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OT治疗内翻型踝关节炎中远期疗效肯定,然而对于肥胖、后足内翻严重、距骨倾斜严重以及Takakura Ⅲb期患者应谨慎使用。
梁景棋,杨鑫权,岳洋,冯慧,刘亮,张言,刘培珑,赵宏谋
1.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足踝外科(西安 710054)
2. 西安医学院(西安 710016)
基金项目:西安市卫健委青年培育项目(2022qn05);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2022ZDLSF02-13)
通信作者:赵宏谋
关键词:踝关节炎;踝上截骨术;并发症;危险因素
引用本文: 梁景棋, 杨鑫权, 岳洋, 等. 踝上截骨术治疗内翻型踝关节炎的有效性与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3, 37(7): 788-795. doi: 10.7507/1002-1892.202303008
摘要
目的
评价踝上截骨术(supramalleolar osteotomy,SMOT)治疗内翻型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分析其治疗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2月采用SMOT治疗的82例(89足)内翻型踝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男34例38足,女48例51足;年龄43~72岁,平均54.3岁。身体质量指数为20.43~30.15 kg/m2,平均24.43 kg/m2。术前胫骨远端前侧关节面角(tibial articular surface angle,TAS)为77.6°~88.4°,平均84.4°。改良Takakura分期:Ⅱ期9足,Ⅲa期41足,Ⅲb期39足。采用Maryland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简明健康调查12条量表(SF-12量表)进行临床功能评估;影像学评估包括TAS、距骨倾斜角(talar tilt,TT)、胫骨踝穴角(tibiocrural angle,TC)、胫骨内踝角(tibial medial malleolars,TMM)、踝穴距离(tibiocrural distance,TCD)、胫骨远端外侧关节面角(tibial lateral surface angle,TLS)及后足力线角(hindfoot alignment angle,HAA)。统计临床失败、功能失败、影像学失败结果,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
手术时间45~88 min,平均62.2 min。术中未发现骨折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7足出现内侧切口愈合不良,使用外固定架患者中6足出现9处针道感染,同种异体骨和自体骨植骨患者中分别有20足和3足存在影像学骨吸收;除1足严重感染使用骨水泥旷置二期植骨外,余88足均一期骨愈合,且骨愈合面积均>80%。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82个月,平均50.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Maryland评分、VAS评分、SF-12量表心理评分及生理评分以及TAS、TC、TLS、TCD、TT、TMM、HAA和Takakura分期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发生临床失败13足、功能失败15足、影像学失败23足。单因素分析示,肥胖、TT>10° 和Takakura Ⅲb期是临床失败的影响因素,HAA≥15°、Takakura Ⅲb期是功能失败的影响因素,TT>10° 是影像学失败的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示,TT>10°、HAA≥15°、TT>10° 分别是临床失败、功能失败、影像学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SMOT 治疗内翻型踝关节炎中远期疗效肯定,然而对于肥胖、后足内翻严重、距骨倾斜严重以及Takakura Ⅲb期患者应谨慎使用。
正文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发生常与关节表面压力不均匀与软骨退行性变密切相关,踝关节作为下肢负重主要关节,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常使得内侧应力集中,进而导致内翻型踝关节炎改变[1]。近年来,踝上截骨术(supramalleolar osteotomy,SMOT)已成为治疗非对称性中期甚至终末期踝关节炎的一种有效方法[2-5]。临床和生物力学研究表明,SMOT可以重新调整负重轴,恢复胫距关节一致性,降低内侧穹隆部的接触压力,甚至可以在影像学上逆转踝关节炎的阶段,避免患者接受牺牲关节手术或至少推迟手术时间。
然而,该手术适应证仍然存在争议。对于部分改良Takakura分期[6-7]3B期以及距骨倾斜角(talar tilt,TT)增大的患者,围术期规划目前尚无共识,部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根据相关报道及我们既往研究[4-5,8-10],SMOT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取得较好结果。现通过回顾分析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足踝外科诊疗中心2016年1月—2020年12月采用SMOT治疗的内翻型踝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评价其中远期临床功能和影像学结果,探讨该术式的有效性及危险因素。报告如下。
1、临 床 资 料
1.1、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 年龄≥18岁;② 胫骨远端前侧关节面角(tibial articular surface angle,TAS)<84° 和/或TT>4°;③ 使用SMOT联合或不联合其他术式(如腓骨截骨、跟骨截骨、外固定架、踝关节外侧修补/重建术等),但不包括骨软骨损伤需手术治疗者(如骨软骨移植);④ 保守治疗时间≥6个月,症状无明显改善且逐渐加重,如行走疼痛、日常活动受限;⑤ 首次接受矫形手术;⑥ 随访时间≥24个月,且随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 神经肌肉性疾病,患侧下肢功能障碍;② 患足有既往外伤史且导致骨发育异常;③ 踝关节急性或慢性感染;④ 类风湿性关节炎。2016年1月—2020年12月,共82例(89足)内翻型踝关节炎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
本组男34例38足,女48例51足;年龄43~72岁,平均54.3岁。左侧51足,右侧38足;其中7例为双足发病。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0.43~30.15 kg/m2,平均24.43 kg/m2。术前TAS为77.6°~88.4°,平均84.4°。改良Takakura分期:Ⅱ期9足,Ⅲa期41足,Ⅲb期39足。32例有吸烟史。
1.2、手术方法
本组均采用胫骨远端内侧开放截骨治疗。取踝关节前内侧切口,逐层显露胫骨远端前内侧骨面,截骨线内侧位于内踝尖近端约5 cm,外侧位于下胫腓联合水平;截骨前先由胫骨近端内侧向远端外侧骨皮质置入1枚克氏针,作为截骨定位。使用摆锯由内上向外下斜形截骨,注意保留外侧骨皮质。根据术前计划,TAS目标为90°~92°,胫骨远端外侧关节面角(tibial lateral surface angle,TLS)为80°~85°,TT为0°~4°,后足力线角(hindfoot alignment angle,HAA)为−5°(外翻5°)~0°。患者术前自行选择采用自体髂骨(18足)或同种异体骨(71足)填充胫骨截骨部位;术中透视确定后使用胫骨远端内侧接骨板固定。如果胫骨踝穴角(tibiocrural angle,TC)较对侧减小超过5°,或距骨复位受限,可以选择在胫骨截骨同一水平行腓骨截骨(本组42足)。如果患者有慢性踝关节不稳或在外侧骨赘清创术后不稳定,则采用改良Brostrom手术(15足)或外侧重建手术(4足)来恢复踝关节稳定性。术中透视观察TT恢复以及后足是否存在残存内翻畸形,进一步选择内侧外固定架牵开技术与跟骨截骨术。本组11足选择跟骨外侧闭合楔形截骨,并使用2枚空心螺钉固定;39足内侧外固定架牵开,选择于胫骨、距骨、跟骨依次置入骨针,使用延长杆固定,透视确定TT恢复满意后维持固定。
1.3、术后处理
术后第2天开始踝关节、中前足各关节主动和被动锻炼,夜间使用短腿支具固定踝关节于中立位;术后6周允许部分负重,复查X线片示截骨骨性愈合后全负重功能锻炼。联合使用外固定架患者需固定8~10周;外固定架牵开期间禁止负重和踝关节活动;拆除外固定架后开始逐渐负重活动,并加强踝关节活动度训练。
1.4、疗效评价指标
记录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Maryland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简明健康调查12条量表(SF-12量表)进行临床功能评估。影像学评估包括在踝关节负重正位X线片测量TAS、TT、TC和胫骨内踝角(tibial medial malleolars,TMM)、踝穴距离(tibiocrural distance,TCD),负重侧位X线片测量TLS,Saltzman位X线片测量HAA。
临床失败定义为术后因局部症状需要再次手术者,包括再截骨术(腓骨截骨、跟骨截骨)、关节融合术和人工踝关节置换术,但不包括富血小板血浆/透明质酸等关节腔注射、无症状拆除内固定物的患者。功能失败定义为末次随访时Maryland评分<75分(评价为可、差者)或VAS评分>6分(重度疼痛者)。影像学失败定义为末次随访时TT>4°,HAA>0°(内翻),下胫腓联合增宽>4 mm,距腓关节炎发生,Takakura分期未改善或加重。
通过复习既往高质量文献报道[1-3,12,14]以及本研究前期对临床数据预分析,选择分析以下指标是否是临床失败、功能失败以及影像学失败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55岁)、侧别、超重(BMI≥24 kg/m2[11])、肥胖(BMI≥28 kg/m2[11])、Maryland评分(≥50分)、VAS评分(>6分)、HAA(≥15°)、TT(>10°)、术前Takakura分期(Ⅲa期和Ⅲb期)。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行正态性检验均符合正态分布,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手术前后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手术前后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指标是否是临床失败、功能失败、影像学失败的影响因素,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45~88 min,平均62.2 min。术中未发现骨折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7足出现内侧切口愈合不良,其中1足因严重感染于术后4个月行皮瓣转移手术,余均经局部换药与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后愈合。39足联合使用外固定架者,拆除外固定架时间为8~10周,平均8.5周;其中6足出现9处针道感染,均采用局部换药与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后治愈,未提前拆除外固定架。同种异体骨和自体骨植骨患者中分别有20足和3足存在影像学骨吸收。除1足严重感染使用骨水泥旷置二期植骨外,余88足均一期骨愈合,且骨愈合面积均>80%。
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82个月,平均50.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Maryland评分、VAS评分、SF-12量表心理评分及生理评分以及TAS、TC、TLS、TCD、TT、TMM、HAA和Takakura分期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图1、2。
图 1患者,男,52岁,右踝关节内翻型OA(Takakura Ⅲb期),行SMOT联合腓骨截骨术手术前后负重正侧位、 Saltzman位X线片 a~c. 术前;d~f. 术后19个月TT、 HAA均出现影像学失败
图 2 患者,女,64岁,右踝关节内翻型OA(Takakura Ⅲa 期),行SMOT联合腓骨截骨辅助内侧外固定架牵开 a. 术前踝关节负重正位X线片;b、c. 术前Slatzman位X 线片及外观示后足明显内翻;d. 术后即刻正位X线片;e~h. 术后32 个月踝关节负重正侧位、Slatzman位X线片及外观示后足力线恢复,Takakura分期改善至Ⅰ期
联合使用外固定架患者中6足TT未矫正至正常(≤4°),联合外侧修补/重建术患者中2足TT未矫正至正常,未行进一步处理。1足严重感染患者在取出旷置骨水泥并植骨后,最终踝关节功能无受限,OA症状较前显著改善。本组发生临床失败13足,其中7足因疼痛和功能障碍最终行踝关节融合术,4足因距腓关节炎/下胫腓联合增宽行腓骨截骨术后症状改善,1足因后足内翻行跟骨截骨,1足因距下关节失代偿而出现OA最终行距下融合;7足因踝关节背伸活动受限,取出内固定物同时行关节清理。功能失败15足,均因局部症状导致疼痛,其中6足同时为临床失败患者。影像学失败23足,其中TT>10° 5足,HAA≥15° 2足,下胫腓联合增宽2足,发生距腓关节炎2足,Takakura分期未改善或加重21足。
单因素分析示,肥胖、TT>10°和Takakura Ⅲb期是临床失败的影响因素,HAA≥15°、Takakura Ⅲb期是功能失败的影响因素,TT>10° 是影像学失败的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示,TT>10°、HAA≥15°、TT>10° 分别是临床失败、功能失败、影像学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7。
3、讨论
目前,针对SMOT治疗内翻型踝关节炎的中远期随访报道较少,且并未针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本研究针对手术治疗内翻型踝关节炎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无论是单纯行SMOT或联合其他手术,仍存在一定失败率和再手术率。分别针对临床失败、影像学失败和功能失败进行分析后发现,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TT、术前Takakura Ⅲb期与肥胖仍是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还发现术前HAA≥15° 也是导致失败的危险因素之一。
既往一项大样本研究报道SMOT治疗内翻型踝关节炎存在较高翻修率(26.3%)[12]。其中,术前Takakura Ⅲb期患者失败率高于其他分期。本研究中,最终7足因功能失败而行踝关节融合术的患者,术前均为Takakura Ⅲb期,该分期作为一项重要的危险因素目前已达成共识。此外,既往研究认为年龄也是一项导致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7],而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与治疗失败无显著相关,分析可能是因为本组患者首次手术时年龄偏小,且术者在拟定手术方案时对手术技术熟悉程度及规划均已进行优化,因此临床疗效也优于早期研究。除了Takakura Ⅲb期,TT过大也是一项导致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既往研究提出术前TT>7.3° 是一项可以预测术后结果的指标[13],然而该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小,其他类似研究[14]也未提供术前畸形对影像学和临床结果影响的分析。对于术前过大的TT(尤其TT>10° 时),早期研究常因无法矫正或矫正不满意而将其作为一项危险因素[14];但在我们既往研究中发现,可使用内侧外固定架牵开技术对其进行矫正,且临床结果满意[8]。本研究中在临床失败与影像学失败中,TT>10° 仍是一项危险因素,可能与部分纳入患者为早期患者,尚未开展内侧外固定架牵开技术有关。
SMOT失败率较高的另一原因可能是SMOT术后导致后足力线位移不足。非对称性踝关节炎患者通常表现为踝关节水平的畸形和症状[15-16]。由于矫形通常是在踝上进行,所以下压截骨远端会同时带动后足平移,部分患者踝上内翻时距下关节为匹配状态,而另一部分患者术前存在距下关节内翻,踝上矫形往往不足以彻底改变后足力线,此时联合跟骨截骨或距下关节融合则可以起到辅助矫正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功能失败分析显示HAA≥15° 与失败率成正相关,这也许是HAA作为导致失败的影响因素的一项临床支撑;但该结果在影像学失败中并未发现,可能与随访时间不足有关。
本研究影像学失败率高达25.8%(23/89),主要原因是对影像学失败的定义更宽泛,纳入标准更广。而临床失败率为14.6%(13/89),除7足最终行踝关节融合外,余6足再手术后至末次随访时并未行进一步治疗,说明SMOT联合相关术式治疗内翻型踝关节炎的临床有效性为92.1%(82/89),与既往研究报道结果相似[15-18]。SOMT作为一项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矫正骨性畸形、改善下肢力线,即使最终失败,对后期行终极手术也是有利的。
本研究局限性包括:① 对于内翻型踝关节炎,踝上的力线矫正为主要手术,而 SMOT 常需要联合多种手术来进一步强化矫正力度,但目前关于这些术式对临床和影像学结果的影响尚不清楚。② 对于双下肢全长位的术前评估(如膝关节或髋关节可能的畸形),本研究未作分析,若同时合并此类畸形可能会对预后产生影响,还需要更大样本、更全面评估以及前瞻性研究设计进一步充实研究内容。
综上述,SMOT可以有效改善早中期踝关节炎患者功能,延缓牺牲关节的手术时间。然而对于肥胖、TT>10°、HAA≥15° 患者,该术式存在较高失败风险,应谨慎选择;对于终末期踝关节炎,尤其是Takakura Ⅲb期患者应进行充分术前评估。
通信作者
赵宏谋,西安市红会医院足踝外科诊疗中心党支部书记,创伤与退变病区主任,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梅西医学中心访问学者。任中华医学会足踝外科学组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足踝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白求恩公益基金会足踝外科专委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SICOT中国足踝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康复医学会足踝外科学组常务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糖尿病足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教育学院足踝外科专业委员、AOFAS国际会员等。《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足踝外科电子杂志》编委/特约编委。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72篇,其中SCI收录31篇,主译/副主译专著3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等12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西安菁英创新人才,西安市地方级领军人才,第七届西安青年科技人才奖。
第一作者
梁景棋,西安市红会医院足踝外科主治医师,外科学硕士。亚太足踝外科医师协会中国区委员,中国糖尿病足联盟青年会员。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4篇,其中SCI收录5篇;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市级课题1项,参与省市各级重点课题项目5项;参编/参译6部学术专著;获得国家专利2项;3次获得省级学术会议优秀论文。
参考文献: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