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报道:一切以患者为中心,让就医更舒心顺畅
如何让患者在遭受病痛的脆弱时分,拥有一份源于诊疗质量的安全感,一份源于诊疗服务的舒适感,一份源于诊疗流程的便捷感?
面对这一课题,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始终以党建为引领,将“以患者为中心”贯穿于医疗服务各环节,整体提升医疗服务的舒适化、智慧化、数字化水平,推动形成流程更科学、模式更连续、服务更高效、环境更舒适、态度更体贴的医疗服务模式,持续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以实际行动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
01 一站式精准诊疗,患者不再多跑路
4月底,86岁的安爷爷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道肿瘤一体化诊治中心,当天下午就得到检查结果,被确诊为结肠癌,次日住进了结直肠肛门外科,并安排于5月5日手术,5月11日康复出院。这样的速度和效率让患者家属赞叹,就诊体验非常好,便捷又高效。
空间谋布局,院领导多次为一体化诊治中心改造工作现场办公
针对“病人在医院检查诊疗多次往返折腾”问题,医院积极回应“简便快捷”之盼,革新了传统门诊的就医模式,大力推进“专病一体化诊治模式”。患者能够在筛查发现疾病后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专家看诊,超声检查、检验抽血、穿刺病理等当天检查当天即可出结果;挂一次号就能得到多个学科、多个专家的联合诊疗,免去病情复杂危重患者在不同科室间辗转奔波之苦,实现一站式精确诊断,在简化诊疗流程、提升就诊效率的同时,减少患者就医时间和费用。
医院接连建成六个一体化诊治中心
在探索建设一体化诊治中心的过程中,医院做出诸多努力:完善组织架构,明确牵头科室、牵头人、专病诊治团队,制定诊治流程。其次,构建多学科联合诊治团队,研究制定病种的治疗方案及路径,结合患者病情及意愿,向患者推荐最优治疗方案。再次,一体化诊治中心与日间手术中心无缝对接,术前检查快速完成后,直接预约安排日间手术;手术复杂者则安排患者住入相关专科病房手术。另外,医院还协调心电图、放射科,为患者提供绿色通道,以提升医技科室服务效率。目前,医院接连建成甲状腺疾病、肝脏疾病、乳腺疾病、胎儿疾病、肥胖症、消化道肿瘤一体化诊治中心6个一体化诊治中心。
启用院内导航系统
除了一体化诊治中心建设,医院在优化就医流程持续用力,打造了集分时段预约挂号、在线支付、费用查询、报告单查询等强大的功能于一身的互联网平台;整合建卡、挂号、收费窗口,合理分流就医患者,提高门诊效率;优化医技预约平台,实现诊间医生开具检查医嘱后,自动预约及复诊病人在线开处方等功能。在升级诊疗环境、便民服务设施上下工夫,推出院内导航系统,AR/VR导航提供全场景服务;中药代寄、代煎服务升级,代寄药品扩大至本院制剂、推出“小医到家”代煎中药南宁市区免邮费配送到家服务,实现良药不必“苦”等;设置咨询导诊服务台、老年人综合服务台,提供免费轮椅、平车借用等服务......
02 出入院流程再优化,患者少一分等待
“有床位了,您明天就可以入院了。”7月17日下午,患者李大叔接到了来自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电话通知。手机也同步收到“广西医科大一附院互联网医院”小程序消息,标注着入院报到时间和床位安排等信息。 第二天,李大叔如期来到病房,在护士站通过手机一键入院,很快完成了入院手续。入住病房后第一时间,病区护士提醒李大叔,住院期间要在互联网医院小程序完善入院病案登记信息和个人医保信息。“通过自助入院,不用去窗口排队了,确实是省了不少事儿,又快又方便。”李大叔情不自禁地说。 李大叔的这个体验,原来是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互联网医院住院服务功能的再升级,患者和家属在收到入院通知后,不用再去出入院办理窗口取号和排队,只需带上身份证来到病房护士站,即可在床边办理完成入院手续。该服务打破了传统的入院窗口排队模式,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将“窗口服务”前移至“病区服务”。
住院服务功能再升级,床边自助办理入院
在传统的流程下,入院患者需要填完入院病案登记信息和个人医保信息,并且缴费完预交金之后,才能入住病房。病人入院出院较为集中的时段,窗口资源有限,病人排队等候的时间较长。医院经过调研分析发现,入院病人的等候时间主要梗阻点在病案信息的填写和录入,出院时需人工上传医嘱,占据了患者大部分的等候时间。针对这一痛点堵点,医院多次召集相关科室沟通协调,优化入院出院流程方案。
在新的入院出院流程下,患者及家属可以通过入院办理处窗口、住院服务中心或者在“互联网医院”小程序一键入院,住院后再填写上传病案信息,免去了患者窗口等候之苦,同时还能保证病案信息的质量与医疗业务的顺利开展。出院时,医保医嘱会自动上传,患者手机同步收到上传进度的消息,提醒患者在合适的时间前往窗口结账,大大缩短了出院的等待时间。
“听起来很简单,推行起来却涉及医院多个部门。”为真正打通服务患者“最后一公里”,医院财务办公室、信息中心、互联网医院运营部、医务部、护理部、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和各临床科室积极联动、各尽其能、优化流程,确保让这项便民措施真正“办到群众心坎上”。不仅提升了医院的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还有效缓解了入院高峰期窗口排长队现象,真正解决了广大群众的“急难愁盼”,极大提升了患者及家属的就医满意度,同时也标志着医院向“智慧医疗”又迈进了坚实一步。
医疗服务向前和向后延伸的触角,正在越来越广的层面、越来越深的领域铺展开来,让更多患者和家属体验到更科学的就诊流程、更高效的服务、更体贴的态度,感受到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03 手机下单预约,护士到家护理
“连护理服务也可以实现手机下单服务!贴心专业的服务,让我们家属放心也省心。”患者梁爷爷的儿子对互联网+上门伤口护理的团队赞不绝口。
87岁的梁爷爷患糖尿病20余年了,不规律使用胰岛素及监测血糖,加上长期卧床,导致两侧股骨大转子出现皮肤破溃,疼痛难忍。由于家住在老社区5楼,行动不便的梁爷爷很难自行前往医院进行治疗。梁爷爷的儿子多方打听后得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有上门护理服务,立即在互联网医院上进行预约。很快,伤口专科护士就来了......
经过专科评估后,护理团队对梁爷爷进行伤口处理,并借助枕头、床垫等家用减压装置对家属进行规范性示教,让患者家属了解科学有效的压力性损伤预防及创面保护办法,大大减轻了老人的痛苦,梁爷爷一家人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焦灼了。“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便捷体验,实实在在解决了他们就医难的窘况。
实际上,梁爷爷遇到的就医难问题,是很多家庭都普遍存在的现状。尤其是家里有行动不便又需要定期护理的患者,对专科护士上门护理的需求十分迫切。现在,医院将护理服务延伸到社区、家庭,扩大了服务半径,患者足不出户可以接受护理专家的指导和上门护理服务,有效地解决了患者的实际需求,同时为患者节约了大量就医时间,减轻家庭照护负担。
截至目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线了 PICC导管维护、产后乳腺疏通、留置/更换胃管、留置/更换尿管、老年风险评估及指导、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与指导、伤口护理、造口护理、婴儿抚触护理、婴儿综合护理、淋巴水肿治疗、静脉采血、中医护理等23个专科护理包上门服务团队,拥有228个护理人员,形成了一支多专科、强专业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团队,上门护理累计服务患者共计1716人次。
内容来源:宣传科 何梦莹
编辑:何梦莹
校对:谭凌宇
审核:蓝飞燕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