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对药物性胆管损伤发病机制认识不足,要加强对药物性胆管损伤基础和临床研究,以提高认识。
药物性胆管损伤是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以胆管消失及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为主要表现,目前关于其发病机制及诊治要点仍在探索。
在福建举办的“2023第七届药物性肝损伤国际论坛”中,勤联保障部队九〇〇医院李东良教授作“药物性胆管损伤:进展与挑战”学术分享,肝胆相照平台将精彩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一、药物性胆管损伤的定义
药物性胆管损伤(Drug-Induced Bile Duct Injury,DIBDI)是DILI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点是暴露药物后,胆管上皮细胞严重受损,常伴有胆管树结构的破坏,出现以胆汁淤积为主的临床表现。药物性胆管损伤可以发生在胆管树的任何结构,包括毛细胆管、Hering管、小叶间胆管、肝段胆管、肝叶胆管、左右肝管、肝总管及胆总管。
二、药物性胆管损伤模式及其临床特点
三、典型病例举例
患者,女性,49岁,福建人,教师。
主诉:中上腹痛14天,加重伴眼黄、尿黄、皮肤黄6天。
肝功能示:TBIL/DBIL 125.29/79.4 μmol/L,ALT/AST 410/261 U/L,ALP/GGT 517/414 U/L;自身抗体、病毒性肝炎全套均为阴性。全腹CT:胆囊结石,阑尾显示欠佳,回盲部周围数枚小淋巴结,盆腔内少许积液;MRCP:慢性胆囊炎胆囊泥沙样结石。入院阳性体征:皮肤巩膜重度黄染,中上腹轻压痛。
用药史:曾使用塞来昔布解热镇痛。肝穿刺提示急性肝损伤,胆汁淤积伴有胆管消失。
诊断:DILI,混合型,急性,RUCAM评分 7分(很可能),严重程度3级。予糖皮质激素、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抗炎改善胆汁淤积治疗后好转。
复习文献:有研究纳入了18例塞来西布相关肝损伤患者,中位年龄为54岁,女性占88%,潜伏期平均13天,83%为急性起病,40%有免疫特异质表现;肝活检15例,其中肝细胞型5例,胆汁淤积型6例,混合型5例。结局:2例肝移植,4例进展为慢性药物性肝损害,12例痊愈。已知的能引起胆管消失的药物主要包括:抗感染药物(特别是阿莫西林卡拉维酸钾)、精神及抗癫痫药物、解热镇痛及抗炎药、心血管用药、免疫及分子靶向药、性激素类、降糖药等。
四、药物性胆管损伤发病机制
药物性胆管损伤的发病机制主要为:
(1)直接损伤:某些药物可以引起亲电子基、自由基等产生障碍,直接引起胆管细胞坏死、凋亡;
(2)免疫损伤:药物作为一种半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T细胞活化、增殖,诱导胆管细胞坏死、凋亡;
(3)胆汁酸盐分泌失衡:引起MDR3、AE2等表达异常,引起胆管细胞凋亡和死亡。
SSC损伤的机制主要为:
(1)胆管上皮细胞的缺血、缺氧损伤;
(2)平滑肌损伤;
(3)免疫损伤。
五、药物性胆管损伤诊治要点
诊断:
(1)主要依赖于肝脏穿刺活检;
(2)结合用药史,排除其他引起胆汁淤积和胆管损伤疾病;
(3)需结合RUCAM因果关系评估诊断。
鉴别诊断:VBDS应与PBC鉴别;SSC应与PSC鉴别。
治疗与管理:
(1)早期诊断、及时停止可疑药物,并避免再次使用;
(2)熊去氧胆酸;
(3)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也有报道采用霉酚酸酯治疗SSC;
(4)内镜治疗;
(5)肝移植治疗:晚期VBDS和SSC患者肝移植治疗;
(6)人工肝为主的血液净化治疗;
(7)对症治疗:止痒、补充脂溶性维生素,补钙等。
六、未来的挑战与对策
(1)新型抗肿瘤药物快速上市,要加强对新药知识的学习,充分认识药物的安全性;
(2)临床对药物性胆管损伤发病机制认识不足,要加强对药物性胆管损伤基础和临床研究,以提高认识;
(3)临床鉴别诊断较难,要加强临床思维训练,提高鉴别诊断能力;
(4)特异性诊断方法欠缺,要开发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诊断试剂;
(5)有效治疗药物和手段不足,要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 Mukthinuthalapati PK, Fontana RJ, Vuppalanchi R, Chalasani N, Ghabril M. Celecoxib-induced Liver Injury: Analysis of Published Case Reports and Cases Reported to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J Clin Gastroenterol. 2018 Feb;52(2):114-122.
[2] Bessone F, Hernández N, Tanno M, Roma MG. Drug-Induced Vanishing Bile Duct Syndrome: From Pathogenesis to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s. Semin Liver Dis. 2021 Aug;41(3):331-348.
专家简介
李东良教授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原福州总医院)肝胆内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内科基地主任
厦门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
福建省感染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发热学组组长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门脉高压学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学分会临床与预防学组委员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 《肝脏》《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现代药物与临床》编委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