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的预防
是指静脉血管的炎症反应,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静脉输液治疗并发症,其发生率为3%~59.1%,通过针对性的干预可以降低其发生率。依据发生原因将静脉炎分为机械性、化学性、血栓性、感染性和输注后静脉炎。发生静脉炎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也可能会延长患者的住院天数,增加医疗费用。
一、原因
诱发静脉炎的因素有不可干预因素与可干预因素。不可干预因素主要有患者因素和药物因素。患者因素包括患者自身疾病及血管条件差等;药物因素主要是药物的性质。可干预因素主要有输液工具的选择(包括输液工具的型号和材质)、穿刺部位、穿刺血管、穿刺技术、留置维护技术及固定方式等因素。液体的溶媒:相同药物,不同溶媒,药物的渗透压及酸碱度不一样。
不同类型的静脉炎发生原因见表1。
表1 不同类型的静脉炎发生原因
二、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早期穿刺局部发红、肿胀、皮肤温度升高及沿静脉走向发红,患者可诉疼痛;静脉炎晚期穿刺局部组织硬化,沿静脉走向呈条索样改变,触摸静脉无弹性,皮肤颜色呈条形褐色;多数伴有输注速度减慢,部分伴有发热。
美国静脉输液协会(INS)将静脉炎按临床表现分为0~Ⅳ五个级别见表2,为判断静脉炎严重程度的有效标准,用于指导早期识别静脉炎,及时给予干预措施,降低对组织的损伤;
静脉炎临床表现见图2
(1)Ⅰ级静脉炎(2)Ⅱ级静脉炎(3)Ⅲ级静脉炎(4)Ⅳ级静脉炎。
三、预防
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进行静脉炎的评估,及时识别风险因素,及早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一)遵循最大无菌化原则医务人员在穿刺置入及导管维护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手卫生,最大限度地保持操作部位的无菌化。
(二)合理选择输注通路穿刺前充分评估患者及治疗方案,在满足治疗的情况下,选择最短、最小的穿刺导管及最佳静脉通路。
1.评估患者
评估患者病情,对患有免疫缺陷、糖尿病、肾脏病等患者,老年(年龄>60岁)及儿童患者,应选择最小型号的穿刺工具及静脉导管。对于外周血管条件差的患者,不要尝试穿刺,应选择中心静脉导管。
2. 评估治疗疗程
原则上治疗疗程在7d以内可选择外周静脉留置针;1个月内可选择CVC、MC或PICC;30d以上的可选择PICC和PORT。
3. 评估药物性质
药物pH<5、>9或渗透压>900mmol/L血管活性药物以及腐蚀性药物,应使用中心静脉导管CVC、PORT、PICC输入。
4. 评估导管材质
应选择与人体兼容性较好的硅胶材质的导管。置管或导管维护时,应正确选择皮肤消毒剂和进行有效消毒。可选择2%葡萄糖酸氯己定(CHG)乙醇溶液(年龄<2个月应慎用)、有效碘浓度≥0.5%碘伏;采用擦拭消毒皮肤方法,消毒剂应完全自然待干,2%葡萄糖酸氯己定(CHG)乙醇溶液(年龄<2个月应慎用)应至少自然待干30s,有效碘浓度≥0.5%碘伏应至少自然待干1.5~2min,如遇穿刺部位为股静脉,至少自然待干3min,毛发部位必须充分干燥。
(三)妥善固定
导管置管后维护,选择合适的固定装置固定导管,避免导管移位刺激血管引发静脉炎。通常情况下,PVC、MC、PICC、CVC及PORT的无损伤针用透明敷料固定穿刺局部,胶布或黏胶类装置固定外导管;必要时,使用辅助固定装置,如思乐扣、夹板等辅助固定,增加导管固定的牢固度,防止导管松动、移位刺激血管;指导患者适度活动,避免牵拉固定装置,导致固定装置松动。
(四)预防性使用药物
外周静脉导管置管成功后或者进行输注前,沿置管静脉持续使用水胶体等治疗性敷料,或给予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喜辽妥)、如意金黄散等药物外敷,1~2次/d,连续3~5d,可有效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五)减少微粒输入
依据临床实际情况,静脉输注时可使用过滤装置或终端过滤器,减少各种微粒通过输液管路进入血液循环,降低微粒对静脉血管内膜的刺激,降低静脉炎的发生。
(六)合理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
依据药物性质及患者病情,合理控制输注速度及输液量,必要时使用输注流速控制设备,如微量注射泵、输液泵等,减少不合理的输注速度损伤血管内膜。
(七)规范静脉导管维护
静脉导管留置期间,规范维护静脉导管,以便早期发现静脉炎潜在的风险,及时干预。
(八)教育及培训
对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进行静脉炎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等进行健康教育;对实施静脉输液治疗的医务人员进行静脉炎相关知识的培训。
来源:天使亦凡人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