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二医院戴茹萍主任话科史 | 薪火永相传,握好接力棒
来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麻醉科
一部湘雅发展史成就了半部中国西医史,而湘雅麻醉的发展为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的先辈们一次次踏入未知的麻醉领域,不断总结与实践,用精湛的技术与毫不畏惧的精神,谱写了麻醉发展史上一部又一部经典。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戴茹萍教授的演讲回顾湘雅二医院麻醉科的发展历程
讲述人:戴茹萍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麻醉科主任,中南大学麻醉医学研究所所长。第十三届中华麻醉学分会青年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委员。获评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南省杰青、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湖南省自然奖二等奖,在Science Advances,、Cardiovascular research、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Anesthesiology、JBC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论著,自主研发和制备了人源化proBDNF单克隆抗体,获得中国、美国、日本等多个专利。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麻醉科成立于1958年,发展至今65年之久。这半个多世纪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历代麻醉人却是用自己的毕生精力为学科发展、为人民健康殚精竭虑、前赴后继。”
迎难而上 初建雏形
引水方知开源不易,据首任主任陈启智教授回忆: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是我院麻醉学科发展最艰难也是最关键的时期。面对学科发展的困境,麻醉科早期负责人肖聿承教授和殷增顺教授带领科室成员从腰麻、单次硬膜外麻醉和乙醚麻醉开始,不断尝试、学习、引进新的麻醉方式,逐渐开展连续硬膜外麻醉以及针刺麻醉,才慢慢开拓出我院麻醉学科的基础领域,逐渐在全省乃至全国享有盛誉。
首任主任:陈启智教授
1977年,医院正式任命陈启智教授为麻醉科主任。面临人力不足、设备落后、药品跟不上麻醉需求等诸多问题,前辈们依然迎难而上。通过不断学习、不断革新,我们与多学科建立合作研究,着力开展针刺麻醉,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深低温麻醉,在省内率先开展连续硬膜外麻醉、体外循环麻醉以及大剂量芬太尼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带领全科医师开展深静脉和桡动脉穿刺技术。
其中,针刺麻醉使麻醉科成为了当时全国各大医院学习和观摩的基地;陈启智教授凭借《针刺麻醉在部分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获得了1978年湖南省科学大会奖,《针刺麻醉腹式子宫全切术的临床综合研究》获得了1988年中国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乙等奖。陈教授经过多年实践总结的《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方法的革新》获得了1981年卫生厅科技进步四等奖。其《深低温体外循环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体外循环麻醉的研究和推广》获1996年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97年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当时没有场地、学习资料有限的情况下,陈启智教授努力争取资源,鼓励科室同事积极开展科研项目。1990年,陈教授赴美国Bowman Gray医学院考察访问半年,回国后创建了全省首家麻醉实验室。
技术引进 学科创新
到了19世纪90年代中期,麻醉科迎来了发展中的又一里程碑。在第二任主任常业恬教授的带领下,我们不断引进新技术,创新学科发展。据常教授回忆:当时医院的手术量很大,麻醉医生的工作非常艰辛。在这段难忘的时光里,常教授不断精进业务,首创改良斜角肌间隙臂丛麻醉方法,完成了许多高难度手术的挑战,如低温麻醉、小儿气道异物、嗜铬细胞瘤、缩窄性心包炎、前置胎盘等手术的麻醉。
第二任主任:常业恬教授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常教授的带领下,科室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在设备、药品、人才等方面进行革新。引进当时国外最先进的麻醉设备以及麻醉药物,全面开展全身麻醉,更大限度地满足了各种手术的需求。积极选送人员出国深造、培训、访学,掌握先进麻醉技术。
同时,常教授鼓励科内医生攻读硕博学位以提升专业实力。2002年我科被批准为麻醉学博士点,同年,常业恬教授成为湖南省第一个遴选博士生导师。2006年,第一批省内培养的正式麻醉学博士在我院毕业。
1998年,徐军美教授的科研课题获全省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9年,常教授的《混合静脉血气分析在瓣膜置换术病人监测中的应用》获湖南省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湖南省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
此外,常教授发表的《异丙酚静脉麻醉实验和临床研究》分别获2000年湖南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常教授的护航下,完成了湖南省首例连体婴儿的手术麻醉。2005年,常教授牵头设立了麻醉苏醒室,进一步扩大了麻醉学科的业务范畴和内涵。
勇攀高峰 与时俱进
2006年,徐军美教授成为麻醉科新一届主任,麻醉学科的发展又一次实现了质的飞跃。徐军美教授发扬前辈们攻坚克难的精神,勇攀高峰,与时俱进。致力于解决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麻醉、困难气道管理、序贯式双肺移植的麻醉管理,开展舒适麻醉及建立各级亚专业麻醉组,在手术量稳步增长的同时,有力地保障了麻醉质量和围术期病人的安全。
徐教授常说: 麻醉医疗质量与安全高于一切,病人的满意是我最大的奢望,每当病人说谢谢的时候,我就更加坚定了为每一个病人做好麻醉医疗服务的信心。
第三任主任:徐军美教授
在徐教授的带领下,麻醉科开展舒适化麻醉:首提“科技麻醉、特色麻醉、人文麻醉”的学科发展理念;形成了以临床麻醉、重症治疗、疼痛专科三大分支领域,临床麻醉专业逐步形成十大亚专业。
2012年,科室获批卫生部国家重点专科,同年建立中南大学麻醉医学研究所;2014年,建立湖南省临床麻醉医学研究中心;2013年,在省内率先培训了第一批麻醉术中监测护士;2018年设立全省首家麻醉重症监护室。徐军美教授在任期间,我科入选为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委单位,青年委员会副主委单位,连续6年获得复旦大学专科声誉排行榜提名。
唯有传承 才能创新
2020年初,接力棒传到了我的手上,时值新冠疫情暴发,我深感责任重大。幸运的是,在医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以及麻醉前辈们的支持和帮助下,麻醉学科顺利应对疫情防控,并开启了新的篇章。
现任主任:戴茹萍教授
面对新冠疫情,我第一时间动员科室全体成员积极投身抗疫工作。徐军美副院长率先带队驰援武汉,创建方舱医院湘雅模式,成为当时武汉方舱医院的模板。其它同事也奔赴在全国各地不同的“战场”,勠力同心,共战新冠。2022年年底,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麻醉ICU紧急扩容,尽最大努力保障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充分体现了医者担当。我本人撰写的麻醉医生视角治疗新冠重症患者经验更是被全国麻醉同行所借鉴。
为了握好手中的接力棒,我带领全科医师规范学习麻醉诊疗新技术、新方法、新规范和新指南,总结经验,查遗补缺,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培养高精尖端人才。科室现有国家级人才3人,包括“长江学者”1 名、 “国之名医”1 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省级人才数名,包括“首届湘雅名医”、“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湖南省杰青”2 名、“湖湘青年英才” 2名等。近年来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20余项,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湖南省自然奖二等奖等多项。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Science Advances, Cardiovascular research,Anesthesiology, Theranostics, J Neuroinflammation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著200余篇,申请中国、日本、美国等国家专利10余项,参与制定指南/共识4项。
我一直坚信:传承是创新之基,创新为传承之翼,两者结合才能让科室团队走得更远。我们努力弘扬“传承与创新”精神,通过邀请老一辈专家到科室进行指导交流,强化信仰,并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打造专科特色,全面推行无痛诊疗。
握紧时代脉搏 发展疼痛学科
除临床麻醉外,几位老主任在很早便高瞻远瞩,认识到开展疼痛诊疗的必要性。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麻醉科开放疼痛门诊。时任主任陈启智主任带领李李、王亚平、陈艳平教授等开展了以阻滞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的疼痛诊疗工作,为广大疼痛患者解除了疼痛的困扰。后因医院基础建设的需要,暂停疼痛门诊。2002年,在常业恬主任的带领下,重新开设疼痛门诊。但当时,科室发展的重点还在临床麻醉方面,疼痛诊疗工作进展缓慢。 2006年,为保证拥有更科学、更高效、更有核心竞争力的麻醉团队,徐军美教授开始着力部署疼痛科的人员培训、高新技术引进和先进设备添置。2011年,学校与医院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疼痛学科的发展,引进了诸多新检测和治疗技术,同年该专科获得中南大学麻醉学(疼痛学方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我科开设疼痛病房,在麻醉科教研室主任王亚平教授的带领下,疼痛诊疗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是湖南省疼痛学分会主委单位和湖南省疼痛科质控中心挂靠单位,并获批湖南省临床重点专科。
65年的时间里,湘雅二医院麻醉学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辅助”到“支柱”的发展历程。在麻醉质量和品质得到飞速提升的背后,是一代代麻醉人坚实的脚印。作为现任麻醉科主任,能够接下前辈们传下来的接力棒,我是幸运的。先辈们曾筚路蓝缕,我们更要一起薪火相传,发挥最大的能量,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学科力量!
免责声明:
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 END—
编辑:MiLu.米鹭
校对:Michel.米萱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