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两年4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福建省立医院如何闯出科研创新之路?

2023
07/29

+
分享
评论
福建卫生报
A-
A+

破局的关键需要研发人员有沉下心、敢突破的勇气,比如在科研项目的最初设计阶段,是否就能加入转化的理念,为未来的转化留好预期和可能性。

在很多人眼中,医院就是个治病救人的地方。其实,医院的职能远不止于此。

对谋求长远发展的研究型医院而言,不仅要有“看好病”的责任,更要有“看难病”,解决临床“卡脖子”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福建省立医院在科研上全力投入,通过平台建设、政策引导、深化合作等方式,闯出了一条科研创新驱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之路。

高水平实验平台

助力科研高水平产出

44501690585644705

▲《Nature》子刊

前不久,福建省立医院公号推送了一条重磅消息,该院临床医学实验研究中心一项最新科研成果在《Nature》子刊上发表,引发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该研究分析了新发奥密克戎突变株在进化过程中的感染性、传播性、免疫应答等方面的差异,为新冠治疗药物的开发寻找到了新路径。

53721690585644782

▲唐海军

业内在惊叹之余,不禁将目光转向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省立医院临床医学实验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唐海军。这名戴着眼镜,略显腼腆的博士引进生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来到省立医院近一年的时间里,唐海军大都“泡”在临床医学实验研究中心,保持着从宿舍到实验室两点一线的生活习惯。

如果说是这经年累月的“习惯”让他在科研路上有所斩获,那么,他身后强大的科研实验平台,则为他的成功插上了翅膀。

47031690585644850

▲省立医院临床医学实验研究中心公共实验平台

在博士毕业面临就业时,唐海军果断选择了省立医院。在唐海军看来,在省立医院临床医学实验研究中心的科研平台做研究,不仅能依托临床发现问题,还能通过研究为临床解决实际问题。“研究中心的建设标准是全国一流的公共实验平台,规模是省内医疗卫生系统之首,而且医院的动物实验中心已建成投用,生物样本库的建设也在积极推进,这些配套的硬件设施都走在了全国同类医院的前列,也为我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74591690585644939

▲动物实验中心

当然,得到实验平台助力的远不止唐海军一人。在他之前,省立医院院长陈刚教授的内分泌科团队、老年医学中心的任美霞博士,都依托实验平台,分别在糖尿病、心血管病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其中,陈刚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首登医学国际四大顶级期刊之一的JAMA子刊,任美霞博士则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相继在国际顶尖医学杂志《Nature Genetics》《Human Molecular Genetics》《Hypertension》等发表6篇研究成果。

19341690585645405

▲图左为JAMA子刊,图右为《Nature Genetics》    

除了助力科研产出之外,临床医学实验研究中心还积极开展大、中型医学实验室建设相关系列学术会议及全院讲座,均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极大促进了科研成果产出,切实推动医院在医学领域的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

政策扶持

持续激发科研动力

2020年新冠疫情初起,许多感染新冠病毒的轻症患者在服用了一种透解祛瘟颗粒后,症状都快速缓解。这种中药颗粒的拟方人之一,正是省立医院中医科郑星宇主任医师。

根据中医传统医学和自身多年临床实践经验,郑星宇拟出方剂,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中医科联合研制透解祛瘟颗粒。在疫情期间,该制剂获批临床使用。

去年,这项联合发明专利还以1000万元转让给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实现我省卫生健康领域单笔最高转化额。

为重奖成果主要发明人,省立医院将获得的262.5万元转化收益分出80%,即210万元(税前)奖励给郑星宇,收益的20%分别列为其所在科室业绩奖励,以及医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为后续医院一系列科研成果转化注入了“强心剂”和“催化剂”。

科研创新的热情同样还在护理团队中生根发芽。在骨科手术中,医生们广泛使用的可折叠透视定位器,就出自省立医院第三手术室副护士长游凤云之手。

定好患者大致的手术部位,在皮肤上铺一张布满规则孔洞的柔软硅胶材料,借助C型臂X光机显影,只需1分钟左右,外科医生就能用记号笔精确地在患者皮肤上标明手术位置。

76201690585645651

而过往传统定位中使用的并不“亲肤”的定位材料“克氏针”,不仅容易移位,定位不够精确,患者还需要在辐射之下暴露5-10分钟,“吃”进不少射线。

小小的革新带来巨大的改变,这一切源于游凤云擅于观察的慧眼。为解决使用克氏针产生的问题,游凤云历经三年不断研发改进,最终将定位误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临床运用发现,在脊柱手术中一次定位的准确率从过去的80%变成了100%

目前,该专利已经被驼人公司成功收购,实现了实用新型专利的成果转化。接下来,这款产品将被量产并推向更多医院,为骨科医生术前更快更精准定位手术部位提供帮助。

除了郑星宇和游凤云,和他们一样在科研、发明道路上有所斩获的医疗人员,医院在奖励绩效、制度建立等方面都给予了充分的政策支持,以激励医务人员有持续不断的科研产出。“例如,医院建立了临床、教学、科研三重绩效奖励机制,对于申请到课题、发表论文、发明了专利的人员都给予相应奖励,部分人员的科研奖励甚至远超临床奖励。”福建省立医院分管科研的副院长郑晓春说。

当然,对于部分后进科室、医务人员,奖励机制的激励作用有限,医院则见招拆招,“配套”了相应的压力政策例如在职称晋升评定中,提高科研考核占比。换句话说,临床医生如果在科研方面能力突出,那么其未来的发展之路可以走得更远。

医院还对学科带头人下发任务,制定科室科研产出量,从而让科主任在科室层面知人善任,做好临床与研究人员的统筹,让每个学科都能紧跟医院发展步伐,在临床和研究间找到平衡。

在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医务人员投身科研的积极性被极大激发,仅去年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就达846,其中5分以上SCI论文130篇,较2017年增长7倍。医院科研实力也日益增强,连续两年各获得两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总计4项),实现了医院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上的“零的突破”。获得省医学科技奖31项,获厅局级以上课题825项,项目资金1.2亿元。

医工结合新赛道

院方想方设法当好“红娘”

为了让医疗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迸发出的好点子能应用于临床,医院在研究领域不断寻求突破的同时,在医工结合的赛道上也奋勇发力,快速前行。

2022年12月,省立医院携手福州大学、未名集团、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机构合作研发医疗机器人项目,以校企合作的方式,进军医疗机器人这片“蓝海”。该校企合作研发的首批2个项目——深度学习自主导航气管插管手术机器人、全髋置换微创手术机器人均为全省首创

其中,深度学习自主导航气管插管手术机器人(RNIS)是国内首台成功开展临床试验的气管插管机器人,今年4月在福建省立医院成功完成遥控操作插管2例和自主导航插管多例,未见不良并发症。

22681690585646078

▲RNIS郑晓春团队合影

“抗击新冠疫情中,需要麻醉科医师组建各种突击队面对面人工气管插管建立机械呼吸,这一类高致病性呼吸系统传染病,患者喷出的气溶胶难免会对医师造成感染。”机器人发明人郑晓春介绍,该机器人可以通过遥控操作和自主导航插管,不仅能避免上述困扰,还能实现日常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工作的自动化,尤其有利于颈椎损伤、失稳定等特殊病例的安全插管,在重症和急诊领域都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现在,郑晓春团队正在努力实现这个机器人的迭代,重点改进院感控制和镜管一体化,并不断实现性价比提升。

与此同时,省立医院院领导主动充当“红娘”,想方设法为医疗科研人员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间架设合作桥梁。今年7月,省立医院党委书记朱鹏立带着10余位行政、临床、研究中心的科室负责人及专业骨干,赴厦门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参访交流,探寻医院与高校间多方位、多领域院校合作。双方达成了充分开放研究平台、共享医学院科研资源、开展基础研究和科研攻关的合作模式,实现双赢发展。

2021年,福建省立医院与德国汉堡大学、福州大学成立我省“一带一路”联合共建实验室。凭借这个全省唯一的医工结合研究实验室的庞大专家“靠山”,医院可以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工科教授进行课题探讨,碰撞思维火花,并且在医工结合课题申报、标书培育、撰写等各个流程,都能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确保研发流程更为顺畅。2021-2022年,医院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75项。医工结合科研课题32项,经费1232万。

59721690585646383

科研的腾飞让省立医院在新型诊疗技术、新药研发等领域走在了研究的前沿,带动了学科建设水平提升,去年复旦排行榜,省立医院获得华东地区专科声誉提名的学科专业累计达16个急诊医学、小儿外科获全国提名,入选科技量值百强的学科专业累计达8个。

时代在变化,曾经“一把刀”就能奠定“江湖”地位的时代已经逐渐远离。医生的业务能力再强,也只能从个人层面去解决少部分患者的病痛。郑晓春教授一再强调,临床、科研、教学是医院长远发展的三个核心领域,临床医疗的进步更需要医学研究的推动,创建研究型医院才能为追求长久发展的高层级医院提供发展新动能:一方面加强临床研究,有助创新成果的产出;另一方面成果转化回馈临床实践,提高诊疗水平,推出更多医疗产品,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形成创新一转化一再创新一再转化、迭代升级的良性循环发展新动能,在更广的层面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记者手记      

在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医工融合”“医工转化”已经成为医疗行业的“热词”,但在采访过程中,采访者不约而同提到了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不免令人唏嘘。

其中,郑晓春副院长谈到绝大多数医疗发明成果获得专利后,都处于待价而沽的状态,鲜少能得到企业的青睐,这与国外的情况相距甚远。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重大科技成果平均转化率仅为20%,其中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8%,而美国和日本该比率则接近70%。

作为全国发明专利评委的游凤云则发现,多数的发明仍停留于模仿阶段,缺少从“0”到“1”的突破

诚然,医院下大力气激发员工科研创新热情,提升科研能力,最终目的是要用科研成果解决患者的问题,提升医疗质量,让患者真正受益。做科研、搞发明,不能仅仅为了科研而搞科研。奔着评职称、发论文,或是为了提升医院学术地位、形象而去,研发的产品没有真正的实用价值,就失去了科技创新的意义,其转化率自然也无法提升。而研发人员满腔热血设计的产品,倘若只能换来一纸证书,无法大面积推广使用,其研发热情也会大受打击。

破局的关键需要研发人员有沉下心、敢突破的勇气,比如在科研项目的最初设计阶段,是否就能加入转化的理念,为未来的转化留好预期和可能性。其次,加大医院、高校、企业合作力度,提高科技成果的原创性、创新性,提升产品技术的含金量,从而吸引更多“伯乐”去推动创新成果实现落地应用。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 林颖 通讯员:谢秀芳 陈钰涛

编辑:小枫

审核:黄美辉、陈静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福建省立医院,实验研究中心,科研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