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改良型制剂对同一通用名产品替代率高。改良型新药上市后由于其临床优势,对普通剂型形成快速替代。
近年来,随着制药技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改良型新药已成为当前新药研发的热点方向之一。 但目前国内外均无明确、系统的临床药理学技术指导原则,难以科学合理地指导企业研发和药品审评工作。
为了指导改良型新药的研发工作,7月28日国家药监局审评中心发布了《化学药改良型新药临床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以明确化学药改良型新药的临床药理学特征、临床药理学方面的总体考虑等。
何谓改良型新药?改良型新药指在已知活性成分的基础上,对其结构、剂型、处方工艺、给药途径、适应症等进行优化,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药品。根据改良的内容分为四类——活性成分的改良为2.1类、新制剂、新工艺和新途径的改良为2.2类、新复方制剂为2.3类、新适应症为2.4类。
01、2类新药具有独特优势
研发费用少,成本相对较低。根据Tufts Center统计数据,成功开发一个1类新药,药企实际的花费平均为13.95亿美金,按照名义利率(资本成本)为12%-14%来算,研发时间一般在10年以上,弥补资本时间和机会成本得出开发一个新药的成本为25.58亿美金。
在国内,根据公开资料,与创新药相比,国内一款1类新药的直接研发成本约2-5亿元,总的成本在5亿元以上。
而2类改良型新药费用和时间成本可以大大节省。首先无需经过疾病靶标选择、苗头化合物筛选、先导化合物发现与优化、候选化合物的选定等工作,时间可以缩短2-3年;其次,临床前研究也大大简化,成药性研究、药代及药效学研究、药理毒理、制剂开发等工作改良型新药无需面面俱到;第三,临床研究更非全部需要从I期至III期依次完成,如改变剂型,甚至只需要在人体内做生物等效性(BE)实验(测试药物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和组织分布等),可以免除临床II期和临床III期试验。
成功率高,风险小。由于不用经历化合物药物发现、药物筛选等环节,改良的对象大多是化合物专利已过期的药物,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验证,失败的风险较小。在研发风险方面,根据BIO的一份报告对2011-2020年新药临床研发的成功率的统计分析表明,改良型新药的研发成功率约是新分子实体药2.3倍,是生物药的1.5倍。
同时,改良型新药的监测保护期与1类创新药相差不大。除1类新药化合物专利一般为20年外,1类创新药上市后监测期为5年,2类改良型新药上市后监测期为3-4年。
注: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02、改良型新药现状:申报和上市数量不断增加
在国内,改良型新药是2016年我国化学药品分类注册改革后的一类化学新药,指境内外均未上市的改良型新药。国内针对二类新药开展的研究逐渐增加,无论是产品申报数量还是获批数量都在不断增加。到2022年,中国2类新药申报达到201个。
注: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从改良型新药细分类别上看,2016-2022年期间中国获批NDA的二类新药中2.1类占5%;2.2类占44%;2.3类占4%;2.4类占47%。
注: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从改良型新药申报企业情况来看,以恒瑞、诺华、齐鲁等大企业为主。具体来看,2017-2022年,按药品通用名统计,改良型新药注册受理数量排名靠前的企业主要有恒瑞医药(26个)、诺华制药(18个)、越洋医药(17个)、阿斯利康(11个)、齐鲁制药(11个)。
注: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改良型新药市场规模保持增长。根据力品药业招股书,2016年到2020年,中国改良型新药市场规模从2,613.9亿元增加到3,239.9亿元,年均增长约为5.5%。
03、改良型新药趋势: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政策支持改良型新药的力度不断加大。
改良型新药对普通药品进行剂型上的改进,以提高药效及患者依从性、降低副作用为出发点,具有较高的壁垒和相对明显的临床优势。
随着未来越来越多的改良型新药的获批上市,未来市场将保持快速增长。
根据力品药业招股书披露的资料,预计到2025年改良型新药制剂市场规模将达到5,612.9亿元,到2030年则达到7,951.7亿元,2020-2025年、2025-2030年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6%、7.2%,大概率要高于药品终端总体市场的增长速度。
改良型新药未来市场的快速增长与政策鼓励和其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有关。
2016年2月,国务院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部署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升级,其中明确提到新型制剂是创新升级的方向之一。
2016年3月,改良型新药在我国化学药品分类注册改革中被定义为2类新药,给予3到4年的监测保护期,大力支持了创新制剂的发展。
此外,在医药产业相关的“十三五”发展规划、鼓励药品创新、知识产权重点支持产业目录、“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等中,对创新改良型新药均有明确支持的内容。
注: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改良型新药市场需求巨大。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居高不下、用药依从性差,因此改良药需求迫切。
根据年内发布的《药品监督管理统计年度数据(2022年)》,2022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超过200万份,其中,化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接近165万件,占比高达82.8%。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方面化学药品的占比更是超过85%。
注:根据《药品监督管理统计年度数据(2022年)》整理
部分药品使用不便,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
据公开资料,部分疾病尤其是一些需长期用药的慢性病药品的依从性不到20%。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约46%的患者没有按照处方剂量用药。此外,用药依从性与疗程、剂量、费用等直接相关,而改良药通过提高药物顺应性、减少剂量和服药次数,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新型改良型制剂对同一通用名产品替代率高。改良型新药上市后由于其临床优势,对普通剂型形成快速替代。一般来说,改良型新药上市后对普通剂型会快速替代,销售大约需要4到5年能相对稳定(增速小于20%),稳定后创新制剂产品销售额占整体比例平均为74%。
注:根据各公司年报、广证恒生《2类新药专题报告》整理,供参考
END
特约作者 | 金钱草 责任编辑 | 郑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