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的故事在本质上是人与人的故事,常常表现为人对生命平等、医学公平的渴望与医学现实相距较远之间的矛盾。
工程师可以不带感情地说:“这架机器不行了,报废吧。”而病人却永远无法接受医生这么说。医生不仅需要医术,更需要投入感情。
现代科技引入医学,使医疗服务中的技术因素大大膨胀,而医疗服务过程的人性特征却在一定程度上被湮灭了。
医患矛盾是现实社会矛盾在医疗领域的反映。必须靠提升医院的文化管理层次,用文化的魅力影响人的内心世界。
一句名言说得好:“医生给病人的,首先是心,然后才是药草。”没有人文的医学只可能是失败的医学。
半分钟的对话:心里装的全是不踏实
前文所说的糖尿病病案,用一般的眼光来看,该位医学权威人士所做的,非常符合某些规范。医学就是科学,既然要作出明确的疾病诊断,就需要充足的“证据”,自然需要尖端诊疗技术,需要尽可能多的检测。然而,我们总觉得,在这一过程中少了些什么,而这少了的也许正是医学的核心内容。至少,这位求医者就感觉到很不满意,他拿着处方离开诊室,心里装的全是不踏实。
两月与两年之差:体现人性的医学本质
前文所说的晚期肝癌病案,也许,这位专家并没有说错什么,从统计概率来说,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90%是在三个月以内,但在这种重视概率的科学性的同时,似乎又掩盖了什么。而两个月与两年之差,正凸现出只讲科学性与同时兼顾人性的医学之本质的差异。
求生是人的本能,对于那些有难治之症的患者,是默认事实、消极应对,还是有所作为,至少有所安慰,这正折射出医务工作者对人的态度。如果因其必定要死就放弃治疗,那医学的任务就简单多了,因为谁都难免一死。但是,人之性,莫不喜生而惧死,莫不喜吉而恶凶。
“我爱你”:科学之外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就济南军医的肝癌案而言,我想,这大概可以说是医学科学性之外的某种“魔力”在发挥作用吧!爱是无法纳入生物科学之列的,而这个患者之健康,很大程度上恰恰是“爱”的力量起着关键作用。
人文关怀:医学传统的“主线”出现断裂
今天,如果你站在一家综合医院的门诊部,仅仅看内科,你就会发现有心内科、呼吸科、消化科、内分泌科、风湿免疫科等等。这样细密的分类在100年前绝对匪夷所思。医学的分工越来越细,研究的深度日益增加,但范围却日益缩小。因为一个“腰痛”,我们要转遍妇科、肾科、泌尿科、骨科,面对四个不同训练背景、不同主张的医生。一个病人,如果他身上有不同系统的毛病,他去看病时只能一个科一个科转着看。事实上,我们似乎再也无法回到那个一个医生一个病人的时代了,情感因为失去往日的专注而趋于冷淡。
医学的端口连接着人的生命,医学的本质是一门“人”学,它关注的是在病痛中挣扎的、最需要关怀和帮助的人。因而医学被认为是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医生应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引入医学,使医疗服务中的技术因素大大地膨胀起来,而深藏于医疗服务过程的人性特征却被相当程度地湮灭了,医疗实践中的人文精神,比如正义、伦理、人道、自律、情感也被淡化了。在医生看来,病人只是疾病的“载体”,医疗工作就是“看病”,而不是照顾活生生的人。一个男病人去泌尿外科看病,医生会直奔主题:“脱下你的裤子,让我查查你的前列腺。”站在他面前的病人,似乎只是有着一堆毛病需要他修理的器械而已。
医学的故事在本质上是人与人的故事,常常表现为人对生命平等、医学公平的渴望与医学现实相距较远之间的矛盾。医学不应因以“治”为内容的临床技术的广泛发展与应用,而遗忘自己从诞生之时起就是以“关怀、安慰”为己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