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TAVR 手术超声评估规范编写组. 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围术期超声心动图评估规范
董丽莉1,彭瑛2,舒先红1,郭应强3 代表TA-TAVR 手术超声评估规范编写组
1.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心脏超声诊断科(上海 200032)
2.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心血管内科(成都 610041)
3.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心脏大血管外科(成都 610041)
通信作者:舒先红,Email:shu.xianhong@zs-hospital.sh.cn;郭应强,Email:drguoyq@hotmail.com
关键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经心尖;超声心动图;围术期评估
引用本文:董丽莉,彭瑛,舒先红,郭应强,TA-TAVR 手术超声评估规范编写组. 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围术期超声心动图评估规范.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3, 30(8): 1075-1082. doi: 10.7507/1007-4848.202306048
Dong LL, Peng Y, Shu XH, Guo YQ, Representatives of Writting Group of
Echocardiographic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TA-TAVR. Chin J Clinl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23. 30(8): 1075-1082.
摘 要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在我国经过近20年的飞速发展,目前已进入崭新而关键的阶段。TAVR瓣膜种类繁多,各有特色,其手术有经股动脉、经心尖、经颈动脉或经升主动脉多种入路,以前两者较为常见。超声心动图在TAVR围术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对于经股动脉TAVR,经心尖TAVR在围术期超声心动图观察中有不同的要点,但目前尚缺乏统一标准。为了推进经心尖TAVR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特制定本规范,重点阐述超声心动图在术前筛选、术中监测和术后随访中的观测内容和技术要点。
正 文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已成为重度主动脉瓣疾病老年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案,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多个大型、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在我国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和巨大潜在适用患者群[1-2]。2018年,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超声心动图学组编写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围术期超声心动图检查专家共识》[3],该共识详尽阐述了超声心动图在TAVR围术期中的检查要点,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该共识主要针对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患者的TAVR 治疗,而对单纯严重主动脉瓣反流(aortic regurgitation,AR)患者鲜少涉及。经心尖TAVR在围术期超声心动图观察中也有与经股动脉TAVR手术不同的观察要点,尚需进一步总结及完善。
目前我国经心尖TAVR(transapical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TAVR)瓣膜品类较多,其中以J-Valve最为常见,这是一款我国自主研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TA-TAVR系统,其主体瓣膜支架较短,在国际上独树一帜的三叶莲花式定位件为其核心技术要素。J-Valve不仅是唯一一款获得AS和AR 双适应证的经导管瓣膜,同时也可用于部分高危生物瓣膜毁损患者的瓣中瓣治疗,尤其在无钙化的严重AR 或低位冠状动脉开口患者中的优势最为突显[4-9]。依赖于其定位件的超声显像优势,J-Valve成为国际上罕见的可全程超声引导植入的TAVR 瓣膜。在既有国内外指南及共识的基础上,为推进TA-TAVR 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特制定本标准,重点阐述超声心动图在TA-TAVR植入瓣膜术前筛选、术中监测和术后随访中的观测内容和技术要点。
1、证据与方法
从国内TAVR临床实践出发,编委会详细讨论了TA-TAVR系统临床实践中的重点及难点,并根据手术流程,梳理了术前、术中及术后随访的各类超声要求和标准,最终汇总并确定了6 个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执笔专家团队检索了PubMed、 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万方、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截至2022 年11 月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共纳入27篇文献[1-27]。按照GRADE证据质量分级与定义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其中A级证据5条,B级证据7 条,C级证据15 条。基于循证证据和临床经验,并经专家讨论,总结6条推荐意见,其中5 条强推荐,1条弱推荐;见表1。
2、总则
在充分的临床评估后,超声心动图是用于确认主动脉瓣疾病诊断以及评估其病因、机制、功能、病变程度和预后的关键技术[10-11]。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主要用于TAVR术前筛选和术后随访,而TA-TAVR因心包打开,无法使用TTE,其术中引导只能依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
对于透声条件差但一般情况允许的患者,或术前无法接受增强CT检查的危急重症患者,推荐TEE检查以明确诊断和评估主动脉根部形态。除此之外,TEE 也是TA-TAVR术中监测的主要影像学方法。
推荐1:应用TTE进行TA-TAVR术前筛选和术后随访。TEE检查可用于透声条件差但一般情况允许的患者术前诊断,也是TA-TAVR 术中监测的主要影像学方法(强推荐)。
3、手术流程
作为TA-TAVR团队的核心技术成员,超声心动图医师必须熟悉整个手术流程,这对于术前筛选合适的患者、术中引导和监测、术后长期随访均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分别从AS和AR 两种病变阐述TA-TAVR 手术步骤。
3.1、重度AS患者TA-TAVR手术步骤
① 在心尖缝制荷包;② 从心尖穿刺,导丝跨瓣建立轨道;③ 快心室率起搏下对狭窄的主动脉瓣进行预扩张;④ 经输送器植入瓣膜并打开,释放瓣膜,退出输送器;⑤ 快心室率起搏下对人工瓣膜进行后扩张;⑥ 撤出所有导管导丝,对心尖荷包进行缝合止血。
3.2、重度AR患者TA-TAVR手术步骤
① 在心尖缝制荷包;② 从心尖穿刺,导丝跨瓣建立轨道;③ 经输送器植入瓣膜并打开,释放瓣膜,退出输送器;④ 撤出所有导管导丝,对心尖荷包进行缝合止血。
4、术前评估
术前超声心动图可以对瓣膜病变程度与主动脉根部形态进行准确判定[12-14],此外,还可以对其他病变进行评估,包括左心室重构及功能[15-16]、二/三尖瓣反流以及肺动脉压力等。
4.1、主动脉瓣的解剖结构及病因学评估
主动脉瓣通常由3 个半月形瓣膜组成,相邻半月瓣的基底部之间形成连合。半月瓣与主动脉壁围成开口向上的主动脉窦,又称Valsalva窦。主动脉窦包括左冠窦、右冠窦和无冠窦,在左冠窦和右冠窦的主动脉壁上分别有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冠状动脉开口位置变异较大,尤其在先天性二叶式主动脉瓣患者。主动脉瓣环径是指瓣叶附着最低点构成的虚拟直径,三叶瓣时主动脉瓣环常呈类圆形,而二叶瓣患者多为椭圆形,测量时应充分考虑整体形态的均衡性。
老年AS 最常见的原因包括钙化退行性病变、先天性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和风湿性瓣膜病。各种病因导致瓣叶纤维化、增厚、钙化甚至瓣叶交界处融合,最终形成狭窄[12]。AR 通常由瓣叶病变或主动脉根部扩张影响瓣叶正常对合所致。风湿性瓣膜病、退行性改变、先天性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感染性心内膜炎为导致瓣叶病变的常见疾病;导致主动脉根部病变的疾病包括特发性主动脉根部扩张、高血压、自身免疫性疾病、梅毒性动脉炎和主动脉夹层等[13]。
推荐2:主动脉瓣的解剖结构及病因学评估是TA-TAVR 术前必检项目(强推荐)。
4.2、AS与AR程度的超声心动图评判标准
AS 患者应首先关注其瓣膜情况,仔细分辨瓣叶数目,观察瓣膜启闭,注意其增厚、粘连和钙化情况,瓣膜感染或赘生物为TAVR禁忌证。结合2017 年欧洲心血管影像协会和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的AS评估指南[12],给出AS超声评估参考标准;见表2。优先推荐评估主动脉瓣最大流速、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主动脉瓣口面积[12]。此外也应结合其他AS的超声表现如左心室肥厚、左心房扩张、升主动脉扩张等综合判断AS程度。当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减退或小左室(每搏输出量指数< 35 mL/m2)时,容易出现低流量低压差的AS,此时推荐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或结合CT的主动脉瓣钙化评分以判断是否为真性AS,并进一步评估患者能否从TA-TAVR 中获益[12, 17]。
单纯主动脉瓣反流(native aortic regurgitation, NAR)病变为其他各种TAVR器械的高难度挑战病例,却是J-Valve的强适应证,因其具备独特的定位元件,对无增厚钙化瓣叶的定位和适应性表现优异[4, 6]。对AR患者术前TTE 检查亦应首先关注其瓣膜情况,仔细分辨瓣叶数目,观察瓣膜启闭,注意其增厚、粘连、钙化、瓣膜撕裂、穿孔等情况,瓣膜感染或赘生物以及主动脉夹层均为TAVR禁忌证。根据2017 年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的瓣膜反流评估指南[13],给出AR评估流程;见图1。此外,也应结合其他AR的超声表现如左心室扩张、降主动脉全舒张期逆向血流等综合判断AR程度。
图 1 主动脉瓣反流的超声评估流程图[13]
VC:缩流颈;LVOT:左心室流出道;PHT:压差减半时间;RVol:反流量;RF:反流分数;EROA:有效反流口面积
推荐3:(1)术前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估AS及AR 程度(强推荐)。(2)评估AS时,优先推荐主动脉瓣最大流速、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主动脉瓣口面积(强推荐)。
4.3、TA-TAVR主动脉瓣环的超声心动图测量及瓣膜选择
TA-TAVR的瓣环测量和瓣膜型号选择目前均基于CT血管造影数据[18]。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通过测量环形面积和周长,克服了二维成像的局限性。最近的几项研究[19-22]表明,可靠的TTE 尤其是3D TEE 也可准确测量主动脉瓣环,与CT血管造影结果的相关性较好,可用于辅助选择瓣膜型号,同时避免暴露于辐射和造影剂的风险,但缺点是无法在术前确定瓣膜释放时的投射角度;见图2。
图 2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显示主动脉根部解剖和测量主动脉瓣环径
a:左心室长轴切面在收缩末期测量主动脉瓣环径;b:主动脉短轴切面收缩末期分别从3个瓣交界点测量瓣环径,可借此评估瓣环径的均衡性;c:主动脉短轴切面收缩末期勾画瓣叶计算瓣口面积和开口周长;d:左心室流出道短轴切面描记瓣环周长及面积;e:实时三维超声图像Multi View法找到主动脉瓣环,并描记其周长和面积;f:左心室长轴切面测量右冠状动脉起始点距离瓣环的高度
推荐4:应用3D TEE可准确测量主动脉瓣环径并且辅助选择瓣膜型号,可作为多层螺旋CT的替代方法(弱推荐)。
5、术中评估
术中TEE不仅能确定人工瓣膜支架植入位置和人工瓣膜功能状态,而且能在术中及术后即刻检测和评估TAVR相关并发症,为手术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3, 23]。在手术室内首先用TTE或X线找到心尖的体表投影,即最佳切口位置。患者麻醉镇静满意后即可开始TEE 评估。观察主动脉根部的解剖结构、瓣叶活动度、增厚钙化程度、关闭不全程度,了解左心室功能及二尖瓣等其他瓣膜情况,然后利用TEE 准确测量主动脉瓣环。
手术开始后,心尖穿刺点可由指压试验(finger test)结合TEE 选择,尽量避免损伤冠状动脉和室间隔。在心尖缝好荷包后即可进行心尖穿刺,于食管中段120°~135°左心室长轴切面见强回声导丝由左心室心尖经主动脉瓣口进入升主动脉,此时需特别留意导丝是否与二尖瓣腱索缠绕,一旦发生缠绕则必须撤出导丝重新跨瓣,否则有可能医源性损伤二尖瓣装置,导致二尖瓣大量反流。
重度AS 患者需在快心室率起搏下进行球囊前扩张,随即TEE应在左心室长轴和大动脉短轴两个切面快速评价前扩张效果,观察内容包括:主动脉瓣口面积是否明显变化、主动脉瓣叶撕裂情况、 AR 程度、对双侧冠状动脉的影响、有无损伤主动脉根部等。前扩张评估完成后,可将J-Valve植入器轻柔地顺着导丝送入主动脉瓣口,X线可清晰显示其头端与瓣膜的位置关系。植入器进入主动脉后需结合食管中段45°主动脉瓣短轴切面和120°~135°左心室长轴切面辅助调整植入器与升主动脉的同轴性,在透视和主动脉根部造影下释放定位件,并辅助调整定位件分别进入各自的主动脉窦。若是二叶式主动脉瓣患者,则其中有两个定位件进入同一个窦,若是四叶式主动脉瓣患者,则最好确认定位件进入包含冠状动脉开口的主动脉窦内。瓣膜打开时TEE辅助观察人工瓣膜位置和形态是否满意,评价瓣周漏的程度和起源位置,预判稳定性是否牢固等。但此时的常见问题在于左心室内有大量气泡(二氧化碳或空气微泡)显现,会影响TEE成像质量,此时手术医生的经验和多种影像学技术的结合互补甚为重要,TEE 分辨困难时可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不应勉强或延误瓣膜释放时间;见图3。
图 3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实时观察瓣膜情况
a:食管中段左心室长轴切面;b:食管中段左心室短轴切面;a~b示J-Valve 定位件顺利进入主动脉窦底,红色箭头为定位件金属回声;c:食管中段X-plane切面,示J-Valve 释放后,位置合适,形态稳定,短轴近圆形;d:食管中段左心室长轴切面,示瓣膜输送鞘打开时,左室及主动脉内大量气泡显影
预判人工瓣架稳定后即可释放瓣膜,此时TEE再全面评价瓣架稳定性,包括位置和形状、瓣膜启闭及瓣周漏的位置及定量,判断是否有再次球囊扩张的必要。通常来说,如果瓣架形态呈椭圆形、瓣周漏的程度在轻度以上,瓣口血流速度>3.0 m/s[24],都可以尝试进行后扩张。
对于重度NAR 患者,TA-TAVR的手术步骤更简捷,不需要进行球囊前扩张和后扩张,其他步骤的TEE 观测内容与AS患者相同,但手术难度和风险较高,因为大多数NAR患者的瓣叶没有增厚、钙化,对于人工瓣架的锚定和径向支撑力不如钙化的瓣叶,在术前应用多模态影像学技术准确测量瓣环径,选择等尺寸或over-size 5% 的J-Valve瓣膜。
鉴别瓣膜中心性反流及瓣周反流尤其重要。瓣膜中心性反流多为瓣膜中心导丝牵拉或膨胀不良,瓣周反流多为选择瓣膜偏小、释放位置过低以及自体瓣叶严重钙化等所致,根据不同原因应该相应给予球囊后扩张、瓣中瓣及瓣周漏封堵等措施。瓣周反流的半定量指标:在主动脉短轴切面,反流束圆周向长度占人工瓣环周长的比例<10%为轻度,10%~29%为中度,≥30%为重度[24]。最后经胃底五腔心切面或左心室流出道长轴切面测量人工瓣膜跨瓣压差或连续方程法估测瓣口面积。
对于TA-TAVR 术中发生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麻醉医生和超声医生迅速反应,判断以下问题:① 心室功能及冠状动脉开口:包括左心室和右心室的整体和节段功能,整体功能受损时可能为快速起搏后的一过性心肌顿抑,新出现的节段功能异常需高度警惕冠状动脉原因;冠状动脉开口应在TA-TAVR瓣膜释放后优先观察,重点观察冠状动脉开口位置是否受阻挡,并用彩色多普勒观察开口血流是否通畅,注意此时有可能血压较低,冠状动脉开口流速较慢,可适当降低彩色标尺,保证完整显像。临床实践中发现,因瓣膜输送系统释放时排气不满意发生的冠状动脉气栓较为常见,因右冠状动脉位置较高,冠状动脉气栓绝大多数表现为一过性右冠状动脉支配区心脏功能障碍。前期表现为瓣膜释放过程中左心室及升主动脉内大量气泡样显影,随后在5~10 个心动周期内发生心率减慢或节律异常、血压降低,超声表现以右心室增大、右心室收缩功能明显减退为主,可见左心室下壁基底段(通常为右冠状动脉血运支配区)孤立性心肌回声斑片样增强,提示心肌内微循环气栓。冠状动脉气栓通常为可逆性结果,但一经判断需即刻反应,因TA-TAVR 无体外循环保护,即刻处理不当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② 瓣膜位置及反流:如前文述,判断中心性反流还是瓣周漏,并做相应处理。③ 主动脉血肿或夹层:主动脉血肿可能为瓣环血肿,多见于原先严重钙化的瓣环在球囊扩张后发生血肿,影像上可见主动脉瓣环及根部管壁不规则增厚、伴低回声血肿形成。血肿或夹层可能发生于升主动脉或降主动脉,多见于导丝或植入器损伤,影像上表现为病变处主动脉内膜片局部或大面积摆动,将主动脉分为真假两腔,此为严重并发症,需迅速反应,积极处理。④ 二尖瓣反流:新出现的大量二尖瓣反流通常与左心室功能下降相关,此时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降低,二尖瓣无明确脱垂、连枷等器质性问题,表现为前后叶对合缘不足,瓣口严重反流,此时的二尖瓣反流可随着左心室功能改善而减少,通常不需额外处理。需要重点观察二尖瓣结构和瓣下腱索,是否与植入器械缠绕,这点在导丝进入左心室时就应留意,若缠绕则表现为导丝体部向二尖瓣侧弯曲及新出现的较多二尖瓣反流,一经发现需及早预警,更换导丝或重新进导丝。⑤ 心室破裂或出血及心包积液:表现为心室腔迅速缩小及血压下降,在经心尖手术中,因与心脏直接接触,此类问题术者通常早于超声医生知晓,需紧急处理。
推荐5:应用TEE 在TA-TAVR 术中进行实时评估,确保手术的安全与精准。评估内容包括:确定人工瓣膜支架植入位置是否正确,人工瓣膜功能是否良好及TA-TAVR 相关并发症等。TA-TAVR术中发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推荐TEE 及早观察及重点除外气栓、冠状动脉因素及主动脉夹层(强推荐)。
6、人工瓣膜术后狭窄及反流的评估
TTE是TAVR 术后长期随访的主要无创影像技术[8, 25-26]。在随访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人工瓣膜的位置、形态、功能及其并发症。人工主动脉瓣功能障碍,包括狭窄和/或反流(评估方法见表3~4),通常与异常的瓣膜形态和/或动度有关。影像学检查可反映人工瓣膜功能障碍的病因学证据,包括:生物瓣叶的退行性改变(增厚>3 mm、钙化、运动异常),如果人工瓣叶增厚,开放受限,则人工瓣膜很可能发生梗阻。相反地,如果瓣叶无增厚且开放正常,则在排除血管翳的情况下,人工瓣膜功能很可能是正常的。此外,应评估瓣膜功能障碍继发的左心室结构及功能的改变、二尖瓣反流、肺动脉压力及右心室功能[27]等。
推荐6:应用TTE进行TA-TAVR术后瓣膜评估,应重点关注人工瓣膜的形态和功能及其并发症(强推荐)。
利益冲突:无。
TA-TAVR手术超声评估规范编写组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庆良(天津市胸科医院)、程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戴小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董丽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龚文辉(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侯晓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黄浩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焕雷(广东省人民医院)、贾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蹇朝(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江磊(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金屏(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孔德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伟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梁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健(广东省人民医院)、刘路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洋(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刘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马燕燕(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彭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邱罕凡(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尚小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石凤梧(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石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汤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田海(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万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首正(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汪咏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海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谢涌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宣海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薛武超(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闫炀(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晔(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叶晓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翟蒙恩(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赵维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赵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朱鹏(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周庆(南京鼓楼医院)、左武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核心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良万(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玉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程兆云(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董念国(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葛建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惠明(广东省人民医院)、郭应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姜楠(天津市胸科医院)、来永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李亚雄(昆明延安医院)、刘金平(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柳克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刘立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刘苏(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刘先宝(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陆方林(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马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梅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潘翠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湘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乔晨辉(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沈振亚(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舒先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春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东进(南京鼓楼医院)、王辉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王坚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魏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魏翔(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肖颖彬(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徐志云(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杨剑(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尤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张海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赵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郑宝石(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少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执笔:董丽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彭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舒先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郭应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参考文献略。
作者介绍
通信作者:舒先红
舒先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心脏超声诊断科主任,中国超声心动图学会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分会超声心动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超声分会委员、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医学会超声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超声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专著5部,获得专利1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华医学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是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医苑新星、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获得者。
通信作者:郭应强
郭应强,华西医院副院长,心脏大血管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会员,国际微创心胸外科学会(ISMICS)会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微创心血管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Boston MA)和加州艾森豪威尔医学中心访问学者。开展国内首例单纯房颤的全胸腔镜(BOX-LESION)外科治疗,并率先在西南地区开展胸腔镜微创心脏瓣膜外科手术。中国经心尖穿刺导管内主动脉瓣膜置换术(TAVI)的开创者,领导全球手术例数最多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TAVI治疗团队,在TAVI治疗复杂高危主动脉瓣膜疾病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