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每周一味中药——地黄

2023-08-13 13:53   武体附院

地黄始见于《神农本草经》,现临床常用有鲜、生、熟三种。均有养阴生津之功,而治阴虚津亏诸证。

地黄

来源

地黄,中药名,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植物学性状特征

地黄为多年生草本,高10~40㎝,全株密被灰白色长柔毛及腺毛。根肉质。叶多基生,莲座状,向上逐渐缩小而在茎上互生;叶片倒卵状披针形至椭圆形,长3~10㎝,宽1.5~6㎝,基部渐狭小延成长叶炳,边缘有不整齐钝锯齿,叶面多皱。在茎顶排列成总状花序,花萼钟状,5裂;花冠筒状微弯曲,长3~4.5㎝,顶部5裂,呈二唇形,外紫红色,内面黄色有紫斑;雄蕊4,二强,着生于花冠筒的近基部;雌蕊1,子房上位,2室。蒴果卵圆形,种子多数。花期4~5月,果期5~7月。

产地分布

主产于河南省温县、博爱、武陟、孟县等地,产量大,质量佳。

采收加工

秋季釆挖,除去芦头及须根,洗净,鲜用者习称“鲜地黄”。将鲜地黄缓缓烘焙至内部变黑,约八成干,扭成团块,习称“生地黄”。

药材性状特征

1、鲜地黄

呈纺锤形或条状,长8~24cm,直径2~9cm。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孔样突起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

2、生地黄

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长6~12cm,直径2~6cm。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黄色至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气微,味微甜。

性味归经

鲜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肾经。生地黄:甘,寒;归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

鲜地黄12~30g;生地黄10~15g。

注意事项

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附药:熟地黄、生地炭、熟地炭11

熟地黄:为生地黄的加工炮制品,通常以酒、砂仁、陈皮为辅料经反复蒸晒,至内外色黑油润,质地柔软粘腻。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功效补血养阴、填精益髓,主要用于血虚诸证、肝肾阴虚诸证。

生地炭:为生地黄的炒炭品,入血分凉血止血。

熟地炭:为熟地黄的炒炭品,以补血止血为主。

鉴别用药

地黄始见于《神农本草经》,现临床常用有鲜、生、熟三种。均有养阴生津之功,而治阴虚津亏诸证。鲜地黄甘苦大寒,滋阴之力虽弱,但长于清热凉血,泻火除烦,多用于血热邪盛,阴虚津亏证;生(干)地黄甘寒质润,凉血之力稍逊,但长于养心肾之阴,故血热阴伤及阴虚发热者宜之;熟地黄性味甘温,入肝肾而功专养血滋阴,填精益髓,凡真阴不足,精髓亏虚者,皆可用之。 

参考资料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20年版

2. 1959—2004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 科学出版社

3. 钟赣生.《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1年版

4. 康廷国.《中药鉴定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1年版 

投稿:药学部 王慧第

编辑:袁宝

审核:党总支宣传委员 周诗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温毒发斑,鲜地黄,生地黄,地黄,中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