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我们不是“天使”,但我们可以做这世间的“摆渡人”

2023-06-22 10:29

在患者身体生病、无能为力时,帮助他们“渡”到健康的灵魂和心理,让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未来,这未来或短暂或长久。

导言

刚工作时,总是相信“山海自有相逢,风雨总有归期”,做好自己的护理工作就是对患者最大的帮助。工作越久,遇到的患者也越来越多,他们有已看淡生死的耄耋老人;有担负整个家庭重担的中年人;也有还未毕业,对未来充满无限期许的阳光少年!他们经常会问同一句话:“医生,我还能走路吗?”他们的眼神从最初的炙热到渴望再到最后的漠然。我渐渐明白,我们在医人的同时,也要渡心。希望我们遇到的每一个患者都能痊愈,纵然我们不能妙手回春,也能从此阡陌多暖春。

第一次看到刚从监护室转到骨科病房的小林,我着实惊了一下。51岁,身高180厘米,体重近220斤的他感觉都要从病床上“溢”出来了。 因颈椎骨折导致脊髓神经受损,小林除右上肢肌力3级外,其余肢体肌力均为0级。从监护室转回骨科病房的小林带着1根导尿管、1根鼻胃管和1根肛管。 从进病房的那一刻起,小林就喊着要吃东西,吵着要拔胃管。医生和护士长安抚了很久,小林才勉强同意再多留置胃管1天。 护士长特意交代:“对突然截瘫的患者,不管是身体上还是情绪上,大家一定要格外关心。大家辛苦点,咱们尽量固定责任护士。” 小林身体比较壮硕,他是在醉酒后夜里骑电动车不慎摔倒导致颈椎骨折的。 他用因气管插管而嘶哑的声音说:“大姐,等我好了,再也不喝酒了,也要减肥。手术医生这次为了给我摆合适的体位,都花了两个小时。” 听着他对康复之后的种种规划,看着他眼里深深的渴望,我笑着告诉他:“是的,很快就可以出院了,所以你要配合治疗呀。” 其实在医院工作越久,就越深刻地体会到“善意的谎言”有时比现实更让人幸福。 小林颈椎骨折的部位节段高,脊髓神经损伤重,虽然主治医生在他受伤后的黄金时间6小时内实施了手术,但是术后肌力、感觉完全恢复的概率还是很低的。 主治医生王教授晨交班时说:“接到急诊室电话,我们团队是夜里12点多赶到医院的。每次遇到这样的患者,只要有可能,我们都会竭尽全力在6小时内实施手术。我们多争取一分钟,患者就多一分站起来的希望。”

因病情需要,小林需要第二次手术。 在第二次手术的前一天,小林家属略显为难地问我病区有没有男性护理员,想麻烦帮小林通一下大便:“他两百多斤,又不能动,我实在是弄不好。”已连续陪护五六天的小林家属用满是血丝的眼睛看着我,眼里有为难、有无奈,但更多的是疲惫。 “我就可以呀!”我拉了拉自己的护士服,尽量不让自己的腰围露出来,故作轻松地说。小林的每次翻身都是一个大工程,两百多斤,又是高位截瘫。 “可以吗?我老公说不要麻烦你们,你们都是瘦瘦的女孩子。你们每天十几次的翻身,我都已经很难为情了,我看你们好几个护士自己都戴着腰围。”小林妻子言辞真切地说。 “没关系的,这都是我们的工作,再说他天天喊我大姐,不是更应该嘛!”说着,我就拉着小林家属一起往病房走去。 我和小林家属连续换了两次床单才收拾干净,给小林全身都擦了一遍,摆好合适的体位。我刚准备走,就看到小林试图用他的右手拉住我。 看我停下脚步,小林犹豫着说:“大姐,我能坐起来吗?明天就要手术了,我想看看外面的风景。”话音刚落,小林就把脸扭到了一边。 我知道小林的担心,一股心酸、苦涩的感觉从心底涌了上来。小林无数次说后悔出事那晚喝了酒,可世间又怎会后悔药。错误有时候可以弥补,但更多的时候只能留下一辈子的遗憾! 我和小林家属一边一个扶着他的胳膊,我给他说着新建总部的每一处风景,还指即将筹建的二期给他看。 水边的跑道上有个小朋友在肆意地滑着平衡车,一圈又一圈。小林一直看着那个像在风中飞翔的小朋友,眼里出现了一闪而过的光,然后喃喃自语道: “以前总觉得年轻好,住院后觉得健康才最重要。现在觉得未来真好,有未来真好!”说完,小林让我们把病床摇下来。 在协助他翻身时,我突然感觉到有几滴温热的水珠落在我的手背上,一瞬间我怔住了。我记得小林说过他很少哭,即使是这次受伤。 我的喉咙像被东西堵住一样,竟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我恨自己不是真正的天使,不能允诺小林一个可期的未来;也怨恨自己不是哲学家,不能说出动人的话来抚平他的伤痛,给他希望。 良久,我握着他的手说:“只要我们心怀希望,每个人都有未来。很多时候,可能自己觉得是负担、是拖累,但在亲人眼里你在就是他们的希望。儿子是父母的希望,父母又是孩子的家。只有我们在,他们才能更好地活着。” 我偶遇过在病房门口焦急等待的小林的儿子,头发凌乱,二十来岁,看到医生后,还未开口就已哽咽,我也知道他家里还有一个让他放心不下的年迈母亲。

小林术后返回病房,我第一时间跑过去检查他的四肢肌力和感觉情况。 但事实让我明白,为什么电视剧里出现奇迹时周围会泛着光,因为那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奢望。 术后第三天快下班时,小林家属在走廊的拐角处突然喊住我,眼里噙着泪水,双手不停地相互揉搓着说: “护士小姐,这段时间谢谢你们了,我们打算过几天就出院了,去康复医院。小林让我告诉你,他会好好康复的,即使不能再下地走路,也要努力活着。我们儿子还没结婚,更不都让我婆婆白发人送黑发人。其实只要他人在,我就觉得日子会好过些。” 说完,小林家属在经常有人穿行的病房走廊里,放声大哭起来。 那声音回荡在整个走廊,充满着绝望,像一把利剑直插入心脏,让听闻的人连呼吸都会觉得生疼。 而此时,任何安慰的言语都显得苍白和无力。 刚上大学时,老师说:“学医人一定要永怀情怀,因为你会不断地面对生老病死,不断地和鲜活的生命说再见。他们虽是陌生人,却能让你记忆犹新。所以每个学医人都要有一颗‘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心!” 小林出院那天,我刚好休息,当班同事说小林送了一束花给我们全体护士,是一束太阳花,每一朵都开得异常灿烂。 那束花在我们休息区放了好多天,每次看到那束花我眼前总会浮现小林的笑容,也会想到顾城的那句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出院后,我们也多次打电话询问小林的情况,电话那头家属总是不停地道谢,兴奋地告诉我们小林的脚已恢复知觉,还有小林喊完大姐之后爽朗的笑声。 那笑声就像穿过浓浓雾霭之后的冬日太阳,既温暖,又充满希望。

小林出院以后,我时常在想,患者每次治愈、康复之后的笑容与感谢固然鼓舞人心、让人铭记,但是当我们面对“束手无策”和“说抱歉”时,我们这些承载着他们康复希望的“天使”又该怎样去救赎和摆渡呢? 除救治外,我们还应该关注家属和患者的心理与情感变化,帮助他们接受现实,帮助他们在坎坷之路上艰难前行。 我们不是“天使”,不能让愿望成真,但是我们可以做这世间的“摆渡人”。 在患者身体生病、无能为力时,帮助他们“渡”到健康的灵魂和心理,让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未来,这未来或短暂或长久。 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这些临床工作者“总是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有时去安慰”。

注:本文首发于浙大出版社《浙一路·陪你走过》。  

题图:pexels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护士,肌力,胃管,康复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 通往回家的路
    打开APP 叙事肝胆
  • 生命的重逢
    打开APP 叙事肝胆
  • 电话那边的几分钟
    打开APP 叙事肝胆
  •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