,30~40岁303人。
设立理事会,由董事会成员以及行业权威专家组成,负责研发总体方向确定和重大研发项目决策。
学术委员会,相关行业知名专家及内部核心技术团队组成,担任研发技术咨询。
研发中心,在理事会领导下实行主任负责制,研发中心主任由理事会负责任免。研发中心根据理事会所确定研发方向。设立工艺研究室专门负责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设立原料研究室负责各类生物原材料的研发,在仪器事业部设检测仪器研究室。为保证公司技术的先进性,建立项目预研室以及重大项目研究室,负责前沿性项目基础研发工作和拟开发项目的预研评估。为提升研发成果向产业化转化的速度,特设立新产品转化研究室。同时建立测试中心集中服务各研究室。
11:诺唯赞
2022年研发投入:3.96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11.1 %
2022年研发投入同比增加 1.66 亿元、增长 71.98%。2022年底,诺唯赞研发团队1196人,占员工总人数29.20%,60.20%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其中本科399人,硕士663人,博士57人。30岁以下938人,30~40岁242人,40岁以上16人。具备分子生物学、酶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有机化学和材料学等符交叉学科背景。研发人员平均薪酬18.44万元。
研发工作包括,上游共性技术与工艺研发和下游产品应用研发两部分,分别由基础科学研究院和各事业部研发中心负责。
①上游共性技术与工艺研发
基础科学研究院负责,以分子生物学、酶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有机化学等多个学科交叉为基础,研究领域涵盖蛋白质定向改造与进化、基于单 B 细胞的高性能抗体发现、规模化多系统重组蛋白制备等,并形成了相关核心技术平台。
②下游产品应用研发
3大事业部:生命科学事业部、体外诊断事业部和生物医药事业部分别设立研发中心。针对具体市场需求,结合基础科学研究院提供的核心原料和工艺技术进行产品应用级的研发。
负责新产品的设计开发、新技术的调研、论证工作,并对现有产品进行迭代更新,保证公司相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负责制定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
实施本部门有关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了解市场行情和需求,配合市场与销售部门进行市场开拓;
配合生产、质量部门,保证在售产品稳定生产和产品的供应与推广等。
体外诊断事业部,在深圳设立了体外诊断仪器研发中心,从事 POCT 诊断仪器的研究与开发,以适配公司生产的 POCT 诊断试剂。
12:明德生物
2022年研发投入:3.88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3.69 %
到2022年底,明德研发团队344人,占员工总数的26.7%。其中本科162人,硕士139人。30岁以下161人,30~40岁166人。专业覆盖生物医学、化学合成、微电子、通信、自动 化控制等诸多不同领域。设立有试剂研发部、仪器研发部和移动医疗研发部。 研发分为立项提案 、设计验证、制备验证、试生产、注册生产五个阶段。
13:迈克生物
2022年研发投入:3.38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 9.38%
2022年,拥有研发人员 1023 人,占总人数 33.92%,中高级以上研发人员 344 人,其中高级及以上核心研发团队 45 人。从学历上看,本科591人,硕士289人,博士7人。30岁以下670人,30~40岁327人,40岁以上26人。按研发体系来看,仪器研发550 人,试剂及原料研发人员 473 人。2022 年,新增设立杭州研发中心,并收购整合达微生物研发团队。
研发中心已建立起基于全球资源配置的研发创新平台,围绕产品实现分别搭建起试剂和仪器两大研发体系,包含产品开发、技术研究、原料研究(工业设计)、支持(测试)等功能的 4 大中心,涵盖生化、免疫、临检、分子、病理、快检、IVD 原材料等产品平台。各平台设立首席科学家。研发团队专业技术涉及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等学科。
14:圣湘生物
2022年研发投入:3.38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 9.38%
到2022年底,圣湘研发团队546人,占员工总数的21.27%。其中,本科242人,硕士248人,博士30人。30岁以下300人,30~40岁210人,40岁以上36人。研发人员平均薪酬33.23万元。专业领域涵盖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遗传学、临床检验学、自动化控制等多个领域。上海作为集研发、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第二总部基地。圣湘北京产业园布局基因技术研发中心。
设立生命科学研究院,总体负责公司研发工作,并按功能划分成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产业化三大专业模块。研究院下设项目评审管理委员会、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项目的各项评审以及在研项目的统筹管理。同时,根据产品应用领域,设置核酸平台、医疗仪器平台、免疫平台、测序平台、生物信息、测评与参考系统、研发转化等部门,以及肝炎、呼吸道、血液安全、个体化用药、肿瘤、POCT 等产品线。
15:安旭生物
2022年研发投入:3.29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5.34 %
到2022年底,安旭研发团队286人,占员工总数的30.11%。其中本科123人,硕士92人, 博士5人。30岁以下149人,30~40岁114人,40岁以上23人。研发平均薪酬16.67万元。
研发人员涵盖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化学、检验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及计算机技术等领域。
研发一部:层析产品研发部
主要负责胶体金免疫层析产品、荧光免疫层析产品及相关检测仪器的开发,产品种类覆盖毒品检测试剂、传染病检测试剂、妊娠检测试剂、肿瘤检测试剂、心肌检测试剂等特种蛋白检测试剂。各产品线设立研发技术经理,具体负责新产品开发的项目推进、项目转产、注册及上市后的工艺技术优化。
研发二部:战略产品研发部
主要负责化学发光检测试剂、分子诊断试剂的研发,涵盖传染病检测、妊娠检测、肿瘤检测、心肌标志物等试剂;各产品线设立研发技术经理,具体负责新产品开发的项目推进、项目转产、注册及上市后的工艺技术优化。
仪器事业部
负责千式生化检测试剂及相关检测仪器开发,主要包括血糖检测、血脂检测、尿酸检测系统等;各产品线设立研发技术经理,具体负责新产品项目开发推进、项目转产、注册及上市后的工艺技术优化。
抗体开发部
主要负责诊断试剂项目中,抗体原料的开发及性能测试,为诊断试剂的原料自产化提供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抗体原料。
抗原及材料开发部
分为抗原组和材料组,抗原组主要负责诊断试剂项目中抗原原料的开发和性能测试,为诊断试剂的原料自产化提供基因工程重组抗原天然抗原、合成抗原等。材料组主要负责纳米材料的开发,制备微球材料并包覆不同示踪材料,包括乳胶微球、荧光微球、量子点微球
16:科华生物
2022年研发投入:3.27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4.69 %
到2022年底,科华研发团队有675人,占员工总数的24.92%。其中,本科356人,硕士250人,博士16人。30岁以下369人,30~40岁254人,40岁以上52人。科华生物研发架构,暂未找到公开资料。
17:新产业
2022年研发投入:3.18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 10.43%
到2022年底,新产业研发团队600人,占员工总数21.29%。其中,本科325人,硕士258人,博士5人。30岁以下466人,30~40岁130人,40岁以上4人。研发团队涵盖生物医学工程、电子信息学、机械工程学、光电学、通信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工程等多学科、多层次的专业结构。
研发组织实行总经理直接领导。总经理负责制定年度研发计划。研发部门为仪器研发团队、试剂研发团队和试剂原料研发团队三个部门。
仪器研发团队,包括机械设计研发团队、电子研发团队和软件研发团队。负责仪器研发,对现有产品进行升级换代,制定研发规划;工程样机研发及中试生产;仪器标准制定;产品设计更改与验证。
试剂研发团队,包括抗原和抗体标记团队、化学发光试剂项目研发团队、生化试剂项目研发团队,负责组织公司试剂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工艺改进及验证;试剂设计更改及验证;试剂产品标准制定。
试剂原料研发团队,包括纳米免疫磁性微球材料研发团队,小分子修饰及有 机合成团队、分子表达及蛋白纯化团队、单克隆及多克隆抗体制备团队。
18:理邦仪器
2022年研发投入:2.97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17.08 %
到2022年底,理邦研发团队743人,占员工总数27.41%。其中本科434人,硕士231人。30岁以下317人,30~40岁349人。业务涵盖病人监护、心电诊断、妇幼健康、超声影像、体外诊断、智慧医疗、动物医疗领域。在全球有4个研发中心:中国(西安理邦、
深圳博识、理邦医疗),以及即将成立的印度尼西亚、意大利、秘鲁。
理邦的开发模式,是典型的IPD。 基于已经掌握的通用技术和模块,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只需针对具体的 产品型号进行专用技术的开发,大大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避免了重复开发,提 升了产品成熟度和可靠性。 另一方面,通过对通用生产和测试平台的建设,公司 不同型号、甚至不同产品线的产品,可以使用同一个测试和生产平台。
另外,还有一个跨部门矩阵式的研发项目管理模式。 以项目为核心、矩阵式的项目管理模式。 研发项目由项目经理跨 部门领导,召集各部门代表组成跨部门项目开发团队,并对各部门代表下达工作 任务和指令; 各部门同时参与和跟踪所有研发项目,可根据各项目进展的不同进 行有效的人力、物力资源的安排。
19:九安医疗
2022年研发投入:2.83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 1.08%
到2022年底,九安研发团队407人,占员工总数24.59%。其中,本科249人,硕士88人,博士1人。30岁以下140人,30~40岁239人,40岁以上28人。
研发中心是公司的产品和技术开发机构,是公司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下辖 血压产品部、心电产品部、结构设计部、生化产品部、综合产品部、总工办。 研发中心,主要 负 责公司技术规划、基础技术开发、具体产品型号开发、测量 精度和临床效果的验证、产品相关标准的 研究和制 定、CE 和 FDA 等认证 技术部分文档和测试样机的准备、参与相关专利的 技术分析、对比及申请专利等。
目前公司在现有技术平台上,客户定制新功能的产品平均研发周期仅为 3 个月;对于带有新开发的基本技术模块的新产品,平均开发周期约为 6 个月;对于算法改进项目和全新产品的平均开发周期约 12 至 15 个月。
20:基蛋生物
2022年研发投入:2.62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14.38 %
到2022年底,基蛋研发团队632人,同比增加70.89%,占员工总数25.2%。其中,本科 330人,硕士218人,博士8人。30岁以下326人,30~40岁260人,40岁以上46人。2 022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6.62%。
研发部下设:快诊研发部、酶免研发部、分子研发部、仪器研发部、标准研发部五个研发部门下级单位,形成了集原料开发、新产品开发、工艺验证、溯源和质控为一体的研发组织机构。
研发部:负责制定产品的技术发展和技术改造规划,负责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鉴定及应用工作。参与编制特种工艺说明书、技术文件等工程资料,确保其现行有效,满足经批准的型号设计资料要求;参加工艺技术攻关,并负责现场工艺指导和工艺纪律考核;确定工艺布局、工艺分工、材料消耗定额;负责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及科技成果和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等。
21:三诺生物
2022年研发投入:2.59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 9.24%
到2022年底,三诺研发团队有777人,占员工总数20.69%。其中,本科432人,硕士159 人。30岁以下328人,30~40岁415人,40岁以上34人。 在全球建立了 7 大研发中心: 长沙、深圳、北京、东莞、劳德代尔堡、印第安纳波利斯、桑尼维尔。 生物传感技术团队 涉及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材料科学、计算机 科学等多个学科。
研发中心,负责新产品、新工艺等的设计和开发,包括工艺技术文件和检验标准的拟制,行业新技术、新工艺信息的收集。处理生产中的工艺技术问题,跟踪作业指导书及工艺文件的执行情况。研发中心下设仪器研发部和试条研发部,其中试条研发部内分为免疫组、电化学组、光化学组和生物原材料四个研发组。
22:凯普生物
2022年研发投入:2.56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4.58 %
到2022年底,凯普研发团队715人,占员工总数的21.41%。其中本科372人,硕士128人,博士21人。30岁以下428人,30~40岁250人。2022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04.65%。
公司引入实行 M-IPD产品研发管理模式。 以广州、潮州、上海三大研发中心 为基础,增设香港研发中心,开展研发创新活动。 研发部,负责技术平台及各种新产品研究及开发,承 担各项国家、省、市、区各类科研项目,负责对外技术合作与交流。
研发中心建立了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运作体系。董事会是中心的最高权力机构,学术委员会负责中心所开发研究项目的规划、评审和认证工作。中心主任对董事会负责,执行董事会的各项决定,负责中心的日常工作、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工作。
23:亚辉龙
2022年研发投入:2.5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6.28%
到2022年底,亚辉龙研发团队570人,占员工总数的31.03%。其中,本科326人,硕士227人,博士17人。30岁以下325人,30~40岁229人,40岁以上16人。研发团队 专业涉及医学检验、生物技术与检测、生物工程、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与 合成、化学分析技术、医疗器械工程、机械、计算机、电子、自动化控制、光学、流体等各领域。 在日本、长沙(仪器研发)、武汉(试剂研发)三地新建立了研发中心。
采用以自主研发为主、产学合作为辅的综合研发模式。仪器研发中心,负责体外诊断仪器的研发、技术转换及临床试验,下设硬件、软件、机械、系统、设计转换及临床试验等几大子部门。试剂研发中心,负责体外诊断试剂的研发、技术转换及临床试验,下设化学发光研发部、POCT 试剂研发部、蛋白质工程部、试剂设计转换部、测试验证部、平台预研组、质控与标准化部、项目管理组等几大子部门。
24:奥泰生物
2022年研发投入:2.07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6.12%
到2022年底,奥泰研发团队有301人,占员工总数的24.20%。其中,本科205,硕士47人。30岁以下220人,30~40岁66人,40岁以上15人。专业涵盖了生物工程、生物制药、化学制药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制药、医学免疫学、临床检验等多项学科。研发人员平均薪酬15.53万元。
设有研发中心,组织成立了研发技术部、战略研发部、注册部、研究中心办公室四个研发部门下级单位,形成了集原料开发、新产品开发、工艺验证、溯源和质控为一体的研发组织机构。
25:热景生物
2022年研发投入:1.91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5.37%
到2022年底,热景研发团队有269人,占员工总数的22.82%。其中,本科108人,硕士99人,博士20人。30岁以下154人,30~40岁99人,40岁以上16人。 专业领域涵盖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临床检验学、自动化控制等诊断领 域,以及病理学、药理学、遗传学等生物制药相关专业领域。 研发人员平均薪酬 29.58 万元。
公司由总经理直管研发工作,研发中心负责人负责具体工作落实,研发中心下设临床前沿试剂研发部、公共安全试剂研发部、快速试剂研发探索部、化学发光试剂研发部、快速试剂研发转化部、化学发光试剂研发转化部、仪器研发部、仪器工艺部八个部门,并同时设置“生物应急与临床 POCT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临床前沿试剂研发部
主要承担临床领域前沿试剂产品的开发,收集前沿领域专家会议、学术论文的最新动态,同时结合国内市场、公司产品结构情况,评估相关技术可行性。
公共安全试剂研发部
主要承担公共安全和大健康领域的产品开发,以及基因检测类试剂开发。
快速试剂研发探索部
从事快速检测试剂的研发和探索工作。根据市场的情况及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探索新项目、新产品的可能性;研究了解产品市场动态,组织和实施技术改进及新产品开发、试生产工作;给其它相关部门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化学发光试剂研发部
主要负责磁微粒化学发光系列产品研发工作。主要包括项目原料的筛选、原辅料性能的评估和验证、工艺参数的摸索和完善等,为后续试剂工艺部和生产部提供基本工艺参数和评估标准,为其他相关部门提供产品技术培训和支持。
快速试剂研发转化部
负责将快速试剂研发部小试工艺转化、放大为工业级产品生产工艺,通过工艺转化、放大,将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工艺参数等生产过程控制数字化、定量化,实现工业生产的稳定可重复性,保证在可控的条件下生产出稳定的、一致的、安全的、有效的、经济的产品。
化学发光试剂研发转化部
负责将化学发光试剂研发部小试工艺转化、放大为工业级产品生产工艺,通过工艺转化、放大,将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工艺参数等生产过程控制数字化、定量化,实现工业生产的稳定可重复性。
仪器研发部
根据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全面主持各个项目仪器研发与技术管理工作,组织公司仪器开发研究、规划企业的技术发展路线,新技术推广应用和管理工作,实现公司产品开发的目标。
仪器工艺部
组织各种产品转产的制造工艺编制,组织重大工艺论证,并对工艺文件的完整性、稳定性和正确性负责;承担各种与工艺相关方案的编制,及技术资料评审和审核;负责产品工艺编写、工装方案制定和工装设计等
26:硕世生物
2022年研发投入:1.86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3.36%
到2022年底,硕世研发团队有254人,占员工总数的23.48%。其中,本科118人,硕士98人,博士7人。30岁以下134人,30~40岁100人,40岁以上20人。专业领域涵盖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遗传学、临床检验学、自动化控制等形成跨学科的复合型团队。硕世研发架构,未获取到公开资料。
27:艾德生物
2022年研发投入:1.74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20.72%
到2022年底,艾德研发团队有465人,占员工总数的42.23%。其中,本科234人,硕士 143人,博士9人。30岁以下266人,30~40岁188人,40岁以上11人。现建有厦门、上海双研发中心。 团队涵盖了分 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统计学、免疫学、病理学、遗传学、临床医学、临床检验 学等专业领域。
现有研发部门,根据产品升级换代的需要,开展技术预研、产品设计、产品研发等工作,主要功能包括:根据公司战略目标,进行市场分析和产品规划,制定产品开发计划,完成相关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完成产品技术支持、技术服务、研发培训等工作。
28:美康生物
2022年研发投入:1.71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6.9%
到2022年底,美康研发团队有402人,占员工总数的16.26%。其中,本科258人,硕士61人,博士9人。30岁以下218人,30~40岁158人,40岁以上26人。已在宁波、长春、深圳、杭州、美国等地设立研发中心。
研发实行“联合项目组”模式,来推动公司的研究开发活动和市场推广工作。成立了诊断酶、抗原抗体、生化诊断试剂、免疫比浊诊断试剂、化学发光诊断试剂、诊断仪器等 6 个研发室,每个研发室主任,均由具备丰富经验和专业特长的资深研发人员担任。同时公司还成立了市场部、检测中心、中试车间等配套部门,来支撑公司的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市场调研和新产品推广工作。
29:普门科技
2022年研发投入:1.7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17.37%
到2022年底,普门研发团队有365人,占员工总数的26.55%。其中,本科216人,硕士125人,博士3人。30岁以下195人,30~40岁138人,40岁以上32人。研发技术团队成员具备医学、生物工程、光电学、电子信息学、软件工程、通信工程、机械工程等多学科、结构合理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研发人员平均薪酬29.92万元。
产品及技术研发主要由研发系统负责,下设深圳研发中心、重庆研发中心、南京研发中心。研发系统下辖仪器研发部、试剂研发部、敷料研发部等产品研发部门,以及研发管理部、法规与质量管理部等职能部门。
30:润达医疗
2022年研发投入:1.46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1.39%
到2022年底,润达研发团队有323人,占员工总数的9.23%。其中,本科158人,硕士43人,博士10人。30岁以下90人,30~40岁167人,40岁以上66人。
设立了研发部,主要职责包括:负责分析公司产品发展趋势制订产品研发发展战;负责组织实施公司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负责在设计开发的各阶段对产品的测试、评估,对设计的验证和产品性能的确认;负责产品的设计文件、工艺文件、调试规程、检验规程等文件的编制;负责进行转产过程技术指导,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负责提供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专利的申请。
31:九强生物
2022年研发投入:1.37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9.08%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287人,占员工总数的26.23%。其中,本科140人,硕士77人,博士7人。30岁以下51人,30~40岁198人,40岁以上38人。研发人员具有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医学、检验医学等体外诊断试剂研发专业背景。
研发部,主要负责公司产品实现的策划和风险管理的控制;负责新产品设计和开发,提供产品 SOP 文件,密切跟踪国际体外诊断试剂最新发展动态,负责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负责原有产品的性能改进。九强研发架构,暂未获取公开资料。
32:诺禾致源
2022年研发投入:1.33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6.91%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375人,占员工总数的16.42%。其中,本科101人,硕士251人,博士23人。30岁以下185人,30~40岁182人,40岁以上8人。于 2016 年起先后在美国、新加坡、英国建立研发生产实验基地。
在主要的一级业务事业部分别下设研发中心,负责相应领域的技术和产品开发工作,并设立产品研发规划委员会,对公司整体研发战略及研发项目作统一管理。该研发组织体系有利于公司将最新研发的技术成果在第一时间直接应用于服务和产品;同时,发行人的客户大都是我国及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与客户的密切接触,有利于公司追踪最新的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研究的最新思路和方向,并为之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33:贝瑞基因
2022年研发投入:1.23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8.97%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143人,占员工总数的9.94%。其中,本科39人,硕士100人,博士人。30岁以下84人,30~40岁59人。贝瑞基因研发架构,暂未获取公开资料。
34:纳微科技
2022年研发投入:1.17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16.59%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211人,占员工总数的25.73%。其中,本科123人,硕士47人,博士14人。30岁以下135人,30~40岁52人,40岁以上24人。
公司研发由创始人、董事长江必旺博士直接负责,研发部门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定期召开技术讨论会,就研发进度及技术瓶颈进行交流总结,研发部门内部根据研发项目方向进行分组,目前主要细分方向包括聚合物研发、离子研发、硅胶研发、硅胶修饰研发、手性硅胶研发、磁珠研发、导电球研发、光电产品研发及应用研发。
公司设有研究院,由董事长江必旺博士直接负责;下设课题组,进行不同研发方向研究。各课题组在核心技术团队带领下由专人负责,专注于该研发方向技术与产品研究。
35:迪瑞医疗
2022年研发投入:1.14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9.37%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304人,占员工总数的16.18%。其中,本科179人,硕士90人,博士4人。30岁以下76人,30~40岁191人,40岁以上37人。拥有机械、光学、电子、计算机软件、数学、流体力学、化学、临床医学、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2023 年,将建立研究院深圳中心,建设一支以商业价值为导向的经营型研发组织,形成南北融合机制。成功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公司的产品及技术研发主要由研发中心负责,研发中心包含医疗设备研发系统、诊断试剂研发系统和研发管理系统。以项目组和产品线为横向主线跨越公司各部门进行管理。研发中心还设有各专业部、质量管理部、产品规划与临床应用部等,形成矩阵式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开发模式。
36:百普赛斯
2022年研发投入:1.14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24%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189人,占员工总数的31.66%。其中,本科90人,硕士76人,博士14人。30岁以下114人,30~40岁66人,40岁以上9人。在美国设有研发中心,能够与欧美顶尖制药企业、前沿生物科技公司、知名科研机构交流合作。研发中心下设产品开发部、产品研究部、稳定细胞株部、分子构建部、蛋白分析部、细胞分析部6个部门。
37:易瑞生物
2022年研发投入:1.11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16.22%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200人,占员工总数的31%。其中,本科124人,硕士28人,博士3人。30岁以下129人,30~40岁59人,40岁以上12人。
设立研发部统筹研发工作,拥有高水平专业研发人员领衔、人才结构合理的研发团队,聘请外部院士、专家担任科研顾问,设有广东省院士工作站、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研发主要分为原材料研发、产品研发两个方向。
构建了“自主研发,技术合作”的产品研发模式,形成了市场或客户需求驱动、前沿技术储备、政府课题承担和产学研合作相结合的研发推动机制。
市场或客户需求驱动
此种研发模式是研发项目的主要来源。该模式可根据市场检测动向及客户检测需求进行针对性开发,从而增强研发目的性,缩短研发新成果的推广时间。研发需求信息主要来自销售部门对客户需求的反馈,以及研发人员的实地调研,信息时效性强,能够有效追踪市场动向,针对性的产品研发也有助于深度拓展销售市场。
前沿技术储备
除需求驱动的时效性研发外,将技术储备作为重要的研发模式。一方面,研发人员定期分析政府抽检情况,把握政府监管导向。通过加强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等检测部门的信息交流,掌握监管检测中容易超标的物质种类,针对性地研发、调整、改进检测技术和方法。另一方面,研发部门负责人根据市场销售情况,规划并分配年度研发任务,提前储备抗原、抗体等原材料制备技术,针对产品推广方向进行前沿技术储备。
政府课题承担:承担了多项政府课题的研究工作,由研发经验丰富的核心技术人员牵头,组成创新团队项目部,专门负责各项重点政府课题的申报,主持开展课题研发工作,助力课题顺利结项,并推动研发成果的转化。
产学研合作:利用研院所优秀的研发人才、先进的研发设施和丰富的研发经验推动研发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进行研发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已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南方医科大学等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签署了科研合作协议,建立了合作关系。
38:兰卫医学
2022年研发投入:1.09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2.61%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190人,占员工总数的10.12%。其中,本科96人,硕士7人。30岁以下144人,30~40岁63人。设立科学研究部,对公司研发工作进行统一归口管理。子公司的研发人员需根据公司的研究发展战略或国内医药市场的需求提出课题,并经过发行人研发审评委员会讨论及审核。科学研究部统筹管理课题的确定、课题的实施与管理。
科创中心承担公司研发职能,其下设四个部门,分别为业务发展部、学术应用部、科研服务部和科研实验室。部门下设多个细分研发小组,研发小组人员采取柔性调配机制,以提供公司研发效率。还设立了医学检验专家委员会,聘请知名专家担纲技术顾问,以指导学术应用部的研发规划,确保研发项目的医学和市场价值。
39:博拓生物
2022年研发投入:1.08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5.69%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179人,占员工总数的24.52%。其中,本科129人,硕士29人。30岁以下115人,30~40岁45人,40岁以上19人。研发人员平均薪酬20.48万元。美国子公司 Advin BIOTECH,是美国研发和销售中心,位于圣地亚哥,加利福尼亚州第二大城市,全球优秀生物制药企业聚集地,是世界生物医学工程科技领域前沿的技术研发中心。
研发技术部,主要负责 POCT 诊断试剂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工作内容包括新产品工艺开发、金标浓缩原液配方的研制、临床试验等方面。按照研发的技术类型和方向不同,研发技术部按照生殖健康检测、毒品滥用检测、传染病检测、心肌标志物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模具等六大研发方向设置研发团队。每个技术部,由设总监一名负责管理。
40:之江生物
2022年研发投入:1.05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4.5%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166人,占员工总数的38.16%。其中,本科94人,硕士33人,博士8人。30岁以下98人,30~40岁59人,40岁以上9人。研发人员平均薪酬14.04万元。
设有专门的研发中心,全面负责推进技术进步、生产工艺及产品结构优化,促进产品更新换代。研发中心根据市场前景和客户需求开展技术和产品研发,负责研发项目的前期市场调研、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研究开发等工作。
41:科美诊断
2022年研发投入:0.83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17.97%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149人,占员工总数的22.64%。其中,本科78人,硕士65人,博士2人。30岁以下68人,30~40岁60人,40岁以上21人。研发人员平均薪酬27.66万元。研发团队专业涉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预防医学、遗传学、病毒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等各专业领域。
研发创新体系按照专业化原则设置,试剂研发部按照病种进行划分,团队间形成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发展模式。整体研发工作由总经理统一负责,各法人主体分别设有研发部门负责研发工作的具体落实。
科美诊断研发部门包括,新技术发展部、知识产权部、试剂研发部、仪器研发部,其中试剂研发部按照体外诊断技术原理,划分包括生化试剂研发部、LiCA试剂研发部和 CC 系列试剂研发部,LiCA 试剂研发部和 CC 系列试剂研发部中,均按疾病组划分为不同的研发工作组。
博阳生物研发部门,主要负责 LiCA 试剂和仪器的研发,其中 LiCA 试剂研发部同样按照疾病组,划分为不同的研发工作组。
索昕生物研发部门,主要负责试剂产品原材料的研发,主要包括化学材料和生物原料的研发。
研发中心职责定位:
①负责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工作。确保新品开发和产品工艺改进体现公司的总体战略,符合市场需求,不断推出客户需要的创新产品,保持行业的领先地位;
②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报告及行业研究结果有针对性地选择研发项目;
③负责工艺文件、作业指导书等技术文件和检验标准的编制,标签语言与内容的设计,确定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活动、检测器具和测试仪器;
④负责产品质量特性的实现和产品质量的改进;
⑤主管技术、工艺、产品特性及相关风险等的变更。
42:透景生命
2022年研发投入:0.79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11.08%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123人,占员工总数的17.32%。其中,本科58人,硕士51人,博士4人。30岁以下65人,30~40岁50人,40岁以上8人。专业涉及医学检验、生物技术与检测、生物工程、病毒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分析技术、医疗器械工程等各领域。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研发中心负责公司体外诊断产品的设计、研究与开发,下设免疫、分子、生化、质谱等部门,分别开展免疫、分子、生化等产品的研制,控股子公司脉示生物负责临床质谱产品的研发。研发执行扁平化管理架构,研发中心将项目流程与扁平化项目架构结合,实施流程化研发管理模式,在项目化管理平台,实施多个项目并行。研发中心包括项目经理组、工艺研究组、质量研究组、临床验证组、注册报批组、行政采购组。
研发中心,主要职责:收集整理国内外最新技术的发展状况和信息,制定公司产品、技术发展战略和规划;不断开发基于流式荧光技术的新产品,提高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组织人员对现有产品进行研究、改进、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试剂质量性能;负责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产品设计开发的策划及实施。
43:天瑞仪器
2022年研发投入:0.79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6.19%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662人,占员工总数的36.57%。其中,本科340人,硕士44人,博士6人。30岁以下332人,30~40岁281人,40岁以上49人。研发团队的专业覆盖面极广包括材料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分析化学、工业设计、自动化、核工程、机电、机械设计、计算机、农药、汽车、生化、药学、物理学、铸造等数十个专业。以及清华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日本东京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等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
研发中心设有技术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以更好地融合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际研发机构的最新技术和研发成果。研发中心还设有五个研究中心和一个综合管理中心。研发工作目前由研发一部与研发二部具体负责实施,研发一部主要负责软件、硬件的开发,研发二部主要负责产品应用方法的开发。
44:博晖创新
2022年研发投入:0.78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9.88%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141人,占员工总数的7.95%。其中,本科106人,硕士29人,博士6人。30岁以下53人,30~40岁59人。
设立了专门的技术研发中心(包括新产品研发部、生产技术组、技术档案室)。主要职能是从事检测新工艺、新技术、标准物质的研究、试验与推广应用,新产品实施方案的调研、论证及工艺、装备、生产流程方案的确定和新产品实施工作,负责样机研发、产品结构设计及改进、产品认证准备、设计文件的标准化输出。负责企业技术文件、技术标准的制定及执行监督工作,负责情报资料的收集、编译及资料管理等,为生产一线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45:禾信仪器
2022年研发投入:0.77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27.73%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201人,占员工总数的22.58%。其中,本科112人,硕士46人,博士6人。30岁以下63人,30~40岁110人,40岁以上28人。研发人员平均薪酬23.51万元。
研发人员专业涉及化学、物理、物理化学、材料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分析化学、工业设计、自动化、机械设计、计算机、环境科学、药学等数十个专业,分别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大学、暨南大学、德国吉森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中科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
坚持实施掌握基础原理-关键技术及核心部件研发-质谱仪整机集成-应用技术开发的自主研发路径。研发结构,根据自主研发路径可分为四个层次:原理研究、关键技术及核心部件研发、产品开发、应用开发。
第一层:原理研究。是指深入研究掌握各类质谱仪理论、设计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值模拟,开展诸如离子或电子的运功轨迹仿真模拟、研究流体问题,以期结合理论及模拟仿真找到影响仪器性能参数的因素及解决方案。
第二层:关键技术及核心部件研发。是指在原理研究的基础上,研发团队凭借所掌握的电离、质量分析器、离子传输、离子探测、进样和电源电控等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机械、电路、软件等专业设计,反复测试验证原理,研发出一系列质谱仪的关键核心零部件,为公司产品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持。
第三层:产品开发。是指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根据关键技术及核心部件研发进展,组建产品开发小组,及时实施技术成果转化,开展新产品开发、系列化研究及技术提升,实现产品批量、重复和可复制的生产。
第四层;应用开发。是指以已有产品(硬件)为基础,拓展新的应用场景或领域,开展配套设备开发、应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方案设计、检测方法建立、与其他技术的综合对比、新应用方法开发、相关标准的制定或申请等,形成满足新应用需求的解决方案。
设立专门研发中心,形成了集原型研制、迭代开发、产品测试、产品市场化转化为一体的高效研发体系。研发中心主要包括研发办、基础研究部、产品研发部、中试部、应用开发部等部门。
研发办 定位:负责研发中心项目管理、技术管理、综合行政等工作。职责:①建立规范的项目管理制度及流程,并监督执行;②负责项目管理具体活动;③负责文件资料、模块化、标准化等管理工作;④负责研发中心人事行政类综合事务。
基础研究部 定位:负责技术研究、技术支持、知识产权及项目申报。职责:①负责各项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积累沉与转化创新;②负责向各相关部门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或培训;③负责专利论文发表、科研项目申报等工作。
产品研发部
定位:负责产品规划与开发 职责:①负责制定符合公司战略发展的产品规划;②打造产品开发平台,建立满足业务需求的产品开发能力;③负责产品研发所涉及的电子、软件、机械等专业设计开发工作。
中试部
定位:负责新品转化、工艺测试等工作。职责:①负责新产品的工程验证,组织小批试制和工艺培训;②向生产部转交新产品,并负责后续工程、工艺的变更验证;③负责产品可靠性测试工作。
应用开发部
定位:负责应用方法的研究、开发。职责:①负责项目产品应用方法的研究和开发工作;②负责协助产品的概念、定义阶段的需求分析及总体技术方案设计;③负责应用方法相关测试、对比工作。
46:康为世纪
2022年研发投入:0.74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14.19%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185人,占员工总数的30.68%。其中,本科37人,硕士128人,博士4人。30岁以下101人,30~40岁60人,40岁以上24人。研发人员平均薪酬15.34万元。研发团队专业涉及医学检验、生物技术与检测、生物工程、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分析技术、医疗器械工程等各领域。
研发组织包括院办、基础试剂研发中心、体外诊断研发中心和技术支持部。
院办
主要负责研发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项目的进度跟踪、各项评审及在研项目的统筹管理;负责各类项目申报工作,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及相关政策,并搜集有价值的行业信息及政策信息。
基础试剂研发中心
基础试剂研发中心主要负责分子检测试剂关键原材料的研发,包括核酸保存试剂、核酸提取试剂及分子检测酶原料等。结合市场需求,进行新产品的设计开发、新技术的调研、对现有产品的升级优化,以保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体外诊断研发中心
全面承担公司 IVD 技术研究工作,分析、把握 IVD 行业发展动向和技术产品发展趋势,及时了解相关新产品、新技术,为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根据公司战略,制定 IVD 产品和技术研发规划,制定年度研发计划、方案、预算,并组织实施。
技术支持部
负责新产品的试用和调试,协助研发进行优化和改进;负责调研分子检测行业最新技术,提出研发方向建议;负责产品技术支持,解答客户关于技术的问题,协助客户解决产品技术问题。
47:英诺特
2022年研发投入:0.72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16.16%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104人,占员工总数的23.69%。其中,本科43人,硕士23人,博士2人。30岁以下42人,30~40岁45人,40岁以上17人。研发人员平均薪酬19.74万元。在北京、唐山、广州三地均设立了研发中心。
48:拱东医疗
2022年研发投入:0.72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4.93%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217人,占员工总数的12.21%。其中,专科164人,本科51人,硕士2人。30岁以下67人,30~40岁87人,40岁以上63人。
设置研发部作为研发机构,由分管副总经理直接领导。研发部的主要职责为,产品开发项目的立项、过程实施及项目结案评估;现有产品的技术跟踪及革新;新产品开发的计划、实施及过程控制;生产工艺的改进设计与开发;模具、设备的设计开发及维修保养。
49:安必平
2022年研发投入:0.69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13.57%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186人,占员工总数的21.33%。其中,本科108人,硕士31人,博士5人。30岁以下112人,30~40岁60人,40岁以上14人。研发人员平均薪酬18.35万元。研发团队覆盖细胞生物学、临床医学、生物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专业。
50:睿昂基因
2022年研发投入:0.64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15.18%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80人,占员工总数的15.9%。其中,本科30人,硕士38人,博士8人。30岁以下40人,30~40岁31人,40岁以上9人。研发人员平均薪酬18.96万元。
设立了扁平化管理的研发中心部门,下设医学部、研发部、注册部三个分支机构,其中:
医学部主要负责获取国内外前沿的科研信息,与临床专家沟通目前临床需求、前沿科研信息进行产业化转化的可行性,以及对临床应用的意见与建议等。
研发部主要负责公司产品的技术预研、产品设计、产品研发。
注册部主要负责将研发的新产品报国家药监局注册批准,主要包括申请材料撰写、临床考核实施、专家会信息补充等。
51:义翘神州
2022年研发投入:0.6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10.47%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241人,占员工总数的26.40%。其中,本科145人,硕士48人,博士13人。30岁以下184人,30~40岁45人。研发团队覆盖了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工程等多个专业领域,研发部门主要下属团队负责人,绝大部分都在公司就职五年甚至十年以上。
义翘科技设有研发中心,下设分子技术部、蛋白抗体策略部、基因产品部、免疫和杂交瘤部、重组抗体部、培养纯化部等6个研发技术部门,拥有独立的研发器材、实验场所。研发部门负责进行各产品线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平台的优化。
52:阳普医疗
2022年研发投入:0.44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6.14%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239人,占员工总数的22.36%。其中,本科147人,硕士21人,博士6人。30岁以下117人,30~40岁82人,40岁以上40人。研发团队专业涵盖医用高分子材料、检验医学、血液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
研发流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开发阶段。产品及技术研发主要由研究发展部和制造技术部负责,公司研发机构主要包括研究发展部与制造技术部,两部门均是技术创新的管理与执行部门。研究发展部专注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而制造技术部专门从事已有产品的技术升级与工艺优化。
53:近岸蛋白
2022年研发投入:0.41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15.54%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150人,占员工总数的21.77%。其中,本科50人,硕士75人,博士12人。30岁以下106人,30~40岁40人,40岁以上4人。研发人员平均薪酬15.22万元。研发团队专业涵盖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酶学、生物信息学、结构生物学、生物工程等。
以前瞻性技术研发和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双驱动研发管理模式,采用去中心化的协作模式,不同部门可以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研发活动。内部设立了完善的管培体系,管培生主要由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和有初步工作经验的人员组成,通过多部门联合交叉学习的方式为公司培养复合型人才,丰富研发人才梯队建设。
设有研发中心,负责开展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平台开发以及新产品、新技术的信息调研和开发方案设计等工作。研发部下设蛋白质研究院和产品开发部,分工开展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工作。研发中心是公司内部新产品和技术研发与生产转化基地,实行职能型组织架构,管理方式是矩阵式管理。
54:浩欧博
2022年研发投入:0.38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12.09%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96人,占员工总数的19.67%。其中,本科50人,硕士39人,博士7人。30岁以下67人,30~40岁23人,40岁以上6人。研发人员平均薪酬21.79万元。研发队伍专业涉及医学检验、生物技术与检测、生物工程、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分析技术、医疗器械工程等各领域。
研发模块下设研发管理部、研发一部、研发二部、研发三部、美国研发部和学术研究部。主要职责与定位如下:
研发管理部。负责研发相关文件及物料的整理汇总、研发项目进度的控制、研发实验室的管理等工作。
研发一部。负责过敏酶联免疫法(含捕获法)的全系列产品及自免酶联免疫法产品的优化,同时负责甲功及 PCT 化学发光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参与过敏化学发光产品的开发。
研发二部。负责自免纳米磁微粒化学发光诊断试剂的开发及产业化。
研发三部。负责过敏纳米磁微粒化学发光产品的开发,自免抗原及过敏原材料的开发、标记偶联及产业化。
美国研发部。负责国际市场化学发光产品的开发、原材料研究和国际战略合作和交流。
学术研究部。负责定期研究市场及时提出研究和发展方向,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在研项目和产品的临床应用和转化。
55:利德曼
2022年研发投入:0.35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4.95%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73人,占员工总数的14.07%。其中,本科40人,硕士25人,博士4人。30岁以下23人,30~40岁40人,40岁以上10人。
公司实行技术总监领导下的研发小组模式,成立了生化诊断试剂、免疫诊断试剂、诊断酶、诊断仪器等8个研发组,每个研发组均由具备丰富经验和专业特长的研发人员负责。成立了诊断酶、抗原抗体、化学品三个原料研发组,自主研发生产体外诊断试剂原料。
技术总监负责制定年度研发规划、建立改进研发工作规程,引进和评估研发项目并对项目实施监控。研发项目来源有两类:一是根据市场营销部反馈的需求情况申请项目研发;二是根据技术人员搜集的行业信息申请项目研发。诊断试剂的研发周期一般为 3-5 年,诊断试剂行业的技术升级换代较快,产品迭代的周期相对较短。诊断仪器的研发周期一般为 2-3 年,且诊断仪器的研发投入也较大。
56:仁度生物
2022年研发投入:0.34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11.25%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74人,占员工总数的14.02%。其中,本科39人,硕士23人,博士4人。30岁以下38人,30~40岁29人,40岁以上7人。研发人员平均薪酬20.72万元。在中美两地设立研发中心。
设立了扁平化管理的研发中心,下设注册临床部、试剂研发部、仪器研发部三个分支机构,其中:
注册临床部,负责新产品报国家药监局注册批准,主要包括注册证申报管理,注册申报产品的临床研究,知识产权管理,科技项目课题的管理等。
试剂研发部,负责试剂产品从立项开始的产品设计、产品开发和产品预研,直至研发完成,同时提供研发过程所需提交的资料,对公司研发的产品进行验证,并完成相关信息输出,输出给质量和生产部门。
仪器研发部,负责仪器产品从立项开始的产品设计、产品开发、寻找合适供应商、产品性能验证直至研发完成,同时提供研发过程中所需提交的资料,完成研发输出,解决产品生产过程中问题,产品持续改进等工作。
57:爱威科技
2022年研发投入:0.34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17.77%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115人,占员工总数的21.1%。其中,本科50人,硕士21人,博士4人。30岁以下25人,30~40岁67人,40岁以上23人。研发人员平均薪酬17.53万元。
以原创性自主研发为主,委托开发为辅的开发方式开展研发工作。研发中心,下设仪器研发部、试剂研发部、工艺研发部、产学研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技术情报部等。其中:
仪器研发部,还分设仪器设计开发室、标本前处理实验室、电子检测技术实验室、光学实验室、自动显微镜实验室、机器视觉实验室、型式实验室、前沿检测技术预研室。
试剂研发部,分设试剂设计开发室、原材料实验室、标准实验室、荧光染色实验室、免疫标记技术实验室、电化学技术实验室。
工艺研发部,分设工艺设计开发室、中试实验室。
58:优宁维
2022年研发投入:0.34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2.88%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117人,占员工总数的17.01%。其中,本科67人,硕士42人,博士4人。30岁以下81人,30~40岁32人。研发工作主要涉及爱必信(BD 研发部)、南京优爱(产品研发部)、云焱软件(软件开发部)以及乐备实(实验服务部)等公司。
59:塞力医疗
2022年研发投入:0.29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1.28%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101人,占员工总数的6.85%。其中,本科59人,硕士12人,博士1人。30岁以下35人,30~40岁57人,40岁以上9人。
研发生产全部通过全资子公司塞力斯生物实施,主要致力于凝血类体外诊断试剂、血细胞分析及生化诊断试剂的研究开发。研发方向采取以凝血类试剂产品为主,并逐步向生化、免疫列产品逐步拓展的方式。2016年上市时,塞力斯生物有研发人员 21 名,其中博士 2 名,硕士 8 名,本科 9 名,大专 2 人,分为三个项目组,分别为凝血组、生化组、免疫组。
60:赛科希德
2022年研发投入:0.17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7.4%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48人,占员工总数的17.58%。其中,本科24人,硕士18人,博士1人。30岁以下13人,30~40岁23人,40岁以上12人。体外诊断试剂的研发涉及检验医学、临床医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体外诊断仪器的研发涉及光机电、自动化、软件工程等学科。
建立了覆盖仪器、试剂、耗材产品线的研发团队,坚持自主研发为主。研发中心作为承担公司科技创新及技术管理的部门,主要负责编制设计计划、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和产品重大改进的设计、收集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技术进行理论实践研究、编制设计文件及关键工艺等工作。
研发中心由试剂研发部、仪器研发部、参考实验室、知识产权部四部分构成。其中仪器研发部设机械设计组、软件设计组、电气设计组、仪器技术工艺组;试剂研发部设凝血系统研发组、抗凝血系统研发组、纤溶系统研发组、生物原料研发组、试剂工艺技术组。
61:新华医疗
2022年研发投入:4.01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4.32%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1060人,占员工总数的13.15%。其中,本科734人,硕士217人,博士5人。30岁以下529人,30~40岁429人,40岁以上102人。
62:洁特生物
2022年研发投入:0.37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6.12%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135人,占员工总数的10.25%。其中,本科32人,硕士17人,博士3人。30岁以下33人,30~40岁78人,40岁以上24人。研发人员平均薪酬15.14万元。
研发中心,负责组织论证和审核批准公司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对研究开发方向和重大技术课题进行决策;制定公司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创新政策;确定技术研究开发方向、年度科技计划和经费预算。技术研发中心下设专家顾问室、技术研发室和分析实验室。
专家顾问室,主要由内部专家与外聘专业从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的有关工程师、学者组成,负责对公司技术的研究开发方向、重大技术问题及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咨询和评估。
技术研发室,负责科技开发项目的具体实施,根据研发中心主任、专家顾问室的中长期、年度科研计划编制具体科技项目实施方案;根据项目特点组织技术研发中心及相关技术部门人员组建研发项目组,以项目组形式完成项目研发的具体实施工作,并定期检查、总结、汇报研究开发项目的进展情况;负责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项目;组织、实施公司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工作;组织、实施新技术、新产品和重大科技项目的科研攻关工作。
分析实验室,负责实验方案的审核以及实验操作的监督,根据研发项目组需要组织分析化验人员配合研发项目进行实验操作;负责相关技术指标的检测和鉴定。
63:新芝生物
2022年研发投入:0.16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8.4%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47人,占员工总数的16.04%。其中,本科16人,硕士2人,博士2人。30岁以下人,30~40岁人,40岁以上人。拥有宁波、杭州两地研发中心。核心成员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宁波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等知名高校,涉及生物、化学、机械、电子等学科,仪器开发经验丰富,学科背景交叉融合。
组建了技术部、应用部、超声研究院以及杭州研究院等专业的研发部门,由知名大学硕博领衔的 36 人研发团队。建立了 IPD 体系,采用横向产品线、纵向职能部门的矩阵式组织架构,以产品线为业务单元进行端到端全流程研发模式。每条产品线向前延伸到市场部门,向后延伸到供应链和售后管理部,形成了从客户需求输入到产品开发实现,再到产品供应和服务的完整业务链体系。
64:海尔生物
2022年研发投入:2.92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10.21%
到2022年底,研发团队有897人,占员工总数的33.35%。其中,本科516人,硕士164人。30岁以下354人,30~40岁441人,40岁以上102人。研发人员平均薪酬25.57万元。
研发部门主要分为企划、产品管理和模块开发平台三大部分。
65:凯实生物
2021年研发投入:0.65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11.44%
到2021年底,研发团队有226人。在嘉兴、上海、杭州设立了三个研发中心。2021年平均薪酬18.41万元。研发体系,从光学、机械技术、电子技术、软件技术、流体及热力工程、材料及系统等方面建立了一支全流程的研发团队。
66:微策生物
2021年研发投入:0.45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3.54%
到2021年底,研发团队有105人,占员工总数的15.72%。
67:沃文特
2020年研发投入:0.44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11.7%
到2020年底,研发团队有119人,占员工总数的28.95%。研发人员专业背景包括机械设计、生物工程、医学检验、电气工程、计算机、化学、电子及自动化等多种类学科。
设立了仪器研发中心和试剂研发中心,负责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仪器研发中心负责体外诊断仪器的研发、技术转换及临床试验,下设仪器开发一部、仪器开发二部、仪器开发三部、仪器开发四部、仪器工艺部等部门;试剂研发中心负责体外诊断试剂的研发、技术转换及临床试验,下设试剂研发一部、试剂研发二部、试剂研发三部、试剂研发四部、试剂研发五部、试剂工艺部等部门。
68:乐普诊断
2019年研发投入:0.44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16.41%
到2020年6月底,研发团队有106人,占员工总数的21.9%。其中,研发总监4人,项目经理17人,研发工程师65人,研发助理20人。研发部门包括试剂研发部和仪器研发部。
69:瑞博奥
2021年研发投入:0.53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18.43%
到2021年底,研发团队有70人,占员工总数的28%。其中,本科29人,硕士10人,博士15人。研发团队涵盖免疫学、分子医学、生物化学、化学、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动物学、肿瘤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人才。
以自主研发为主,根据产品研发特点,构建了科学高效的研发体系,通过基础研究构建检测产品底层反应逻辑,为应用类产品提供原料选择与开发方向。在美国设有子公司,主要负责生物科研试剂产品及新冠相关体外诊断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国内设置体外诊断产品研发中心,布局化学发光、荧光免疫层析、分子诊断、蛋白芯片临床诊断应用等产品研发管线。
70:景杰生物
2021年研发投入:0.35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16.12%
到2022年6月底,研发团队有38人,占员工总数的12.26%。公司员工中,硕士200人,博士27人。研发团队汇集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医学、计算机和信息学等专业领域的专家和博士硕士人才。
71:中翰盛泰
2021年研发投入:0.55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4.81%
到2021年底,研发团队有67人,占员工总数的15.51%。其中,硕士+博士33人,占研发人员比例达到 49.25%。专业背景涵盖材料学、生物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十几个专业。建立了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
根据技术路线的布局和创新战略,以技术平台为区分, ①中翰生物层面设立了研发中心和液相芯片高等研究院,其中研发中心负责公司快速诊断技术平台相关试剂和仪器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液相芯片高等研究院主要负责公司液相芯片试剂和仪器的研发、开发与应用。 ②博茵生物系公司全资子公司,负责生物原材料的研发与生产。
中翰生物
(1)研发中心
(2)液相芯片高等研究院
博茵生物
72:英科新创
2021年研发投入:0.53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8.75%
到2021年底,研发团队有142人,占员工总数的15.2%。专业涵盖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有机化学等多个领域。2021年研发平均薪酬为20.24万元。设立3个研发中心,厦门、苏州及北京。其中厦门侧重于 POCT、酶联免疫、生化等产品的研发,苏州侧重于化学发光及分子诊断产品的研发,北京侧重于体外诊断上游活性原料的研发。
73:菲鹏生物
2020年研发投入:1.12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10.51%
到2021年底,研发团队有338人,占员工总数的36.9%。研发中心包括原料研发中心和解决方案研发中心,其中原料研发中心下设真核重组蛋白部、免疫诊断部、分子诊断部,解决方案研发中心下设试剂研发部、仪器研发部。
74:世和基因
2021年研发投入:1.37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26.62%
到2021年底,研发团队有266人。其中,硕士169人,博士28人。研发团队覆盖肿瘤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在内多学科人才。
研发相关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涵盖了项目立项、研发活动、费用支出、知识产权管理、技术信息保密等方面。公司研发活动主要包括检测技术迭代、软件算法开发、临床性能验证等三个方面。设有世和研究院,由公司战略委员会和核心技术人员领导,下辖研发部、医学部、生物信息部、医疗器械研发注册部等多个团队,构成公司完整研发架构体系。
研发部,负责前沿趋势跟踪、技术早期论证、产品设计定型等全流程统筹工作。
医学部,负责收集临床需求,评估技术的临床转化价值,跟进研发产品的临床验证等。
生物信息部,负责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搭建、数据分析统计等工作。
医疗器械研发注册部,负责产品转化,即根据公司战略方向将相对成熟且有市场前景的技术转化为具体产品,并完成相应研发立项、产品输入/输出、试产转化、注册检验、临床试验等工作。
75:雅睿生物
2021年研发投入:0.45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6.04%
到2022年3月底,研发团队有100人,占员工总数的28.74%。已在加拿大多伦多、江苏省苏州市和徐州市等多地设置研发团队。
设立研发部门,由研发部门统筹进行公司的研发工作,并建立了功能完备的研发组织架构及专业的研发人力资源队伍。研发部根据行业发展情况与产品市场布局制定年度可研计划,下设项目推进组、光电机械组、软件验证组、工作站组、试剂组和制程组分管不同研发条线工作或负责研发项目支持工作。
76:致善生物
2021年研发投入:0.49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10.26%
到2021年底,研发团队有157人,占员工总数的31.91%。
77:联川生物
2021年研发投入:0.31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15.1%
到2021年底,研发团队有53人,占员工总数的19.56%。成员背景涵盖了生物化学、计算机、数学、纳米材料、机械、半导体芯片、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光电、化学众多学科。
78:达科为
2020年研发投入:0.22亿元
研发占营收比例:3.59%
到2021年9月底,研发团队有119人,占员工总数的16.86%。其中,本科76人,硕士以上30人。专业涉及生物医学工程、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与检测、信息工程、机械设计、软件编程、自动化控制等领域。
小结:
1、78家A股已上市或IPO的IVD企业,其研发架构大都契合IPD的研发模式。但依然有一小部分企业,技术研发部门划分,比较错综复杂的。
2、看完这些研发模式、研发架构,我们可以横向比、纵向比,更好优化自身研发体系。
3、研发是重中之重。不管是仪器、试剂还是耗材研发,各自研发架构要理清,研发团队培养要跟上,不然就容易掉队,丧失核心竞争力。
4、每一次盘点,都很有收获,特别是全局视野的大幅提升。有一句话,黄工很喜欢,也送给朋友们: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说明:如有错漏,以企业发布为准。
声明:本微信注明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